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治宇 骈策
[摘 要] 针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家提出了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种新的发展格局,可以更好地保障中国经济安全,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对于由政府发起,联合多方社会资本参与,对以建设公共基础设施为主的PPP项目来说,更是重大利好消息。在政策方向和市场诉求的多重影响下,PPP项目将取得长足进展。民营企业如何抢抓机遇,与PPP项目紧密绑定、深度融合、规避风险、分享成果是文章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民营企业;PPP模式;企业发展
1 双循环概念及其对PPP项目的影响
当前,在新冠疫情猖獗、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时期,我国正努力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进而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经济格局包括三个方向内容。一是“两新一重” ——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二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比如芯片、发动机、机床,粮食、能源、军工等;三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通过提高供应链能力和产业升级带动全球市场份额的扩大。
这三个方向都拥有众多基建和公共服务项目,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建设、运营项目的PPP模式就是推进这一经济格局的重要工具之一。有专家预计,今后一段时间,申报、落地、开工的PPP项目将呈现加速增长趋势。
2 双循环背景下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特征
截至2019年底,PPP项目管理库中累计项目数达9 000余个、投资金额超14万亿元。明树数据库统计数据也显示,截至2020年5月,已公示中标的PPP项目中,地方国企和央企中标PPP项目个数占比约为54%,中标金额约占76%;民营企业中标项目个数占比约为42%,中标金额约占21%。
民营企业参与的PPP项目,从中标数量看,可以说和央企、地方国企平分秋色,从中标金额来讲,参与度明显偏低。实践中,民营企业单独中标的情况很少,参与项目运作多以联合体方式。
新的经济格局下,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具备以下优势:
(1)民营企业的科技能力增强。通过多年的人才引进,研发经费投入,民营企业科技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一些领域甚至掌握了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参与重大装备基础设施PPP项目建设的实力越来越强。
(2)民营企业的业务选择范围更宽。因自身拥有的专业实力和灵活管理机制,在信息化新基建、科技类服务设施、智慧物流、海绵城市等市场热度高、协同性强的新兴行业,具备了同国企、外企竞争的能力,因此业务选择范围更广,项目参与机会更多。
(3)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在重视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民营企业努力提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现在在环保、公共卫生、养老健康、防灾减灾、国防基础设施等领域仍有大量投资缺口亟待弥补。民营企业参与这些领域规划中的PPP项目建设一定会在充分发挥其应变能力强、管理精细、技术专业等优势的同时展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外部需求旺盛,内部动机强烈,是双循环背景下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显著特征。
3 双循环背景下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存在的问题
笔者将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
(1)人力资源仍旧缺乏,资格和业绩受限突出。民营企业在整个PPP项目招投标、投资运营过程中仍明顯地表现出资历资源不足的状况。当项目公司为新成立公司时(尤其是业务“出口”转“内销”公司),在短期不能取得相应的资质和业绩,需要通过挂靠等方式联合其他企业取得目标项目参与资格。同时,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上下游关联资源相对稀缺,综合条件常常达不到PPP项目要求。一些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常常因此被排除在项目之外。
(2)投资回报预期多变,竞争能力缺陷明显。民营企业大多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但多数PPP项目公益性质强烈、资产折旧低,回报周期长,项目审批环节多,运营期间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大,经营风险高,内部收益率低,项目保障程度不足。
民营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企业成长中波动性大,经营风险高,一旦公司遭遇不测,没有强大的资本和行政资源给予救助,因此在项目竞争中常常遭遇“身份”歧视,在与国企、外企的竞争中依然处于弱势。
(3)融资渠道单一,获取商业贷款困难。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过程中,主要融资渠道是商业银行。在申请贷款时,商业银行会聘请专家对民营企业资质等条件进行审查,对项目投资效果进行风险评估。经常出现的结果是,专家的建议是指标性的,短期的、静态的,而一个PPP项目的运作是长期的、动态的、综合的。在一个动辄长达10年的项目周期里,民营企业会不会达到预期发展速度和效益,专家不可能做出完整的肯定或否定评价,多数商业金融机构常据此做出“宁肯不放,绝不错放”的惜贷抽贷选择,这种决策将使民营企业在实际运作PPP项目时陷入困境,甚至造成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搁置的局面。
(4)正常退出途径偏少,实际操作不易。面对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一些PPP 项目的合理收益率真实预期实现难度加大。为提高PPP项目的融资获得性,国家鼓励建立股权转让、投资证券化等PPP项目基金运作和退出机制。现实是,很多标称的PPP项目基金,没有明确规划资本退出方式,也鲜有典型的退出实例。像奥运“鸟巢”项目,在独立运营失败后由北京市政府实施了股份制改造,民营资本通过“改制”才退出了项目。
4 雙循环背景下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对策
针对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借助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帮助企业优选项目。PPP模式的运作广泛采用项目特许经营权方式进行结构融资,这需要比较复杂的法律、金融和财务等方面的知识。借助第三方咨询服务平台和人才库,引入中介机构智力资源提供专业的服务,帮助民营企业调研、评估、筛选适合自身的、合规合法的PPP项目是保障项目建设、运营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有效办法。
(2)发挥比较优势,争取项目参与权和盈利权。PPP项目设立的初衷不仅是解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还包括项目投资运营的管理问题。民营企业要充分发挥流动资本存量大,敢冒风险,专业高效、遵守契约等特点,扬长避短,创造条件,采取多种途径融入PPP项目。一方面要承担社会责任,完成公益目标;另一方面要优先选择具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赋予专营权等方式保障预期利润的项目,以时间换空间,实现长期稳定收益。
(3)提升项目经济可行性,创新融资模式。及早参与项目规划,提供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等多种建设方案建议,在关联项目和产业中发现商机,达到PPP项目的营利性和公益性平衡,为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创造条件。比如PPP公路项目,除了修路,还可以考虑这个地方是否具备自然条件来发展旅游业,或者开发休闲景区,发展养老产业。这些产业还和衣、食、住、行、娱等行业、产品息息相关。据此可以提议设计一个疗养、旅游、生产、经营的综合产业集群规划。在PPP项目动能冲击下,联合多方抱团参与,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实现项目良性循环。
在遵守金融政策条件下,民营企业还可以采取投贷联动、银团贷款、引入保险资金,申请特许发行项目收益债券等模式创新融资手段。
(4)有效参与民营资本退出实践,呼吁构建新交易平台。切实可行的退出机制是PPP模式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实行证券化方式运作是寻求民营资本退出的一种有益尝试。优先债转股也是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有效途径。民营企业退出PPP项目时,应在国家现有的政策范围内积极运作,不断创造经验。为进一步降低风险,当务之急是共同呼吁尽快建立PPP项目权益全过程可流动公开交易新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民营资本合理合法有序退出。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玉霞,孟繁锦.PPP风险分担管理与民营企业参与度研究[J].经济问题,2020(6):56-63.
[2]李建英,陈昭宇,蔺士杰.民营资本参与PPP模式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建筑经济,2019,40(9):52-56.
[3]赵团结.行稳致远:PPP项目防风险与促规范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9(2):19-21.
[4]赵团结,郑春美.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债务融资的困境与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9(2):34-35.
[5]刘旭芳.PPP项目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探究[J].财会通讯,2018(17):24-27.
[6]陈华,王晓.中国PPP融资模式存在问题及路径优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8(3):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