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寿喜
云雾山中出名茶
早在公元8世纪,陆羽就在他的《茶经》里列举了安徽大别山区的太湖、潜山、霍山和皖南山区的祁门、太平、歙县等茶叶产地。明代的许楚在《黄山游记》中记载:“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齿腭,谓之黄山云雾。”据考证,黄山云雾即为黄山毛峰的前身。正是安徽这些山区地方,出产了像齐山瓜片、黄山毛峰、祁红、屯绿等优质名茶,为一些善饮茶者所津津乐道,百品不厌。
安徽为何盛产名茶?这显然与山区特有的气候条件有关。
研究和实践证明,茶树最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有遮荫的山区,而那些色香味皆佳的优质名茶对水分、湿度和光照等气象条件还有特定的要求。因为从植物生理角度上说,茶树叶片能够在散射光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弱光、遮荫的环境,既能促进茶叶内芳香物质的形成,又能抑制产生茶叶涩味的茶多酚类物质的积累,从而提高茶叶的品质。
山区多云雾。这些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能够变太阳的直接辐射为散射辐射,使光量减少,强度削弱,适应了茶树喜弱光、耐荫的特性。高山云雾里,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在90%左右,茶树叶面蒸腾少,叶内粗纤维也少,加之降水充沛、土壤墒情好,既有利于茶树梢上的芽叶形成,又能使芽叶柔嫩,色味俱佳。山区的地形和植被,形成了良好的遮荫环境,使茶园里的太阳直接辐射时间减少,在夏季晴天,直接日照时数可减少2~5个小时,从而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位的提高。例如,优质名茶“祁红”就产于境内90%是山地、茶园海拔一般都不低于300米的安徽祁门县。专家考察还发现,最高品位的“祁红”都特产于海拔400米以上、气温垂直变化显著、常年云雾缭绕的山谷地带。由此可见,自古流传的“云雾山中出名茶”的说法是有科学和事实依据的。
喝出更多的健康
茶叶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天然的保健品。中医认为,茶中是“万病之药”,具有“上清头目,中消食滞,下利二便”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惰、轻身、明目。”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茶叶具有防癌抗癌、抗衰延年、放射保护、利尿解毒和益于心血管等保健作用。
不过,饮茶并非越多越好,也要讲究科学性。一方面,有些病人(如胃病、失眠症和发热病患者等)是不宜饮茶的;另一方面,饮茶也是有禁忌的,如空腹饮茶、饮隔夜茶,都不利于健康,茶水也不宜太浓、太烫。除此以外,气象保健学家研究认为,喝茶若想喝出更多的健康成分,还必须依据四季气候变化和人体生理代谢的适應性,不断调整,合理饮用,充分考虑茶叶本身具有的寒热、温凉等性味功能的差异,从而按时序更迭,选茗品饮,达到事半功倍的保健效果。
春季是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季节。此时,饮用花茶可以帮助散发积郁在人体内的寒气,令人大脑清醒、五内通畅,从而有益于消除春困,提高工作效率,焕发精神面貌。
烈日炎炎的夏季,人们稍事活动就会大汗淋漓。虽然各种冷饮和水果此时倍受青睐,但茶水也不应被冷落。可选用绿茶,不仅解渴消暑,而且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科学分析表明,茶叶的含钾量特别大,约占其干重的1.5%。绿茶中还富含氨基酸、维生素。所以,夏日外出回家后的首选饮品应该是温度适宜的茶水(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为了达到“温度适宜”,可预先将沸开水晾至80度左右,这样泡出的茶水不仅不烫,而且还维持了茶叶的“原汁原味”和各种营养成分。
秋季是人体健康的“多事之季”,对健康最为不利的气象要素是空气湿度,最适宜饮青茶。青茶又称乌龙茶,其性味介于红茶绿茶之间,不寒不热,常饮能润肤、益肺、生津、润喉,有益于消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
冬季天气寒冷,食物应倾向于温性,喝茶也不例外。冬季品茗,以红茶为上品,红茶性味甘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补益养阳,生热暖体,增强人的抗寒能力。冬季气候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大气层常有逆温现象,因而空气污染较严重。而茶叶中富含的“茶多酚”,能吸收某些放射性物质,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冬季,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应该经常喝茶,从而减轻污浊空气对健康的危害。
编辑:陌漓 yangsheng_mol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