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学荣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的迅速传播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进步,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流派的不断涌现,促动人们不断思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与根源所在,驱动人们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相应改革,从而更好地响应国家大力倡导的“课堂教学革命”的号召。
传统课堂常常只重视大脑的纯粹认知,而忽视了全身心参与,主张“审美静观主义”,是静态的认识论美学。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只注重“脖子以上的学习”,只强调了大脑的思维和认知作用,忽视了身体的学习,这是受传统身心二元论的第一代认知科学以及理性主义的影响,导致了教学中只注重枯燥传授纯理性的知识或采用理性方式学习知识,忽略了知识的体验性、具身体验的操作过程。这种简单的信息输入、输出和存储的过程,主要以单一学习通道为主,忽略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缺少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进而限制学生创造学习的快乐。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多觉联动教学法并付诸实践,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它既响应了“课堂教学革命”的号召,顺应了当前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也是对全面深化课堂改革的方向引领,这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广泛实践应用的教学方法。
1.多觉联动教学法的提出背景
针对传统课堂忽视学生的身体参与体验、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一现象,基于具身认知、身体美学、通感联觉等理论,文章提出“多觉联动教学法”并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觉联动教学法的正式提出,是笔者于2018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上开展的一场《多觉联动教学法》工作坊,之后经过多次在高校音乐本科生、研究生教师教育类课程,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非音乐专业教育硕士生以及在职的中小学老师的培训中不断实践与反思,收获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如,杭州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学督导王家祥老師听了一天课后的评价:“崔教授为参加杭州市中小学新锐工程音乐班的年轻教师们带来了生动的《快乐审美多觉联动》的教学法。该教学法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据通感等原理,遵循音乐艺术的特征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听、说、动、舞、演、编、创等的相互交融去感受体验审美对象,并进行表现。这种多感官的联动是全方位、立体化的,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艺术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崔教授的讲学既有理论引领,又有实践操作,互动交流,使年轻的音乐教师们受益匪浅!”
2.多觉联动教学法的界定
多觉联动教学法是一种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发挥动觉、听觉、视觉、唱觉、触觉等之联动效应,采用听、说、动、唱、奏、舞、编、创、演等相互交融去感受体验审美对象,并加以创造表现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融合全身心、全方位、多感觉、立体化的“全身全反应”的动力学教学方法。
多觉联动教学法注重感受体验和思维创新的动态过程,追求教学走向优质高效,带动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保持审美驱动力,兴趣盎然地去感受与体验、表现与创造,在声动、身动、形动、情动、乐动、气动、心动、灵动等多种方式的“动”中有效学习、深度理解,从而促使身、心、灵合一,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均衡、健康、有序发展。
1.通感和联觉相关理论
(1)通感理论
通感,是指不同感官之间的联系沟通,各感官知觉之间的跨越互通。正如钱锺书先生在《通感》中阐述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1]
通感,最早由17世纪德国语言心理学派的温德提出,是指“一种感性的联想”, 借助“联想”引起感觉相通或感觉转移,后来有 “统觉”“移觉”等近似词语和理论。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有关通感的论述,如《礼记·乐记》中有关通感的描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这是指“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是把音乐由听觉转化为视觉,把听觉和视觉联通的见证”。“上如抗,下如队”,又将感觉通于运动觉:随着声音的上下高低,想象身体里有一种“抗”“坠”“攀”“落”的感觉。
(2)联觉理论
音乐心理学研究证明,具有联觉能力的人,其触觉、味觉、听觉、视觉以及嗅觉等感觉都混合在一起,而非各自分离。联觉现象最早由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在1880年《自然》杂志上提出的,之后世界上很多心理学家、神经学家都开始研究联觉现象。
综上所述,“通感”和“联觉”主要是一种“感性的联想”,多以大脑静态联想到感觉的相通与联觉,而“多觉联动教学法”更加强调多感官、全身心参与、尚“动”的活动理念,即在“联想和想象”引发的通感联觉基础上,引发多觉联动、快乐审美的动态发生过程。
2.“具身认知”与“身体美学”相关理论
(1)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又叫“涉身认知”,被誉为“第二代认知科学”或“认知革命”。这是针对传统认知的重要缺陷——忽视身体参与和直接经验,过于重视信息加工、强调符号与表征,造成被动学习的“离身认知”而提出的。其中心含义是指“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行为活动方式而形成的”[2]。具身认知强调身体感觉和运动系统对思维方式的塑造作用,重视体认、实践在认知学习中的重要性。如卢梭主张“对儿童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进行锻炼,通过身体活动,促进概念形成和认知发展,增进儿童的智慧”[3]。法国现象主义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也强调了身体的重要作用,要求儿童身体力行、亲身经历和体验蕴藏身体背后的奥秘。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具身认知思想,也非常重视身体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如道家的《老子》《庄子》、儒家的《论语》《孟子》等典籍中均体现出身心关系、身心灵合一等具身认知思潮,而且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以及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大力倡导教学中要做到“知行合一”,这都是“具身认知”理论的典型代表。
(2)身体美学
“身体美学”是由美国理查德·舒斯特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舒斯特曼“身体美学”中的身体是一种“格式塔”的整体,打破了陈旧的身心二元论思维模式 ,强调身心兼备,努力追求身与心的完美融合,与中国古典哲学“身心灵合一”的身体观、“形神合一”的审美观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种全身心认知世界的方式。认知过程中身体各感官、各感觉都是同样很重要,全身心得以充分调动来参与各种活动。多觉联动教学法与“身体美学”一脉相承,它不仅关注外在的身体,强调内在的身体经验和身体意识的提升,更强调通过多感官全身心参与、多感觉全身心体验,联动全身全反应,做一个快乐审美、内外兼修、感性与理性兼具的身心和谐统一的人。
3.朱光潜“尚”动的人生美育思想
音乐是动感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更是创造的艺术。音乐随着时间的流动而产生,被誉为“流动的建筑”,其高低起伏的旋律、張弛有度的节奏、错落有致的织体结构等艺术形象随着时间的流动给人带来形象意境、空间氛围和立体造型。
多觉联动教学法不仅体现了音乐是动感的艺术,同时它也体现了朱光潜尚“动”的人生美育思想。如,在朱光潜看来“人的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心都需要得到自由的伸张活动以使生命力能够畅达,这是基于人生而好动的本性。身体方面的自由可以通过运动来实现,而心灵的自由则要求人性当中求真、求善、求美的诉求都得以正当的满足和实现,这样才能实现一个人的健全人格,才能保持人整体的生命力的畅达流动和不懈动力”[4]。
多觉联动教学法能很好地践行《音乐课程标准》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美感感召力”和“以快乐体验为导向的兴趣驱动力”。以具身认知、气韵生动的感性体验,通过听觉—动觉—触觉—视觉—唱觉等多觉联动,在声动—情动—乐动—身动—心动—气动—灵动中,解决当前音乐教学活动中缺乏趣味生动的教学形式而造成音乐教学死板僵化的问题。
1.多觉联动教学法的实践原则
(1)具身活动性原则
多觉联动教学法坚持以具身认知、身心合一,以多样化的具身活动为中心,激发学生的身体意识,使学生最大限度处于身体激活状态,能主动积极地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去思考、去行动,以歌唱、聆听、律动、演奏、身体声势、创意表演等表现形式去实践操作,运用力度、速度、高低、结构、织体、调式、风格、表情与情感等音乐要素参与活动形式、队形变化、运动方式、道具应用、媒体辅助等进行全身全反应,丰富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2)游戏性原则
音乐游戏是一座架起儿童学习音乐的桥梁。多觉联动教学法通常以音乐游戏带入音乐学习,以教师、学生和音乐文本共同参与的游戏为导向,整个音乐教学过程要倡导游戏精神,彼此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同时又遵守“游戏规则”,在不断叠加、层层深入的游戏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游戏活动的新鲜度和挑战度,激发游戏参与活动的内部动机,激活参与游戏的积极情绪,注重在有序的游戏活动中使学生通过游戏获得音乐经验和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表现和理解音乐过程中有感情地歌唱、游戏和舞蹈,进而提升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审美水平的提高。
(3)全身全反应原则
“全身全反应”教学法(Totle Physical Response)是1988年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詹姆斯·阿谢尔(James J. Ashe)研究设计的一种教学法。“设计者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将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成感性的身体动作来强化学习者的领悟与接受,优化学习效果”[5]。音乐是感性的艺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音乐的认知方式与参与方式是全身全反应。特别是对于好动的儿童来说,全身全反应是他们各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方式,这是儿童美育教育必须遵循的规律。因为,“如果只让儿童坐着毕恭毕敬地欣赏音乐和学习音乐,会使他们很快感到疲累和乏味”[6]。正如诗经中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7]因此,“从感官的运用来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体参与,不仅可以直接体验感知,还可以促进身体、感官、社交、个性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8]。音乐学习的方式不能仅仅靠听觉,应开启感官通道,有效激发听觉与动觉、视觉、唱觉、触觉等多觉联动进行全身全反应,全身心参与歌唱游戏、身体声势、体态律动、创意表现等具身活动,在口唱其音、耳听音乐、目视乐谱或动作、意会其理、心通其情多重感官活动中,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及全人教育的目标。
(4)快乐审美原则
通过浸润式参与趣味游戏活动,唤醒审美认知期待和审美冲动,进入音乐教学或游戏活动,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艺术的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现,从而获得感性体验与理性直觉的高度融合认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在快乐审美体验中享受乐趣,快乐生活,养成乐观向上、积极主动、乐美向善、博学美学的人生态度,在美感体验、美雅生活中感受到天天生活皆美育,并学会美的发现、养成用美的眼睛观看世界。
(5)智慧生成原则
多觉联动教学法树立高层次审美目标,倡导活动的开放实践性、思维多向性、过程创造性、智慧生成性以及评价多样性,调动高阶思维、关系思维和创新思维。每个游戏遵循层阶递进的多种玩法,并根据不同学生身心发展顺序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规律灵活应用,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多感官联动,有效激发音乐审美表现动力和表现热情,促进音乐深度认知与文化理解,投入创意表现活动,从而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增强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游戏活动中有效感知音乐的趣味性、审美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2.多觉联动教学法的实践宗旨
多觉联动教学法遵循音乐艺术的特征和不同阶段学生在心理、生理、理解力、接受力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融合国际先进音乐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与教学方法,调动多种感官、探索适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参与活动,通过听、唱、动、舞、奏、演、编、创等多种形式的“动”之交融,让学生在课堂“玩”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创”起来,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层层递进地感知与体验、表现和创造音乐,同时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规则意识、创新意识、策略意识、团结精神,促进其思维力、反应力、想象力及创新力的发展。
(1)“玩”起来——音乐游戏“玩中学”,激发学习动力源
好玩、有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年龄特点以及音乐教学目标,选择生活游戏、语言游戏、歌唱游戏、民间传统游戏、圆圈游戏等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游戏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玩”起来,玩中学,在趣味化的游戏中感受音乐的节拍、节奏、音高、音量、音值、音程等音乐要素,玩中体验音乐的艺术魅力,提升音乐能力与创意表达能力。
(2)“动”起来——律动声势“动中学”,激活学习驱动力
“多觉联动教学法”倡导用律动、身体声势等活动,让学生离开座位“动”起来。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思维上的“动”,更要通过随乐律动、有节奏地身体声势等活动,让学生在动中体验音乐的节律以及感悟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用耳倾听、具身表现、用心体验等音乐学习的习惯,并将律动、身体声势与歌唱、欣赏、器乐、创作、综合性艺术表演相结合,在快乐、有趣、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中调动学生口、耳、眼、鼻、舌、手、脚、腿、身等多重感官参与游戏,发挥动觉、听觉、视觉、触觉等多觉联动效应,促进学生全身心体验音乐、学习音乐、享受快乐,在游戏活动中建立规则意识、创新意识与团结合作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力、反应力、想象力、创新力的发展及协同育人的终极目标。
(3)“活”起来——具身活动“互动学”,活跃气氛聚合力
多觉联动教学法倡导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原则,用鲜活生动的音乐材料、多觉联动教学法激活、调动身体多感官协同工作,使原来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和生动。如在“模仿——探究——即兴——创造”的活动中感受音乐的创造性;在“个人参与——两人互动——多人互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凝聚力、创新合作力;通过“原位活动——移位互动——异位交流——合作共享——快乐创新”多样化活动让课堂气氛 “活”起来;在富有趣味、挑战性、互动性、创造性的多觉联动活动中感受身体和教学内容产生动态的联系,在具身活动中感知“音乐的视觉化、视觉的移动性、触觉的敏锐性、动觉的灵活性”。
(4)“美”起来——快乐审美“身心美”,增强美感驱动力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核心是身体意识和身心美感的培养。一方面提高身体的敏锐性、肌肉控制力和灵活性等让身体外貌更加优化而塑造一个健美的身体;一方面通过身体“表象性、体验性、表演性实践”[9],来改造和优化身体,形成身体的意识问题,促进身心和谐美的统一。
多觉联动教学法与“身体美学”及中国古典美学“身心灵合一”本质上相通,通过参与体验性的音乐实践活动,用歌唱中的音色美、表情美、形象美、风格美,律动中的形体美、动作美、神情美、姿态美、具象美、造型美,合奏或合唱中的和声美、织体美,身体声势中的协调美、律动美、视觉美等加强参与者的身体意识、美感驱动力以及身心和谐美感培养,通过多感官全身心参与、多感觉全身心体验,联动全身全反应,做一个快乐审美、内外兼修、感性与理性兼具的身心和谐统一的人。
(5)“创”起来—— 启迪智慧“创中学”,创意无限能力强
音乐是最具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材料的非語义性、音乐内容的不确定性、音乐形式的多样性、音乐表现的无限性给学生的创意表达以及音乐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为激发学习内在动机、启迪学生自发自由创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无穷的创造发展空间。通过音乐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表达与创造等深度学习,能够发挥音乐的智能效应、美感效应和情感效应,启迪学生在创造性的表现活动中达到音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线性思维与立体思维、结构思维与情感思维的高度融合。
1.创新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的革命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革命首先是教师教学的革命,即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多觉联动教学法以操作性、互动性的活动方式为主,从具身体验出发,注重延长体验性环节,通过学习者全身心参与感受、知觉及“做中学”等方式,经历感触、体验、听、看、体悟等身体反应,从而真正领悟到知识与智慧的真谛。
“多觉联动教学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注重学生创新发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2.改革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革命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堂革命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革命,特别是学习动力的革命。传统音乐课堂注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音乐感性体验的有效积累与深度理解,学生的感性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呈现结构性弱化的结果。“多觉联动教学法”倡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具身认知、快乐审美、协同育人的音乐游戏为载体,强调学生的感知、体验、理解与创造,用创造性、活知识教学来催发学生学习原动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元主体间互动的沉浸参与、合作探究、深度体验与创意表达,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和音乐核心素养,达到不同层次、多维度的目标,在注重实践创造、多觉联动协同育人。
3.增强社会效益——教法应用的革命
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奥尔夫、柯达伊和达尔克罗兹三大音乐教学法,其共同的特点强调快乐审美,体现多觉联动教学法的特征。笔者借鉴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先进理念,进行多觉联动教学法的实践应用,其应用面广、受众多、见效快。如笔者将多觉联动教学法应用于日常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笔者运用多觉联动教学法执教的《农村小学D校的唱游教学探索》在2018年首届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另外,多觉联动教学法不仅适用于音乐教学,对其他学科教学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笔者在山东潍坊高新双语学校面向音乐老师及其他学科所有老师培训活动中,用多觉联动教学法开启教师的教育智慧,以具身培训、多元互动、快乐审美的培训方式,通过律动游戏、歌唱、身体声势等全身心参与活动,带领教师亲历感受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的魅力,掌握美育理念和创新方法,进行教育反思与教育叙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趣味性、创造性和综合性活动,养成规则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新与和谐发展。通过一年多培训与实践,收效颇丰。多觉联动,让老师们在快乐审美、创意表达中学会发散思维,增强创新意识与探究创造的能力;多觉联动改变了老师们的教学观念和评价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觉联动撬动学科美育创新发展,多觉联动,让音乐点亮了孩子的智慧生命之光,用音乐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每次培训后,老师们都把体验与感悟用文字的形式与大家一起分享,从老师们的分享中看到了多觉联动教学法的显著成效。
另外,近几年来笔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有效实施多觉联动教学法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策略。线下培训30多场,遍及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江西、辽宁等省区的十几个地市,利用线上培训,主要通过“奥柯达音乐教室”微信公众平台,搭建实时、动态的学习共同体,每周五晚上面向全国各地的音乐老师进行远程授课。线上、线下参训中小学音乐教师人数达五六千人次,有效应用于中小学音乐教学以及高校音乐教育相关课程实践中,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层次的学员,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通过培训,很多音乐老师的课堂生动了,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在优质课中获奖,在观摩课和教研课中好评如潮,带动了区域音乐课堂的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多觉联动教学法能够顺应身体发展和认知学习规律,其应用面广、受众多,不仅让音乐教师受益,同样对其他学科教师也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不仅适合于中小学生课堂学习,对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等在校生以及广大的音乐教师、教研员、音乐爱好者学习,同样有助于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本、碩生以及其他学科专业教师拓展教学思路、提升创新教学理念。多觉联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通感和联觉理论基础之上、强调多感官、多感觉的联动效应,体现了具身认知和身体美学、发挥动力学原理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课堂革命、值得大力推广和借鉴的教学方法。
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子课题《音乐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大中小学音乐课程一体化研究》(项目编号:VFA180003-07,VFA180003-13)的阶段成果;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研究成果;“大成国学基金”资助成果。
[1]钱锺书:《通感》,见《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第52页。
[2]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5期,第705-710页。
[3]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第106页。
[4]孟姝芳:《朱光潜尚“动”的人生美育思想》,《美育学刊》2019年第4期,第53页。
[5]殷明、刘电芝:《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7期,第61页。
[6]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57页。
[7]程俊英译著:《诗经·毛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8]陈婷:《多感官教学法在儿童诗教学中的运用》,《文学教育》2019年第11期,第83页。
[9]杜高山:《从分析到实践:舒斯特曼身体美学与体育研究》,《体育科学》2014年 (第34卷)第11期,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