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视角下的公共艺术应用研究

2021-03-13 07:12王雨晨
西部皮革 2021年5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数字化数字

王雨晨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四川成都 611331)

在信息无处不在的今天,数字媒体作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和文化、商业、艺术等领域融合的产物,已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1]。在艺术领域,当现有的艺术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满足,新的艺术形式就开始滋生了,比如数字媒体艺术。这种崭新的艺术形态,是以数字科技和传播技术为基础,将我们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一切利用数字技术的艺术实践和作品都可以称为数字媒体艺术。所以数字科技手段是数字媒体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键点,而公共艺术作品正是由于融入了这样的数字科技手段才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和体验。数字媒体的“无界”融入,不仅增加了人们的感官体验,而且还使常规的艺术作品变得更具有创意性。

1 公共艺术概述

公共艺术的定义比画廊或博物馆的艺术要宽泛得多。简单地说,公共艺术是指艺术家专门在公共空间创作的任何艺术作品或设计作品。并且公共艺术需要两个存在的必要条件:公共空间与公众参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为人们传递着一些信息,包括城市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地方风土人情,也传递着作品本身的功能结构、表现形式和风格、象征内容以及信仰。另外,公共艺术可以创造一种创意文化,有助于提升创意城市的形象,它还可以创造一个视觉刺激的环境和具有独特的活跃的动画空间。公共艺术还能够激发市民的公共空间意识,激发他们的智慧,把他们的生活变得更为温馨并营造出更加奇妙的环境。因此,公共艺术对城市的影响是无价和不可估量的。它可以是雕塑、装置、壁画甚至其他视听艺术,如3D 全息投影、行为艺术、投影艺术、多媒体影像艺术甚至还有观念艺术等等前卫试验性艺术为载体来进行表现,它的这些包容性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成长变化的[2]。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规划及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在于:一是能够体现出公共空间的有序规划;二是能够带动城市旅游经济;三是代表了当地的文化特征;四是营造了良好的公共环境。并且公共艺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先进程度的一个参考,在国际上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3]。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上都更早的关注到了该领域,并且认识到了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其着重要作用。

2 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应用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之下,计算机技术越发成熟,使得公共艺术创作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艺术家们摆脱了技术的束缚,他们的艺术创作和设想现在都可以依托于计算机来实现,其中数字化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应用就越来越成熟和普遍,并且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之一。

《The Brain Index》是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大厅里的一个交互式数字装置。此作品由空间艺术家劳拉·库尔根和马克·汉森创造。劳拉·库尔根(Laura Kurgan)是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院的建筑学教授,并负责指导空间研究中心(CSR)和视觉研究课程。她的研究领域包含了艺术、科学和可视化。马克·汉森(Mark B.N.Hansen)是杜克大学文学课程和杜克大学艺术、艺术史与视觉研究系讲席教授,他也是该大学计算机媒体艺术与文化课程的联合创始者。他的研究领域包含了从新媒体到艺术以及人类和机器之间共享美学的可能性。这两位艺术家都在自己的领域里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将故事、信息、艺术、数据和科学有机结合而进行设计。在这个作品中让参与者从不一样的视角去研究大脑并探索神经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参观者主要通过交流和选择相关的故事以及内容,然后以互动的方式来呈现。这种不同于传统的单向输出模式,而是以双向互动的方式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开创大家的想象力。而LED 屏幕则是去指引观众通过选择不同的大脑模式,去细化相关的大脑研究部位。该数字化作品主要通过参观者的编辑然后显示在大厅屏幕上,其他参观者也可以参与并其互动的方式,来共同探究对大脑的认知、自我学习的记忆、各种感官反应等和神经网络相关的信息甚至是DNA 的测序。这种互动性的公共艺术装置已成为一种“吸睛”潮流,在带给观众不一样感官体验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向观众输送了该作品的内涵或想要传达的精神。(如图1 所示)

图1 《The Brain Index》哥伦比亚大学

和传统装置艺术不同的是这个作品融合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以往看的较多的空间艺术作品都是靠不同的材料来组建或呈现出来的,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公共艺术作品的种类和形式就越发的多样化。欣赏者不仅仅是视觉的欣赏,还可以从触觉、听觉甚至是嗅觉等感官的方式更加智能化的来让观众感受。让观看者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作品产生互动,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想与经验。

森大厦是东京领先的城市开发商,而TeamLab 是一位来自东京大学的研究生成立的工作团队,他们致力于探索艺术、科学、技术、设计和自然世界的交融点。该作品是两者合作所创作出的火花,它告别了传统艺术展陈列式的展示,用数字技术将光线、影像和声音编织了一场超越空间置身其中的沉浸式体验。该博物馆拥有1 万平米的沉浸式展览空间,并且包含多个3D 装置作品还使用了520 台电脑和470 个投影仪。许多装置作品都是用电脑制作出来的,比如3D“山脉”、“花森林”等各种逼真场景的打造,让观众完全沉浸在这样的交互式的数字化艺术作品中。(如图2 所示)

森大厦致力于将艺术融入城市,而TeamLab 则持续摸索数字艺术所带来的艺术与人类之间崭新的关系。一个是著名的文化艺术支持者,一个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表达的创意团队。可见现如今,纯粹的艺术家是需要有一定技术或团队的支撑,才能打造更加绚丽和大型的艺术作品。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已慢慢用数字化的呈现方式来表达,多媒体技术开始快速融入艺术创作当中,艺术与科技、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该作品是二氧化碳太阳能公共艺术装置,它由522 个太阳能发光二极管组成,顶部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废弃塑料瓶。它是由一群艺术家利用一个有趣的废弃公共空间创作的,他们的目的是提高人们对全球变暖的认识。这个临时组建的公共艺术作品,恰如其分地命名为《CO2LED》,由美国艺术家杰克·桑德斯,罗伯特·盖伊和布奇·安东尼设计,艺术家们是考虑到阿灵顿的环境而倡议的。他们还指出,这个作品旨在唤起人们对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同时也为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回收材料的再利用提供了借鉴。这是公共空间艺术对大家生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作品将这种精神传达给每一个人,使作品更有价值。但同时,也需要数字技术的参与才能让其更加完善的展现出来,其通过智能化灯光控制系统实现了不同艺术场景的展现。因此,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如果赋予了公共艺术不一样的内涵,就会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如图3 所示)

图2 森大厦TeamLab无边界数字艺术博物馆2018

图3 《CO2 LED》阿灵顿2007

3 数字媒体在公共艺术中的发展优势

公共艺术是城市形象重要的的视觉传播载体,但由于“城市公共艺术”这一词引入到中国的时间较晚,我国大约在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使用这一名词,所以目前在中国的公共艺术领域,数字化应用到作品本身的案例并不广泛。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市民意识的快速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公共艺术在我国已然被公众关注和重视,并且能够改变公众的生活环境以及打造独特的场所风貌。公共艺术以其多彩多样、富含创意的样式激活了城市空间的生活氛围。而数字媒体的融入不仅能提升它的丰富性还能延展它的表现形式。

数字媒体的“无界”融入是提升公共艺术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公共艺术主要是通过所在的公共空间与公众进行互动,而公众也需要通过评价和参与公共艺术来表达对此作品的看法与价值。而纵观我国大多数的公共艺术作品,基本都是停留在公共艺术品所在的物理空间对整个区域所发生的影响和改变,观众的参与性远远不够。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与周边民众的参与度越高,该作品对该区域民众精神状态和城市性格的塑造程度也越高。在这样的趋势下,公共艺术与数字化的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数字化的角度来看,数字媒体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相对独立的时空,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这种互动是没有时间、地点限制的,这个就与公共艺术所需要的参与性所契合。从上述应用案例中也可以看出,数字化的融入能够增加公众的参与性、积极性和热情。

但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媒体在公共艺术中的的融入不能破坏其原有的设计创意构思。数字媒体艺术参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塑造,都不应违背创新与互动的理念,并且创新设计要因地制宜,体现该城市区域的特点[4]。将数字艺术理念融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研究对未来城市发展规划都是具有创新和开拓意义的。

4 结语

新时代下,公共艺术存在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公共艺术不仅具有装饰城市、展示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功能,还起到传播美学、提高市民审美水平的作用。数字媒体时代下的公共空间艺术不仅要考虑“艺术之美”,还要结合综合性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城市精神等元素进行设计,并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使艺术品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公共空间也是一种社会语境,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私人的象征性空间的主张,因此应该得到广大公众的理解和接受。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数字化数字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