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高校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乌兹别克斯坦国立东方学院为例

2021-03-14 02:22迟道加
关键词:乌兹别克斯坦汉语学院

迟道加

(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塔什干)

什么是“教学模式”,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有着多种定义。 本文比较倾向马箭飞先生的观点[1],即具体描写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五个要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及评价。

一、乌兹别克斯坦高校汉语教学背景概述

早在苏联时期,乌兹别克斯坦就开始汉语教学了,最早始于1954年,即当时的中亚国立大学(后改称“塔什干国立大学”)东方系正式开设汉语课程[2]。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乌国与中国正式建交,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乌国高教部也因此将汉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提上发展议程。随后,中、乌教育部签订了《高等与中等教育部相互谅解备忘录》等一系列双边文件,两国开始交换留学生,这为汉语教学的发展及推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3]。同时,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大力支持乌国的汉语教学,陆续赠送相关汉语教材及派遣汉语教师来乌任教,帮助其培养本土汉语教师。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院——塔什干孔子学院正式成立,2015年撒马尔罕孔子学院成立。如今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乌国汉语学习的热潮更是蒸蒸日上,汉语教学形势也从原来的“要你学”逐渐转为“我要学”了。至此,乌国的汉语教学已步入成熟轨道。

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129个民族),这就决定了其社会语言环境也是多元化的。据了解,乌国使用较多的语言有:乌语、俄语、塔吉克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卡拉卡尔帕克语以及朝鲜语,其中乌语为官方语言,俄语为通用语(苏联时期为官方语)。虽然在乌国独立后,受“去俄罗斯化”政策的影响,俄语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是受苏联时期大俄语环境的影响,多数学校还是分乌语班和俄语班进行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乌语或俄语的基础上再学习一些别的语言,这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乌语和俄语并驾齐驱,导致大部分学生的第一语言分不清是乌语还是俄语。因此,汉语教学在乌国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第二语言教学。

目前,乌兹别克斯坦开设汉语教学的高等院校共有四所(不包括塔什干孔子学院和撒马尔罕孔子学院):乌兹别克斯坦国立东方学院、乌兹别克斯坦世界语言大学、乌兹别克斯坦世界经济与外交大学和撒马尔罕外国语学院。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国立东方学院(其前身属塔什干国立大学东方系)1991年成立,其汉语教研室自1958年成立以来已有60年历史了,2014年开设“汉学系”,目前是乌国高校汉语教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高校,也是乌国唯一将汉语作为专业来学习的高等院校。因此,本文主要以乌兹别克斯坦国立东方学院(以下简称“东方学院”)为例,参考其他三所高校,通过实地考察、教师访谈及问卷调查,对乌国高校的汉语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乌兹别克斯坦高校汉语教学模式分析

(一)教学具有本土特色,但理论依据较传统

1.高校实行校本管理,自主教学

乌国高校隶属于乌国高等教育部,各高校在不违反高教部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可以自主教学,实行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所谓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4]因此,只要在政策规定范围内,乌国高校对汉语课程具有自主开设和自主考核的权力。目前,东方学院汉学系开设的专业有:汉语言、中国经济、中国历史、中国政治,其中“汉语言”作为本科专业开设,其余专业将汉语作为外语辅修。每学期学院会根据各专业的教学需要安排汉语课程。在“一带一路”大政策环境的影响下,乌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很多不是汉学系的学生也开始主动要求学院给他们开设汉语课程。因此,目前除了在汉学系开设汉语课程外,在别的系也开设了少量汉语课程。

2.理论依据较传统,课程设置较模糊

据笔者考察,乌国高校汉语教学主要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理论为依据。通过与本土汉语教师的访谈,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方法不是很了解,对“教学模式”一词更是陌生。究其原因,一是有的本土教师不是汉语专业毕业的,虽然去中国留过学,但是学的专业不是“对外汉语”或者“汉语国际教育”,只是会说汉语;二是,有的本土教师虽然是汉语专业毕业的,但是都是本土高校毕业的,没有去中国留过学。

笔者通过随堂听课了解到,首先,本土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是乌语或者俄语,课文、生词讲解,主要靠翻译,一堂课听下来,几乎都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学生接收汉语的信息量较少,在“听、说”方面未得到很好的操练;其次,在本土教师出的试题里,很多也是翻译——乌语(俄语)翻译成汉语,汉语翻译成乌语(俄语);最后,本土教师较为重视语法的讲解,每一课必须将语法讲解透彻,有些老师甚至是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讲完之后让学生造句子练习。这种教学模式造成的结果是,很多学生学了两三年汉语后,“读、写”还可以,但是听懂或者说几句流利的汉语都很难。

在汉语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对于汉语专业的和非汉语专业的学生汉语教学区分不明显,对于初、中、高级水平的学生也没有分班教学,很多班级甚至有初级和高级水平的学生在一个班级,导致汉语课堂教学较为困难。另外,汉语课程名称统称“汉语”,并没有分“综合课”“听说课”“阅读课”和“写作课”。而对于汉语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学科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多是汉语教学,在“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中国文化”等课程设置上还不完善。

(二)教学目标单一化,“语言能力”是目标

关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目标,国内学者比较认同的一种观点是,“对外汉语教学主要培养三个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文化能力”[5]。对于语言学习或者教学来说,语言技能的培养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仅仅只有语言能力还不够,学习者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语用、文化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知道言语所表达的意思,还需要了解相同的言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所表达的不同用法。因此,“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从东方学院的汉语课程设置来看,除了汉语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中国概况”的课程外,非汉语专业的学生并未设置“中国文化”类课程,汉语教学只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标 ,对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文化能力的培养较忽视。

另外,从本土汉语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来看,也多以“语言能力”为目标——即“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训练,而在这四项技能中又侧重“读、写”技能。在课堂上,本土教师很少会融入一些文化的讲解,对他们来说,汉语教学更多的是一种交际工具的教学,而学生掌握这一交际工具,一来毕业后可以选择去中国留学,二来对他们以后找工作会容易些——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国在乌企业已有700多家,很多学生毕业后想在这些企业里当翻译或者与中国人做生意。

(三)课堂纪律较严明,教学操作有程式

据笔者观察,除了我们一些外派汉语教师的课堂外,本土汉语教师的课堂都较为纪律严明,且课堂教学操作严谨有序。以下是当地汉语课堂教学操作流程图:

图1 教学流程图

乌国高校教学工作制是做六休一(周一至周六工作),课程一般安排在8∶30-13∶30,共3节课,一节课80分钟,一、二节课间休息20分钟,二、三节课间休息40分钟,个别课程因为教室紧张会安排在13∶30后授课。汉语专业的学生,汉语课每周一般安排10节,非汉语专业的学生,汉语课每周一般安排2节。

由上图可知,当地汉语课堂教学流程一般包含六个部分:开始、呈现新知识、讲解课文、语法讲解、评价与反馈、结束。总体来说,当地汉语课堂管理纪律严明,教学操作有序化。不足之处是:前文已提过,本土汉语教师在教学上以语法翻译法为主,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使得课堂教学较为枯燥,气氛不活跃;另外,课堂教学语言以乌语或者俄语为主,缺少对学生“听、说”技能的训练。

(四)师资生源有保障,教材设施尚不足

师资方面。乌兹别克高校汉语教师大部分为本土汉语教师,少部分为汉办公派教师。以东方学院为例,现有本土汉语教师19名,中方外派汉语教师4名。其中,本土汉语教师有副教授6名,博士2名,硕士11名,都是汉语专业毕业的(据笔者了解,其他学校有不是汉语专业毕业的),但目前还未有正教授,且只有一位教师是在中国留学的。本土汉语教师年龄偏年轻化,每年都会有汉语专业的学生毕业留校实习、任教。近年来学院较为重视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每年暑假都会派10名左右的教师去中国培训学习,寒假时也会举办“本土汉语教师培训研讨会”。虽然很多本土汉语教师并不是“对外汉语”或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的,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方法还不是很了解,在汉语知识储备上面还有些不足,但是他们会说当地语,与学生沟通无障碍,对于课堂管理较好,也容易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可以说,乌国各高校在汉语教学师资上有了一定的储备,对汉语教学的开展有了充分的保障。

学生方面。笔者在东方学院对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110份,实收有效问卷100份。根据调查显示,汉语学习者中男生占59%,女生占41%,其中乌孜别克族占93%,俄罗斯族占3%,卡拉拉尔帕克族占2%,哈萨克族占1%,其他少数民族占1%。在问他们学习汉语的动机时,88%的人为了交际,86%的人想去中国留学,88%的人想去中国旅游,84%的人想了解中国文化,73%的人想跟中国人做生意,79%的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在问他们对汉语学习的态度时,92%的人认为汉语越来越重要,75%的人对汉语课很感兴趣,81%的人希望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由此可见,乌兹高校学生学习汉语的态度是积极的,大部分人对汉语学习是很感兴趣的。尤其是在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带动下,乌国高校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更是与日俱增,这为乌国高校汉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长期实现的可能。

汉语教材方面。据笔者考察,乌国各高校都没有统一的汉语教材,可以说是没有教材,因为教材都是教师自己找来让学生复印,甚至有的学生也不复印,就将电子书放在手机里带来上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各高校汉语课程设置较为模糊,没有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二是,乌兹高校教学经费有限,教师和学生都是自己准备教材、复印教材,甚至连粉笔、板擦儿都是学生自己准备。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因此,在乌国高校的汉语课堂上,各种汉语教材都有,其中,《新实用汉语》和《汉语教程》使用较多。

教学设施方面。由于各高校教学经费有限,导致教学设施方面较为简陋。以东方学院为例,由于近年来汉语学生人数的增加,学院的教室就不够用了,因此汉学系的中文图书馆、办公室也被充当教室用了。不过,近年来学院在教学设施方面有所改善了,中国驻乌大使馆向东方学院赠送了一个汉语语音室,学院配备了一个多媒体教室,部分教室安装了投影仪设备。

(五)教学评价较系统,应试测评为手段

根据东方学院的专业培养规定,汉语课程的学习也和其他课程一样都计入学分。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期中考试(两次)和期末考试,考试不及格的两个星期以后需要补考。以下为东方学院每学期的汉语教学测评与反馈模式。

表1 汉语课程成绩评分表

东方学院每学期学生汉语的总成绩包含三个部分(两次期中成绩和一次期末成绩),其中两次期中成绩各占总成绩的35%,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30%。每次期中成绩也包含三个部分(自修成绩、课堂成绩和考试成绩):自修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主要是以教师布置的课外教学任务——比如翻译一些文章、写一些课程小论文等——教师根据学生对这些任务的完成程度来考评;课堂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主要是从学生的出勤率上来考评;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5%,其中,本土教师负责笔试成绩(读、写)占10%,中国老师负责口试成绩(听、说)占5%。期末成绩就是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笔试成绩占20%,口试成绩占10%。每学期末,本土教师负责将学生的成绩写在成绩表上,并录入教务系统。

乌国高校汉语教学评价模式有优点也有不足。优点是,其教学评价有一套系统完整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相对较综合,注重学生课外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足之处,一是,乌国高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高校来说,每学期有三次考试,考试频率较多;另外,对考试成绩较为重视,例如,学生奖学金发放的依据就是考试成绩——每次期中考试成绩:13-15分为一等奖学金,10-12分为二等奖学金;7-9分为三等奖学金。二是,汉语考试没有一套统一的测评试卷,所有的试卷都是任课老师自己设计、监考、批改,没有统一的考试安排。因此,当地高校汉语测评较为松弛,没有形成严格的监督机制。

总体来说,乌兹别克斯坦高校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模式可以概括为:是一种以传统语法翻译法为理论依据,以单一“语言能力”为教学目标,具有教学操作程式,实现条件较有保障,以应试测评为主要反馈手段的一种教学范式。这种教学范式较为传统,在课程设置、跨文化能力培养、教材、设施及测评上还有不足。

猜你喜欢
乌兹别克斯坦汉语学院
乌兹别克斯坦:2021年猕猴桃进口量翻倍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乌兹别克斯坦矿石原料基地与合作机遇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合作前景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合作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