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鑫 刘庆军
从2018年的“高铁门”、“严书记”事件,到2019年的“保时捷女郎”、常某尧辱师事件,再到2020年以来的胡某梅、梁某萍事件等,仿佛不经意间,舆情危机的主角已经不再局限于人们业已熟知的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而是更多地转移到了社会个体。毫无疑问,这是自媒体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新课题。无论是从社会个体最大限度地避免自身或所属机构、团体卷入舆情危机的层面,还是从公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现代化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需要,甚至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等更高层面进行多维度考察,培育和提高公众媒介素养都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当信息传播技术进入自媒体时代,媒体变成了真正意义的“大众传媒”。在这种舆情生态之下,公众作为普通社会个体媒介素养普遍缺乏的问题就被强烈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媒体时代为公众带来了全新的媒体体验,但社会个体对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特性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有效应对危机的能力普遍不足,无意当中触发、卷入、推高舆情的案例越来越多。同时,与自媒体时代相适应的正能量传播目前还缺乏足够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负面舆情得以凸显,从而在整体上影响到社会心理和民众心态的稳定,甚至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等方面。
二是公众对自媒体传播的信息缺乏深入、冷静思考的能力和素养,对自媒体传播的特性,比如信息的不全面、不对称和超强冲击力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表现在对信息的理解和反馈上,是意见表达的随意性和情绪化,而随意性和情绪化表达意味着理性分析能力不同程度上被屏蔽,从而使舆情呈现复杂化、极端化及频发性特点。现实舆论生态中,社会个体在参与舆情讨论时的宣泄、偏激情绪和猎奇式围观等不理智心态一方面成为舆情升级的强大推力,一方面又屡屡造成舆情反转即是以上分析的鲜明例证。
公众媒介素养普遍缺乏的现状,不仅与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播生态和受众需求不相适应,更重要的是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的现代化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制定整体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切实有效地培育和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刻不容缓。
公众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高既是一个长期而紧迫的任务,也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来看,应该坚持创新性和持续性相结合的方略,充分利用多种平台和多重路径,形成培育和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综合效应: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营造网络道德环境等层面对自媒体时代的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针对自媒体时代传媒生态的新特点、新要求、新形势,应该进一步把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提升到传播文明建设的高度,并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长期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形成的有效方法、模式和路径,面向整个社会开展传播文明教育和媒介素养培育。
同时,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应该采取措施促进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适应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理念、技能和基本知识走出高校、科研院所和媒体单位,走向社会、走向大众,以适应媒体传播平民化的需要。鉴于自媒体时代的媒体传播在内容、方式及受众需求等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新闻传播,科研机构还应该更多地从传播学角度加强媒体研究,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新闻传播学,同时要突出其实践性、大众性、普适性特点。
根据上述理念、思路以及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利用行政资源优势,把传播文明建设和传播学知识的普及作为公民基本素质教育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实施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五进”工程是当前最为有效的路径之一,尤其是应注重从娃娃抓起,把传播文明建设和公众媒介素养培育作为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大学通识课程来安排,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当前,传统主流媒体的融媒体、大数据化发展和自媒体共生共存,构成我国媒体发展的新业态,这种新业态要求公众具备相应的基本媒介素养,而理性表达无疑是其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近年来,各高校和中小学思政理论课研究不断深入推进,厉行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对公众媒介素养培育也颇具借鉴价值和载体价值。2020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专门就思政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要求。我们应该创新性地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促进思政理论课的研究成果不仅在课堂上开花结果,而且能够以合适的方式进行有效的社会化推广。在内容上则可以根据公众媒介素养培育的现实需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把媒介素养培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合理设计、合理分配,使之通过案例教育、情景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等灵活的方式方法,逐步达到公众媒介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平整体提高的目的。
如果说前述分析主要解决的是公众媒介素养培育的普遍性和广度问题,那么我们还应该充分重视媒介素养的针对性教育问题。观察近年来的自媒体舆情可以发现,恶意制作发布、恶意炒作新闻事件现象之所以屡屡得逞,就是利用了公众媒介素养、辨识能力偏低,极易被诱导、被挑动等特点。发布者的恶意和公众媒介素养偏低共同导致了网络暴力和网络悲剧事件频频发生及其它相关问题。
正因为如此,国家网信办2020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对出于各种目的恶意制作发布、恶意起哄围观,恶意炒作,以及以伤害他人或以危害意识形态安全为目的的行为推出分层次处罚办法。《规定》的出台对网络空间的违法违规行为当然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但需要强调的是,惩治和教育相结合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违规违纪违法人员所秉持的一贯方针。对待网络传播领域的违法违规者,也应循着规范化管理和针对性教育相结合的思路进行处理。尤其是,鉴于目前公众对网络传播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偏低,我们更应该特别重视对普通公众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传播道德和传播知识教育,大力拓展目标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以期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空间和预防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疾速转型发展的新时代,伴随着社会转型期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和价值观表述的多元化在所难免,其中必然夹杂着一些畸形的社会认知观念和诉求,如名利崇拜、特权崇拜、仇官仇富、规则意识欠缺等。其突出表现,就是社会各领域矛盾点的积聚及低燃点。这些矛盾点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背景下,极易触发、扩散,形成随机性、爆发力强,波及面广的自媒体舆情危机。
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注重社会矛盾的消解和社会情绪的疏导相结合,这是培育和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诗外功夫。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内容:其一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促进各级部门自觉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依法依规,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减少社会矛盾点、舆情爆燃点;其二是进一步深化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引导,增强公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群体意识;其三就是着力培育和提高公众良好的媒介素养,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从内容涵盖、心态疏导、信息渠道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消除自媒体时代带给我们的传播和舆情困扰是一项“久久为功”的艰巨任务,也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只要我们坚持“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持续培育和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就一定会为优化传媒生态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的传媒生态不仅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党的舆论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这正是我们奋力前行的动力和目标所在。
注释:
[1]《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8日第1版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
[3]《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人民网2019年12月20日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