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艺复兴时期爆发的素描与色彩的争论是西方美术史上关于此问题的一次重要讨论,这场争论是关于在绘画中素描与色彩谁更重要的问题,实质是谁能更好模仿自然的讨论。两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巨大的发展,共同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进步与繁荣。
关键词:素描;色彩;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
古希腊时期就存在关于素描与色彩的讨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张黑白素描比各种最好看的颜料胡乱地堆砌更能使人产生快感[1]。这体现了他对于色彩的怀疑,由于没有一个一致的用色标准,便可能产生混乱。当时古希腊对于色彩还没有一套成体系的理论,每个画家的用色都太过个人化,不符合哲学家对于理性的追求。素描是通过理性判断的绘画方式,它的尺度来源于比例,来源于数。当绘画中的任何一部分,没有达到比例的和谐时,这种异样会带来不悦,不能产生美。古希腊的理论家柏拉图、西塞罗都将艺术作品的美与比例联系在一起。比例是美的重要前提。比例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关键。绘画、雕塑、建筑都要依靠比例才能合理表达。同样也有学者认为色彩能进行更好的模仿。狄奥妮西奥斯认为古代绘画发生了变化:“在古代的绘画中,色彩的组合是简单的,没有多种色调的表现,而线的运用却是精致和完美的,这就造成了早期绘画的单一的美质。这种精纯的绘画技巧,逐渐失传,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学术性的技法,包含着对复杂光暗的区分和丰富多样的色彩,以此,使得后来艺术家们的作品独具艺术的力量。”[2]36这段话表明艺术家们已经开始关注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并研究敷色来丰富绘画的美。普鲁塔克说:“色彩比素描更为优越,它为心灵造出更为生动的印象,因为它是一个更为巨大的幻想之源。绘画里着色的画比线条的画更惹眼,因为像真的,因为它产生一种好像真实的幻觉。”[2]37色彩比素描更让人觉得真实,其原因在于它的描绘是彩色的。色彩满足了视觉的需求,彩色的绘画更容易引起共鸣。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素描能够理性地模仿客观世界。色彩能从视觉效果上满足人类感官的需求,但是关于用色的技术研究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而在整个漫长的中世纪人们对于哲学理论的思考较少,中世纪的美学、艺术全都围绕着宗教展开,促使中世纪的艺术家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光与色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作用,而這也为之后的色彩派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素描和色彩这两个概念的不断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爆发了一场关于“disegno”和“colorire”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是理性和视觉的碰撞,也是绘画中素描和色彩谁能更好模仿自然的讨论。disegno是指用线条表现物体的方法,Colorire是用色调和光来表现物体。关于disegno的概念,瓦萨里有这样的表述:“disegno,我们三种艺术之父……始于理智,从众多单独的事物获得某种普遍性的判断,它与自然万物的形式(form)或理念(idea)相似,他知晓整体与诸部分之间,各部分相互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例……从这一知识,生发出某种概念和判断,结果在人们头脑中形成这样的观念:当某种事物通过手工而得到的表达,便被称作‘disegno”[3]。可以看出disegno是高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而存在的,或者说不同的艺术形式只是disegno的表达方式而已,它更像是一种抽象的观念。但是它与柏拉图的理念有很大的区别,柏拉图认为理式是超脱现实世界而存在的。而瓦萨里的disegno是依存客观世界存在的,是对客观事物普遍性、典型性的概括。素描(disegno)是用线条将自然、思想、构图、比例表现在绘画中,并通过自然万物的固有形态表现自我。
色彩派代表威尼斯作家洛多维科·多尔切,把绘画划分为三部分,即disegno、invention和colouring。多尔切竭力抬高colorire的地位,认为disegno只不过是“画家借以记录素材的形式”,而colorire则与自然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相吻合。可以看出,多尔切认为的disegno只是素描本身的含义,因为他将绘画分为的三部分中invention在瓦萨里的理论之中是包含在disegno之中的,并且明确地说是画家记录的形式。多尔切的理解是1557年在《绘画对话录》中针对瓦萨里1550年第一版的《名人传》中disegno的定义而发的,而在1568年的版本中,针对多尔切的反驳,瓦萨里明显又重新思考了关于disegno的意义。所以按照多尔切的理解,既然disegno只是表现手段,invention只是创意,colorire自然承载了表现自然的责任与技术。
瓦萨里和多尔切的冲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激发双方对于艺术问题的思考,不断对自己的理论进行重新思考和调整,侧面说明了此时期的艺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巨大的发展。佛罗伦萨画派和威尼斯画派,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在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突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促使艺术向更加成熟、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佛罗伦萨的画家乔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他开始在绘画中关注三维空间的效果,确立了佛罗伦萨画派的发展方向,之后的布鲁内莱斯基、马萨乔、乌切洛等都对透视法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阿尔贝蒂的《论绘画》描述了透视法的构建法,将透视法相对系统地展现出来。透视法的发展离不开几何数学,这一时期的绘画发展需要其他学科的融入。达芬奇就是将科学与绘画紧密结合的代表,他对空气透视、色彩透视和光与影的研究开辟了这个时期素描发展的新方向。达芬奇在笔记中记录:“阴影最深的是黑暗,最浅的是光明……不要让阴影忽然消失,而是要渐渐向光明过渡,仿佛没有止境一样。”[4]素描对于绘画对象细致严谨的构图,虽然增强了形体骨骼的描绘但是这种强烈的线条会使画面显得生硬,运用达芬奇的这种阴影处理方法不仅能更好地模仿自然,还可以柔和素描线条所带来的轮廓感,让画面过渡自然。在注意人物形态的同时又将人物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这就是达芬奇渐隐法的神奇所在。素描在与色彩的争论之中也在与时俱进地变化发展着。达芬奇意识到了线条的限制性,利用阴影的渐变去缓和、减小这种限制,这是伟大的进步。米开朗基罗的绘画是对古希腊精神的延续和文艺复兴涵义的诠释。他作品中的人物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立体感和动感,充分地将人体的每一部位凸显出来,塑造一种巨人式的英雄感。这是对古希腊单纯伟大人体的复兴。素描是米开朗基罗绘画的灵魂。“形”是对绘画整体构图的把握。“骨、肉”是对人物形象的精确塑造,也是对人体的独特感受。素描不仅是一种技巧、一种绘画方式,更重要的是从素描中透露出他对艺术、客观事物的思考。素描就像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表现形式将所有的技巧、科学方法、思想观念融入绘画作品里。佛罗伦萨画派将“人文”的定义融入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成就人文思想和艺术文化的绝对辉煌。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威尼斯成为拜占庭文化向外输出的必经之路,因此拜占庭艺术对威尼斯的艺术产生巨大影响。例如,马赛克镶嵌画是典型的中世纪宗教艺术,采用陶瓷、贝壳、玻璃等这些表面自带光泽度的材料制作出来,在光线射入的不同角度,这种釉质的表面会有不同的变化,对于光的感知通过丰富的色彩程度变化表现,这正是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们从中世纪的绘画中获得的灵感。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这些早期探索者们,并没有将自己禁锢于中世纪或佛罗伦萨画派的影响之下,他们另辟蹊径,利用光与色彩来表现人物和风光。贝利尼倾向于用热情奔放的色彩将人物与自然真实地塑造出来。乔尔乔内在《暴风雨》中利用色彩营造出微妙的氛围,预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提香学习乔尔乔内的绘画方式将颜料直接涂抹到画面上,并且创造出了一种极具个人特色的颜色土黄色,使他的绘画都笼罩在温暖的光线下,绘画之中的人物更加具有生活气息。相比较提香的绘画充满温暖气息的金色光线,委罗内塞擅用银灰色的色调令画面显得明亮、欢快,绘画的内容也越来越世俗化。丁托列托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人文主义画家,他的绘画既有米开朗基罗对于构图和人物形象的精确把握又有提香的色彩,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威尼斯画派在色彩的发展中解放了色彩,大大提高了绘画的用色技巧,与此同时,色彩的解放也是人性的解放,题材和内容对于威尼斯画家来说是表现自我思想的一种方式,画家的目的性更多地展现在绘画之中。威尼斯画派将人的“重量”不断增加,画家个人化发展更加明显,而这种个性化发展也似乎预示着艺术慢慢脱离了文艺复兴鼎盛时期那种高尚的内涵,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关于素描和色彩的问题,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就开始了相关讨论。古希腊和中世纪由于社会背景和发展环境的不同导致它们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也不同,而这也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画派和威尼斯画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佛罗伦萨画派和威尼斯画派根据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从古希腊和中世纪汲取不同的养分,共同促进了藝术的发展。在绘画的发展过程中,素描和色彩是不可能绝对地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的,选择支持其中一方的艺术家、理论家并不意味着完全抵制另一方。争论的目的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用各自的观点,推进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5.
[2]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8:36.
[3]李宏.西方美术理论简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4.
[4]达芬奇.达芬奇笔记[M].杜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8:33.
作者简介:付心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