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儒雅将军周克玉

2021-03-15 05:38黄进琪
党史纵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铁军研究会新四军

黄进琪

2014年3月25日,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原会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名誉会长、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治委员周克玉上将不幸因病仙逝。他的离去使人民共和国失去了一位杰出将星,人民军队失去了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笔者失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老首长。笔者与周克玉将军有着20多年的交往,常受教诲,对他怀有很深的感情,每次想起他,心里总是涌起无限的思念之情。

“铁军精神为我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1929年1月,周克玉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于桥村。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忠厚、本分的农民,母亲曾经生下9个孩子,但是只存活了6个。由于家贫,在这6个孩子中,只有周克玉得到了读书的机会。尽管周克玉勤奋好学,但是,家庭的所有支持也只能让他读到小学四年级,之后只得辍学。就在这个时候,新四军来到了他的家乡。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太庙重建,距离周克玉的家乡不过十几公里。虽然老百姓当时都搞不清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新四军,但很快新四军就以自己的行动让老百姓的心踏实下来。尤其是在当时日本侵略者横行肆虐的时候,他们看到新四军,就像找到了保护人,找到了依靠一样,用周克玉的话说:“新四军就是我们的恩人。”

周克玉有这样一段难忘的记忆:一天夜里,一队日军突然闯进他们村。当时村里的乡亲们毫无准备,直到听说村里有两个人被日本兵杀了,大家才惊慌失措地开始逃跑。周克玉一家没能逃掉,父亲被日军抓住后,日军强迫他带路。母亲拉着周克玉躲进麦田中的一个沟坎里,这时,母亲发现,周克玉怀里还紧紧地抱着自己的书籍和课本。后来,父亲逃了回来,身上还带着日本兵的刺刀伤。

周克玉辍学时,正是抗日的烽火燃遍全国的时候,重新组建的新四军依靠最简陋的武器装备和最英勇的将士与敌人进行着最艰苦卓绝的战斗。“新四军个个是好样的,新四军是保护老百姓的”。不仅如此,在当时的苏北地区流行着这样一句民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由此可见新四军在老百姓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望。

周克玉对于新四军有进一步的了解,还要从他的两个老师仲必正、胡杞缘说起。这两人都是新四军第三师的战士,因为养伤留在了于桥村。看到穷人的孩子读不起私塾,他俩便办起了学校,周克玉得以走进新式学堂。两位老师把在新四军里学到的东西都搬来传授给孩子们,开设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课程,还把新四军里带兵的作风和方法用到教学中。周克玉从小要强,学习非常用功,每门功课差不多都是100分,有时考了99分,他都会难过得哭一场。

正因为如此,老师对周克玉格外关心和重视,培养他加入了儿童团。不久,他就担任了儿童团团长。在学校里,老师经常给大家讲述红军长征和八路军、新四军抗日的故事,以及许多革命道理。在老师的培养和影响下,周克玉逐渐成长起来,开始参加革命活动,比如张贴宣传抗日的标语、演戏唱歌、站岗放哨等等。“对我来说,这两个老师就是我参加革命的启蒙老师,他们对我的一生影响太大了。”周克玉后来回忆说。

“我们家里既住过新四军,也住过国民党的军队。国民党军队到处横行霸道、胡作非为,一个小小的排长就有勤务兵,整天吆三喝四的,对我们家里人更不用说了。但是新四军就不一样了,他们把老百姓当兄弟姐妹看待,对我们的家里人特别亲切。”在周克玉的记忆里,他们家曾经住过新四军的一个炊事班,赶上过年时,连长和指导员乃至营长都到他家里来帮厨,让炊事员休息。那种上下平等的官兵关系,使部队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令周克玉久久难以忘怀,也深深地影响着他。“难怪老百姓都说当兵要当新四军呐!老百姓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这样的部队里放心。”

在老师的悉心栽培下,周克玉进步很快。一次,老师带他到区里参加由十几个小学师生代表出席的集会。到了之后,老师才知道那是一个宣传抗日的演讲比赛,可当时没有做任何准备,怎么办呢?情急之下,老师和周克玉商量并且希望他代表学校上台演讲。在老师的鼓励下,周克玉第一次走上演讲台,不慌不忙地讲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他说:“一根木柴容易折断,十根木柴绑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断,全中国的人民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日本鬼子!”一个13岁的孩子语出惊人,赢得了众人的掌声与喝彩。

参加革命后,周克玉一直都以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谈到“铁军精神”,他非常坦诚地说:“我的一生可以是离不开新四军的教育和培养的,铁军精神更是给了我坚强的意志,为我的人生奠定了基础,我与新四军有不解之缘。”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九十月间,国民党军队对苏北发起猛攻,占领了两淮地区大片土地。为支援主力部队作战,当地党组织成立支前指挥部,上级派周克玉到射阳县支前指挥部工作。他带着民兵和担架队,参加了华中野战军第六师两次保卫涟水的战斗保障工作,这是周克玉第一次真正接觸到血肉横飞的战场。当时,守卫涟水的华中野战军第六师面对的是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的主力部队,战斗打得十分艰难。第二次保卫战中,由于敌众我寡,上级命令放弃涟水北撤,周克玉他们负责保障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的作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100多次战斗。

此后,周克玉先被调到县总队,接着又被派往苏北军区独立三团任连指导员,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前,他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干事。从1949年到1960年,周克玉在二十四军工作了11年,先后担任干部科干事、任免科科长、干部处处长等职。1952年,他还随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历任北京军区政治部秘书,济南军区司令部秘书、炮兵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宣传部副部长、独立师副政委、组织部部长,六十七军副政治委员,第六十七集团军政治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助理、副主任(常务),总后勤部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大尉军衔,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弘扬“铁军精神”

周克玉任总政副主任时,笔者在总政老干部系统工作,时常到黄寺总政大礼堂开会,曾多次聆听他的报告。1997年,笔者作为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志愿者,在总会办公室参与研究会的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周克玉2003年离休后,仍然关心党和军队的建设,一刻也没有停止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经常参与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重要活动。在此前后,笔者与他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

2005年1月,经彭冲、张铚秀、万海峰和韩培信等新四军老领导推举,周克玉担任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简称“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上任后,他十分重视研究会的组织建设、理论研讨和宣传文化工作。2007年10月,他建议将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刊《铁军》由双月刊改为月刊。为提高刊物质量,增加信息量,扩大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的影响,他又带领铁军杂志社社长和正副总编等到北京召开编辑征稿会议,聘请了解放军出版社、解放军画报社、中国老年杂志社的总编等担任《铁军》的特约编委,聘任在京的欧阳青、谭晓雯、虹霓和笔者4人为特约记者,并亲自给我们颁发了“聘任书”。

为了更好更准确地概括“铁军精神”,让更多年轻人真正了解新四军,了解“铁军精神”,周克玉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他除了参加各地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举办的重要活动外,还不辞劳苦,跋山涉水,亲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江西、湖北等当年新四军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和纪念地考察调研,看望新四军老战士和烈士遗孀,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经过和大家共同探讨研究,他提出了关于“铁军精神”的初步概括:即忠贞不渝、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顾全大局、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英勇无畏、以弱制强的钢铁意志;坚忍不拔、艰苦卓绝的顽强作风;五湖四海、同舟相济的赤诚团结;自觉遵行、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

2007年7月,为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联合召开“铁军精神理论研讨会”。会上,周克玉作了题为“铁军精神,永放光彩”的发言。他说,艰苦卓绝的抗战,新四军用忠诚和热血锻造、丰富和发展了“铁军精神”,使“铁军精神”内涵更丰厚、蕴含更深邃、精神更璀璨。虽然周克玉对“铁军精神”作了初步的概括阐述,但是他仍然不敢就此作出结论,总说还要继续推敲,以求更加准确地表述“铁军精神”。

同年,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在位于北京丰台区卢沟桥畔小屯村的“新四军林”修建了一座“铁军亭”。周克玉为“铁军亭”题写了亭名和对联,上联为:“武昌城 罗霄山 敌军丧胆”,下联为:“长江滨 淮河畔 倭寇惊魂”。亭子的梁柱上彩绘了当年新四军战斗故事的图案,对联与图案交相辉映,再现了新四军英勇抗战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战果,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铁军精神”。如今,“新四军林”和“铁军亭”已成为卢沟桥畔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个基地。

2008年3月,笔者怀着崇敬之心,专程到北京黄寺总政大院拜访周克玉将军。当笔者提起“新四军”这个话题时,他动情地说:“我是新四军的一名小兵,是新四军解放了我的家乡,没有新四军就没有我后来的成长过程。”

谈到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周克玉的话语依然实实在在。他说,原本觉得自己年龄大了,退下来以后可以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诗集和书稿,安享晚年生活。但是,为传承和弘扬铁军精神,宣传新四军,在老领导们的推荐之下,他义不容辞地担起了研究会会长这一重任,并为研究会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

求真务实的将军诗人

笔者早就听人说,周克玉是一名儒将,是一位将军诗人。1997年,他出版了诗选《京淮梦痕》,由我国著名学者、楚辞专家文怀沙老教授作序。文怀沙与周克玉是忘年之交,当周克玉提出请他为诗选作序时,文怀沙用手捻着胡须,一脸认真地说:“为儒将诗集作序,马虎不得。”序文的标题为《百炼干将成此笔 一泓秋水净无尘——求真务实的将军诗人周克玉》。

“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和诗歌创作实践几乎是相互映照、相互砥砺,同步前行的。作为‘为民前驱的军人,他义无反顾地‘上马横槊,又情不自禁地‘下马赋诗;他在紧张的战斗和工作缝隙中毫不懈怠、分秒必争地从事学习和写作。50多年来始终保持记日记的习惯,自称他写的是日记性的诗。目的性十分明确:‘或为鼓舞士气;或为酬答友人;或为抒发情怀。求真务实,不尚虚华是他一生的信条。他在生活中追求的‘善和在诗歌中追求的‘美,莫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文怀沙在序文中如是赞美周克玉。

青年时代的周克玉曾以诗人的情怀为贫苦农民发声,写下诗作《民声》:“一分二分,有子有孙。三分四分,少子少孙。五分六分,断子绝孙。”这首诗是对高利贷剥削者的咒骂,24个字,字字千钧,足以把贫苦农民心头反抗的火焰点燃。诗人使用形象思维,反映了当时民间的疾苦,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周克玉从十几岁开始记日记,不少日记都是用诗歌形式写成的。1945年4月25日是周克玉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在盐城射阳中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天夜里,他在日记本上写了一首题为《启明星》的诗:“春雨绿柳新装/风和气爽苗壮/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脚踩泥泞小径/前方道路宽广/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母亲最懂儿心/喜在胸中深藏/今晨的启明星/特别特别的亮。”如果说,从这首诗中我们所看到的还只是一个年仅16岁的新党员心灵的纯真和对党的赤诚的话,那么,两年后在解放战争最紧张的时期,作为部队指导员,周克玉在战火中写下的诗,不仅能把读者带进枪林弹雨的战斗场景,而且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位基层指挥员的英武、勇猛和豪气。

1947年6月23日夜,在地方部队和民兵的配合下,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对盘踞在盐城与阜宁之间的沟墩镇和田舍一线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歼灭战。周克玉在《夜克沟墩、田舍》一诗中记录了他率队配合作战的情景:“敌人烧杀抢/战士仇满腔/得令拔据点/磨刀又擦枪//深夜黑茫茫/蛙鸣战鼓狂/前队传口令/子弹急上膛//一聲冲锋号/夜色何辉煌/几番争夺战/越打气越壮//枪声密如雨/四处喊缴枪/未待星月退/欢呼满战场。”在这一夜的战斗中,我军歼敌500多人。周克玉回忆说:“我当时是指导员,只要我往前冲,战士都抢在我的前头往上冲。在战场上,官勇则兵勇。勇者胜!”

翻看周克玉的日记,最能展示他当年驰骋沙场雄风的,当是那首记录他1949年4月20日夜参加渡江作战的诗:“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发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怒涛席卷江南岸/金汤一夜尽成灰……”在这气吞山河的诗句中,一位威武的将军形象已露端倪。

周克玉是个善思考、勤动笔的人。在5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写下了近千首诗词。1997年,他出版了诗选《京淮梦痕》和论文集《京淮求真》;2001年,他又出版了第二部诗选《足茧千山》。细读《京淮梦痕》《京淮求真》,你所看到的是他自17岁从苏北出发到66岁离任于北京,半个多世纪一路走来所留下的脚印。而《足茧千山》则是他在离休后,尤其是在1998年进入九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工作,涉足新领域、结识新朋友、广泛接触社会后,对所到之处的风俗民情、文物古迹、瑰丽风光,特别是对祖国的多娇江山的全记录,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崭新时代的赞颂。

虽然职务提高了,但周克玉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2001年第八期《健康生活报》发表了周克玉的诗作《乡音》:“勿因位尊沾自喜/任重岂可忘乡梓/娘亲教我时谨慎/万变不离农家子。”这首诗是1994年6月,他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时当夜写下的,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他的一片赤子之心。(题图为晚年的周克玉将军)

(责任编辑:吴玫)

猜你喜欢
铁军研究会新四军
波兰睡眠研究会
“新四军与新中国”征文与研讨活动参考题
建章立制提升研究水平
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书画摄影作品选登
捧读《铁军》《大江南北》
怕什么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向百家图书馆赠送《新四军全书》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