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昀
民警深入现场寻找非法捕捞涉案船只。
夜深人静,寒风凛冽,除了大风刮过芦苇荡时留下的“刷刷”声,周围一片死寂。岸边的体感温度早已降至零下,很难想象会有人出现在此。“动了,动了,出来了!”凌晨4点,经过近9小时蹲守后,终于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声音。
民警顾雪峰在夜视仪中看到了动静。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漆黑的江面上闪过几束晃眼的灯光,一伙人从水上提着货物,准备上岸。顾雪峰和同事决定行动。
这一天是2021年1月28日,农历腊月十六。距离春节仅有十多天,很多人已经准备与家人团聚,而顾雪峰他们依旧守在上海浦东机场附近的围垦水域,等待对这几名犯罪嫌疑人的抓捕。
这是一个利用自制小型电动皮筏在长江内陆水域进行非法捕捞的团伙。当晚,经过前期观察,民警得知对方又将下水进行“电捕鱼”,便来此蹲守。像这样的蹲守,已经持续了一周。
非法捕捞人员指认作案工具。
水警查获的长江水产品。
凌晨时分,当嫌疑人的货车驶离水域,现场民警一边跟上,一边安排同事在必经之地布控。没过多久,天蒙蒙亮时,三名嫌疑人的车辆在机场大道上被逼停。没有什么意外,嫌疑人很快被控制住,被民警带到了马路边。现场人赃俱获,货车后备厢里放的是当晚他们捕捞的500多斤鲢鱼、鳊鱼、鲫鱼、白水鱼。
为保护长江流域水生生态环境,自2020年1月1日起,长江开始了为期10年的禁渔期,禁捕区域内禁止一切生产性捕捞活动。
对上海市公安局边防和港航公安分局刑侦支队(以下简称“刑侦支队”)民警而言,自长江禁捕开始以来,依法打击非法捕捞,就成为他们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过去一年中,警方已侦破几十起非法捕捞案件,有力遏制了长江上海段非法捕捞犯罪活动。
“没有没有,没有电影里拍的那么惊心动魄,我们平常的工作总的来说都是比较低调的。”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上海市公安局边防和港航公安分局刑侦支队中队长俞斐斐说。
自2020年长江禁捕以来,针对非法捕捞的现场抓捕成为刑侦支队的工作重点。为了让记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工作,俞斐斐和顾雪峰共同回忆起去年7月一起长江口非法捕捞典型案件前前后后的细节。
2020年7月13日上午,刑侦支队的民警在崇明的一个冷库,对几位涉案主要嫌疑人进行了抓捕。这起案件是禁捕令实施以后他们侦破的首例案件,而且犯罪嫌疑人有完整的犯罪链条。此外,当天现场的查获量非常大,是目前为止查获最大的案件,当天在冷库一共有800多公斤各类长江水产品。
然而这起“大案”的抓捕现场,没有想象中的大声喊话和肢体冲突。相反,民警们显得低调、冷静。顾雪峰记得,最终的抓捕发生在清晨,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观察这伙人近两周时间。
“从7月初开始,接到线索后有两辆货车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我们发现,他们总是凌晨三四点钟,在崇明八滧港装好长江捕捞上来的水产品,然后前往附近镇上的冷库进行冰鲜处理。那个冷库,可以理解为一个集货点,他们把水产品处理好,然后分散至江苏启东和宁波慈溪等地市场非法牟利,形成了一条捕捞、运输、销售的完整犯罪链条。两周时间里,他们大概有几次这样的活动轨迹。”顾雪峰说道。
每当顾雪峰和同事执行侦查任务时,他们会将车停在距离嫌疑人不远处的芦苇荡边,然后下车,利用专业设备进行观察。大部分时候为了隐蔽,他们隐藏蹲守。这一蹲守,可能就是好几个小时。
如果说冬天室外侦查最大的“敌人”是寒风与低温,那么到了夏天,芦苇荡边无处不在的蚊虫就是无法回避的“伙伴”。“在这种地方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哪怕穿着长袖长裤也没多大用。芦苇荡常年潮湿,蚊子太厉害,能隔着衣服咬人。”
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大风或蚊虫,民警们早已习惯。通常,他们为了不影响侦查任务,会带足面包和矿泉水等干粮,在芦苇荡边静静地观察。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观测对方活动轨迹;另一方面,民警们也多次到码头和冷库实地排摸。在前期充分掌握嫌疑人的活动规律,以及摸清了捕捞团伙集货点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等待抓捕時间的出现。
“我记得那天早上大概7点,我们等嫌疑人的货车开进冷库所在的院子,在冷库外等了差不多1小时,我们四位警察才走进去进行抓捕。为什么要等一段时间?因为要等他们车辆都熄火,他们开始干活,这样就会放松警惕。另外,事先都实地摸排过,知道这里只有一个出入口,所以他们也不可能从其他地方溜走。我们不是像电影里那样直接冲上去把人按倒,我们都穿着便服,凑近他们,确认身份后,我们再亮明身份。”
“你好,我们是上海市公安局边防和港航公安分局民警,你们涉嫌非法捕捞,所有在场人员,请你们配合调查,不要离开。”民警与犯罪嫌疑人的交涉也比想象中简短,但又非常有效。
上述抓捕现场的画面,似乎看不到什么意料之外的惊险,但这平稳的结局显然才是人们最希望看到的。一场波澜不惊的抓捕背后,是民警与不法分子之间的斗智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