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儿童情绪表达规则发展研究综述

2021-03-15 05:27叶晓慧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情绪儿童

摘要: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的建构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情绪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影响着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并能预测儿童关注他人需要的倾向和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回顾情绪表达规则40多年的研究,国外已经形成日益系统化的研究,从理论构建到影响因素,再到儿童适应与发展的关系,都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中华民族推崇含蓄,情绪不外露的传统,研究儿童情绪表达规则很有意义。

关键词:情绪;情绪表达规则;儿童;文献综述

一、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

掌握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首先要理清它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中的作用。

情绪体验是个体在主观上能够感知到的自己的情绪状态,它反映出个体的需要和愿望是否得到满足。情绪表达规则则就变成了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之间内在的调节机制[1]。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研究也就成了重要的研究问题。

Friesen和Ekamn 在1969年提出,情绪表达规则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中表现社会期望情绪的一套规则。林崇德、侯瑞鹤、余国良(2004)分析总结Ekman的理论指出,情绪表达规则规定个体在什么情境下,对谁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而不管个体内心真正的情绪状态如何[2]。Saani则认为情绪表达规则控制个体表达行为的适宜性,用来调节或管理个体的情感表达行为。而Southam-Gerow和Kendall认为情绪表达规则是存在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规则,儿童的任务是对其不断地进行意义建构,并最终内化为个体自身信念的一部分。

Ekamn在提出情绪表达规则定义的同时,为我们提出了四种常用的情绪表达规则策略:(1)弱化,即减弱真实情绪的表现强度;(2)夸大,及放大真实情绪的表现强度;(3)平静化,表现出自然或中性的表情;(4)掩饰,表现出不同于真实情绪的表情[3]。

二、3-5岁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论基础

1.机能主义情绪理论

在对情绪的研究中,机能主义情绪理论占据着主导地位。机能主义重视个体情绪适应环境的作用,强调情绪的目的性和有用性,而情绪表达规则在指导和管理个体情绪表现、把人际交往的目标和意图传达给他人的过程中,起到了调整个体与环境关系的作用。如学前儿童就能够认识到,为了避免消极后果如老师的批评,有时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这说明,他已开始模糊地认识到情绪表现的社会功能。

2.建构主义情绪理论

建构主义情绪理论是在批判和吸收机能主义情绪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儿童对所在社会文化下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是基于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渐建构起来的。它重视情绪及其表达规则的内容和结构,强调儿童主动建构在情绪健康发展中的地位,并且对儿童出现情绪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Henry Dupont(1994)认为,情绪问题是儿童用其早期的情绪认知结构同化了后来的生活或社会情境,从而导致对情绪及其表达规则没有获得与年龄相适宜的建构水平。

目前的研究很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因为该理论不适合做大样本研究,但是建构主义情绪理论对个案研究成质的研究很有帮助。一些有经验的研究者,通过个案分析,可以探讨个体情绪发展及其对规则的建构和应用过程,有助于发现深层次的心理结构,从而提出相关理论或假设。

三、情绪表达规则发展的影响因素

1.儿童情绪表达规则发展的年龄差异

虽然国内外研究对于儿童何时能理解和运用情绪表达规则存在分歧,但是一般普遍都认为,儿童对真实情绪和表面情绪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在3岁时仅仅停留在内隐水平,这时虽然他们已经能够在自己的行为中运用某些情绪表现规则,但却无法用言语对其行为做出解释;直到5、6岁儿童对情绪表现规则的认识才达到意识水平能够用言语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从小学阶段开始,随着儿童社会技能的提高,以及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对情绪表现规则的理解和掌握在小学时期得到了根本上的发展。小学阶段尤其是一到三年级是儿童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快速发展的阶段,三年级以后则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直到儿童中期,儿童才能完全理解和运用情绪表现规则。

2.儿童情绪表达规则发展的性别差异

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研究所得的性别差异在国内外的研究中都存在分歧。出现这三种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是因为国内外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不同,对试验中某种自变量的的控制不同,会造成因变量的不同;还有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也可能造成研究结果差异。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家长和社会对男孩女孩的要求不同,造成在实验中男孩女孩不同表现的出现。由于国外研究上述情绪表达规则的性别差异多是在学龄期儿童中进行研究的,学龄前3-6岁幼儿中较少有此类实验,因此学龄前幼儿情绪表达规则的性别差异仍待进一步研究。

3.其他影响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情緒类型也会对儿童情绪表达规则产生影响。国外研究大都表明,幼儿在消极情绪下比在积极情绪下掌握和运用情绪表达规则年龄要早,也就是说幼儿更容易在消极情绪下运用情绪表达规则。这一点可能和国外研究多研究消极情绪内容有关。而国内很多学者开始意识到,在中国研究积极情绪下儿童的情绪表达规则更有意义,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儿童在受到表扬或者接受礼物时更应该表现谦虚。因此国内很多关于情绪表达规则的研究多是消极和积极情绪共同研究,这一点是研究的进步。

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能对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学习和运用产生影响,这里就不一一阐述。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具体来说,在研究对象上,国内外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儿童,对学前儿童的情绪表达规则的研究实验较少。Reissland提出运用情绪表达规则的前提条件包括知识、动机、行为。这三个前提条件和年龄关系大,而在学龄期的儿童在知识、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相对成熟稳定这可能是研究对象集中在学龄期儿童的原因。

在研究方式上,国外多采用故事访谈法,故事的选择和表述方式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这种实验方法对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要求很高,不适合于学前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者开始注重运用情境实验法对幼儿进行测验,这种方法能较多的关注幼儿真实的情绪反应,并且对儿童本身知识或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少。

在研究内容上,国外多是研究在消极情境中儿童的情绪表现,比如在失望,生气,伤心情境中儿童的不同表现,而对高兴,表扬等积极情境中儿童的情绪反应研究较少。国内虽然已经认识到中国谦虚的传统下研究积极情绪下儿童的情绪表现很有意义,但是这方面的研究仍相对较少,研究范式等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这方面仍需研究者甚至是一线教师的努力[15]。

参考文献

[1] 王彤音,张莉.谈谈如何让幼儿获得情绪表达规则[J].教育导刊,2013(5)

[2]侯瑞鹤,俞国良,林崇德.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3)

[3]王丽娟,刘凤玲.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9,32(3):661-662

作者简介:叶晓慧(1990-),女,硕士研究生,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原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皖东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况调查研究——以精神生活状况维度为例”(项目编号SK2019A10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教育系 安徽 滁州 239000)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情绪儿童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情绪认同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