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任雪玲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
“即墨花边”也被称为“即墨镶边大套”,也叫做手拿花边,是在青岛市即墨区延续了上百年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属于鲁绣之一。即墨花边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承载着即墨人民几代人的记忆,是一种即墨地区不可或缺的传统技艺。即墨花边在即墨地区经过百年的发酵,融入了当地人民的劳动和手工艺智慧,融入当地的地域,发展出独一无二的制作花边的技法,是中西艺术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即墨地区从创建以来就是纺织产业发达的地方,被人们称为“千年商都”。即墨花边在发展的漫漫长路中加上民间手工艺术家对抽纱技术的优化,并且与即墨民间传统的“小扣锁”、刺绣等手工艺的优点与独特的技巧相融合,经过历史的变化与时间的进化变成了带有强烈“即墨风味”的艺术格调的手工织绣针法,形成了即墨花边所独有的艺术特色。
即墨花边有着悠久的历史,《即墨县志》记载,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出现的网状花边就是用棉线和丝线编织而成的,与现在的勾针以及针结相类似。被民间称为“小扣锁”、“绣花”等,我国民间女性运用这种技艺所制作的的纺织品,工艺精湛,图案多样。不过大部分的产品都用于自家日常使用的,也存在少部分人靠此谋生。这种民间手工技艺的形式为即墨花边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88 年美国传教士乔治夫妇在登州创办的教会学校传授花边技巧,1890 年整体迁往山东烟台,开始正规的召徒授艺,传授花边制作技巧。1904 年,即墨人卢忠溪经牧师李士和介绍,来到烟台仁德洋行当花边工人。1918 年,仁德洋行从意大利进口了一幅的新款式花边。并将这套花边交给了卢忠溪研究并且创新。经过反复的创新研究,终于创造出了采用锁、编、织、缠等针法的绣织技法和工艺程序。尝试成功后,卢忠溪老先生在1926 年投资创办了即墨城北阁里“裕民花庄”,专门用于售卖即墨花边以及教授即墨花边的制作工艺。这位卢先生就是即墨花边的创始人,他创的手拿花边就是后来的即墨花边。
基于“手拿花边”的优点,再结合我国民间艺人所创的“小扣锁”、“绣花”等技巧特色,对花边创作手法的不断创新,走针形式的不断扩展,图案样式的不断更新,使得即墨花边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各种织绣手法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形成了即墨地区特有的织绣手法。这种手工艺术因为开创于即墨地区,人们就把这门技术编织的花边叫做“即墨花边”。即墨花边形成后,在即墨地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出去,甚至辐射到了周边地区,例如莱阳、海阳以及沽河两岸地区地区,尤其是在妇女文化中,即墨花边变成了一项及其重要的家庭副业。并且在1936 年组织成立了“即墨花边同业工会”。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公私合营许多花庄都合并在一起,1956 年青岛即墨花边厂创立。1972 年即墨花边被国家评为名牌免检出口品牌。1978 年被山东省轻工业局选为名牌产品。1979 年省经委把即墨花边产品列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3 年,即墨花边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质奖杯。在最鼎盛时期即墨妇女几乎人人会做,一度成为人们的重要经济来源。伴随着工艺的成熟,即墨花边也走向了巅峰。随着机械化大生产时代的发展,1998 年青岛即墨花边厂宣布破产,但是原分厂厂长,即墨花边的第三代传承人王军,不想放弃自己一直热爱的即墨花边,最后决定创办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继续传承即墨花边的传统工艺,肩负起了非遗传承的重任。
即墨花边历经沧桑,上百年期间经历了五代人的匠心传承,他们毕生的热情和心血都用来保护着这一珍贵的民间手工技艺,其中因为历史的原因,曾经出现过传承断裂期,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手工劳作被机械生产代替,即墨花边工艺因为技法繁锁,耗费时间长,所以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生产的需求,许多人不再从事即墨花边产品的制作,尤其是年轻人。因此即墨花边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一直到现在,传统的手工花边比机器生产的花边精美有加,传统工艺的花边仿佛带有圣洁的灵魂,让人们念念不忘。直到2016 年,即墨花边入选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墨花边以顽强的生命力展现它独特的魅力,工厂运营有序,博物馆的建成也为即墨花边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珍藏着即墨花边精美的作品。在即墨古城可见即墨花边与旅游业结合,开办了一家即墨花边文创店。这一切积极的现状,源于国家对民间手工艺的重视。由此可见,即墨花边未来可期。
即墨花边纹样是结合即墨花边技艺的工艺特点、产品结构特点以及地域人文因素等创作而来,图案变化的基础是客观对象以及它的工艺特点,即墨花边纹样设计的纹理效果也是由工艺技法纹理上的疏密决定的。在纹样设计中不仅要讲究图案的审美性也要结合产品本身来实现它自身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在纹样的设计上,即墨花边多以花卉、动物、卷草纹为设计的主要图案,通过不同的底纹将他们连接成一幅完整的花边图形,给人一种自然的气息。欧洲的抽纱技艺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发展与演变,无论在图案设计上还是版面排布上都融入了有中国所特有的传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盼望全都在这些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如元宝(如图1)、十二生肖等纹样,特别是是龙凤纹样,别有中国风味。
图1 花卉纹样
2.2.1 单针单线编织
即墨花边是单线织绣花边的一种,它的原料是不同股数的丝光线和亚麻线布,一针一线地编织,直到编织结束。它的工艺包括锁、编、织、缠、拉、露、镶等20 多种和80 多种针法,这些工艺全部都是通过小小的一根针来实现的,工具虽然简单,能够轻易寻得,也不受环境条件的约束。但是即墨花边用料考究、工艺特点明显,可以达到光、平、匀、齐、净这独有的艺术效果。简易平凡的工具更加凸显了手艺人的高超技术。
2.2.2 编织与手绣结合
一幅完整的花边作品,是由手工艺人把花边和绣好的布花拼接而成,让一种产品中同时拥有即墨花边手工艺与刺绣技法,让这两种技法完美的交融在一种产品之中,呈现出来虚实、明暗、浮沉的对比,让花边具有浮雕的效果,疏密对比呈现出浮雕效果。
2.2.3 单面织绣
即墨花边的编织不用翻面,它与与传统刺绣的绣法不同,传统刺绣是上下插针的,即墨花边是把图样铺平,只在一面就能完成全部的编织流程。
2.2.4 无缝拼接
即墨花边因为它独特的编织技术,及时一幅作品是由许多小块作品拼接而成,但却能很好的隐藏花边之间的接缝。因为花边作品可以无缝拼接的,所以即墨花边的巨幅作品也能呈现出浑然一体的完美效果,不影响作品美观。
2.2.5 中西合璧
即墨花边是欧洲的抽纱技术演化而来,并且颜色大部分是本色和漂白色,西方风味明显,与中国本地传统针法、绣法相碰撞、结合,使中西文化艺术相融合,有着“抽纱瑰珍”的美誉。
在自媒体时代,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匠的手艺传承方式也应该打破传统的师徒相传模式,结合现代化的教育体系进行科学的传承。例如即墨花边传承人开展讲堂,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堂、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培养潜在的传承人。互联网直播也是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开直播吸引全国各地有兴趣的人一起学习即墨花边技艺,把即墨花边技艺发扬光大。即墨花边技艺传承人要以更开放的方式把技艺传授给更多热爱这一产业的青年,提高影响力。
即墨花边的手工艺产品大多就是用于出口,一直以来,即墨花边就是以设计精美、做工优良而著称。即墨花边可以以纯手工制作为主要卖点,作为高端的手工产品占领市场。不仅仅局限于家居纺织品的运用,还可以与服装品牌合作,出定制花边和服装款式,还可以与文化产业结合,共同出一些即墨花边文创产品,提高即墨花边的附加值。
以政府为导向,即墨地区的政府可以在国家对非物质遗产的支持政策中对即墨花边产业提供更多的支持。设立非遗专项资金扶持,定期在社区开展非遗宣传,或者建立特定的非遗对外宣传窗口,推进花边产业和当地旅游产业结合的特色经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充分支持,传承人和热爱这一产业的青年人更是非遗传承保护的中坚力量,需要对此进行不懈的努力和创新驱动发展。当前即墨花边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复兴之路一定光辉远大。希望通过对即墨花边的分析与建议,可以为即墨花边这项优秀的百年手工艺的传承带来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