王晓靖 姚桂桂
摘要:美剧《查莉成长日记(Good Luck Charlie)》与国产剧《家有儿女》体现出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反差:受传统思想制约,大部分中式家庭强迫孩子服从家长的意志,忽视孩子的感情;而大多美式家庭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据此针对中国家庭教育模式提出“转移生活重心”、“上级到平级”和“固定到发展”三个建议,以改良其教育成果。
关键词:中美文化对比 家庭教育观 《家有儿女》 《查莉成长日记》
近年来,美国家庭教育模式传入中国,与国内传统模式产生巨大冲突。创建适合中华传统文化且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模式,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家庭教育模式是指在单个家庭范围内,父母或监护人为达到教育目的而给予孩子经济、情感和智力支持的方式,其核心在于亲子关系。作为两部经典影视作品,《查莉成长日记》与《家有儿女》,生动展现了中美亲子关系的差异。
一、中美家庭教育模式差异
在《家有儿女》和《查莉成长日记》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从根本上不同。《家有儿女》反映的中式传统父母与孩子是上下关系,父母视子女为附属物,企图支配子女的人生。普遍做法是采用暴力或情感绑架,强迫孩子達到要求,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
例如《家有儿女2》第十九集《儿子告老子(上)》中,儿子“鼠标”对举重反感至极,但父亲林大飞由于自己没练成举重,便给“鼠标”构建了“世界冠军”的宏伟蓝图,用家暴逼迫“鼠标”服从。该例是中式思想中孩子人格“受之父母”的生动体现。林大飞以“为孩子好”为指导思想,要求儿子“先拿全国冠军,再拿世界冠军”,看似敦促孩子进步,实则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再比如《家有儿女2》第五集《迷失的羔羊》中,有一位五年级学生名叫“人杰”。人杰妈妈辞去工作,监视他的行动,给他排满日程,甚至在他脖子上挂了一只手机,只要手机发出鸡叫,他就必须前往下一个任务点。人杰不堪重负,最终逃出家门。本例中的人杰妈妈监视人杰的病态行为,正是源于她自己对于外部社会的焦虑和不信任,揭示了大部分父母夺走孩子生活来填补内心空虚的做法。类似的大多数家庭尽全力剥夺孩子的自由,认为“学无止境”,不断提高要求,无视孩子的能力范围,忽略孩子的感受。而孩子就像攀登一座不断长高的山,永远无法登顶,最终彻底丧失学习兴趣。
反观《查莉成长日记》,其中的美式父母和孩子是平行关系,父母承认孩子的独立性,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子女[1]。他们大多担任“守门员”的角色,为孩子守住底线,鼓励孩子自己探索兴趣,倾向于给孩子提供建议而不是发布命令。
在《查莉成长日记2》第15集《Kwikki Chikki(咕唧鸡)》中,成绩常年垫底的皮杰被“炸鸡大学”录取,大学的全部课程只有为期两天的营销课。父亲鲍勃一眼看穿 “炸鸡大学”本质,却反而全力支持皮杰的决定。结果皮杰“毕业”后得出结论:他还是想上一所真正的大学。鲍勃此举背后原因有二:第一,他无权左右皮杰的决定;第二,皮杰只要前往这所假冒大学体验一下,自然会对其本质有所了解。这点反映出,大部分美国父母不仅尊重孩子的决策,更懂得如何“聪明地”将孩子引向目的地。
除此之外,鲍勃对待皮杰的态度也值得学习。皮杰思想幼稚,痴迷乐队和游戏,对学习一窍不通。《查莉成长日记2》第一集《Charlie is 2!(查莉两岁了!)》中,皮杰就认为父亲不够喜欢自己,因能力不足而感到自卑。但鲍勃立刻表示:他最希望他的孩子们品格端正,热心善良,按照这样的标准,皮杰最令他骄傲。假如皮杰是一个中国孩子,就可能会被父母的奚落压得抬不起头。但鲍勃深知学习远超出皮杰的能力范畴,与其激励他弥补短板,不如给予皮杰信心,任他探索属于自己的领域。本剧最后,皮杰展现出过人的烹饪天赋,退学做起快餐生意,大获成功。这与鲍勃始终如一的鼓励和支持密不可分。
中美家长都面临的第二个共同问题便是“早恋”。中式家庭上下级的亲子关系,直接决定了父母将孩子视为“物”的态度。反对“早恋”已是中式家庭常态。父母拒不承认孩子情感存在的正当性,要求孩子机器般扼杀情绪,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以《家有儿女》第二集为例。夏雪公然把男友带回家中做客后,夏东海大怒,称两人的恋情为“不负责任的、幼稚的、所谓的感情”,刘梅则认为“谈恋爱是大人的事”,规劝夏雪男友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夏东海夫妇都犯了绝对否定的错误,将青少年不成熟的感情划出情绪范畴,忽略了孩子有感受、会感受的事实;而刘梅认为感情的滋生可被压制,这从根本上违背自然规律,且大大超出青少年的情绪管理水平。
美国家庭乐于看到孩子对异性产生好感,这证明孩子情感机制健全。他们将孩子视为有情绪的“人”,积极引导孩子去感受。譬如《查理成长日记2》第十七集《PJ in the City(皮杰进城)》,妈妈艾米无意听到儿子盖比喜欢女同学希瑟,夸她“性感”,却羞于表达情意。于是艾米询问盖比是否需要关于女生的信息,又邀请“希瑟”来家中做客,想让盖比收获恋情。
本例中,母亲艾米率先站在孩子这边,成为孩子的“友军”。她鼓励盖比说出恋爱中的烦恼,主动为盖比提供信息,并用行动教会盖比如何表达爱。可见艾米懂得培养孩子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在未来,与被强行屏蔽情感的夏雪相比,盖比在困难面前可能会更加乐观。
二、中美家庭教育模式差异的历史原因
封建中国用儒家宗法伦理控制家庭,再由家庭控制个人,达到稳定社会结构的目的。而宗法伦理赋予封建家长摆布甚至处决子女的权力,晚辈违抗长辈乃“大逆不道”,不配为人。封建制度早已成为过去,封建思想却留有残余。在当代,仍有父母坚信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是自己的延伸。父母逼迫孩子学习或满足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再把孩子的成就归因于己;另有父母对自己能力不足感到自卑,便从精神上打压、否定孩子来获取优越感,在孩子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而美国是一个受基督教新教影响较重的国家。新教强调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而每个灵魂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个人对自己的救赎负责。宗教改革肯定了“人”的地位,更强调了“个人”高于“他人”的理念。随后,来到美国的英国清教徒殖民者将新教精神带到美洲大陆,有关“个人自由”的权利被写进美国宪法。对自由的追求延伸到家庭教育,间接决定了父母与孩子的平等关系:父母尊重孩子思想和行动的自由,进而尊重他们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三、改进中式传统家庭模式的相关建议
第一,父母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孩子的成就不是父母的成就,并非对孩子付出越多或强迫孩子做得越多,自己的人生就越有價值。在美式家庭中,父母大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绘画,瑜伽,去座谈会、俱乐部等等。中式父母并非没有私生活,但大多都把时间腾出来,为孩子奔走。这样不仅拖累自己,而且很难收获孩子的感激。正确的方法是充实自我,才能避免嫁接焦虑、拿孩子的生活填补空白的行为。
第二,亲子关系要从“上下级”转移到“平级”。父母如果相信孩子独立行动的能力,孩子就会更自信,激发出更多潜能。父母应当减少对孩子的监视,根据孩子的能力范围布置作业任务,主动询问孩子愿意尝试哪些特长,杜绝定义孩子人身价值的做法。(譬如斥责孩子“你就是个差生”、“你根本不努力”等)父母须时时拷问自己:如果有人对我指手画脚,我愿意吗?我让孩子这样做,是否为了满足自己的支配欲?长期自问,就会逐渐与孩子共情,从而转到与孩子同级的位置。
第三,面对子女情绪问题,父母的眼光要从“固定”转移到“发展”。孩子不是没有感情的物品,而是不断成长着的人,情绪也随之发展完善。父母须承认孩子也会感受,教会孩子感知情绪、管理情绪的方法。针对恋爱问题,父母须知:产生爱情属于人类天性,父母一己之力无法抵抗自然规律,强行压制只会导致孩子抑郁或爱无能。父母可以采取灵活办法,“顺从自然”,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教会孩子如何表达“喜欢”,让孩子最大程度上收到情感正反馈;再教会孩子合理分配时间,让精力自然地“流向”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放”在学习上。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父母们应尽量克服落后观念对自己的影响,做到亲子关系“三个转移”,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孩子探索更多可能性,赢得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玛丽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M]. 吴启桐,金海涛.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金观涛,刘青峰.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M]. 台湾:法律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王晓靖,女,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姚桂桂,女,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项目:
本文受江汉大学学生科研项目:《查莉成长日记》与《家有儿女》背后的中美家庭教育模式差异(项目号:S201911072028)以及湖北高校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指导老师为姚桂桂,课题组成员有:王晓靖,方心悦,乐志远,刘文晰,黄佳宁
江汉大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王晓靖姚桂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