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笔墨结伴而行

2021-03-13 07:16杨文浏
中国篆刻 2021年2期
关键词:临帖兰亭中国书法家协会

杨文浏

杨文浏,1971年生,安徽长丰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秘书长、合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兰亭七子”之一,安徽省十大青年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先后于合肥、洛阳、临沂、桐乡、无锡等地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

近年作品被推选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理想与现状”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暨乌海论坛、“源流·时代”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暨绍兴论坛,获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展、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首届中国普洱茶乡全国书法展优秀奖(最高奖),全国首届行书展提名奖;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篆书展等20余次。

我出生于瓦埠湖畔,少年时最深的记忆莫过于家乡的偏僻落后与连年的水患。家里有三间出檐的草房,最亮堂的照明是马灯,有我与弟弟的一间没挂门帘的屋子,可那时不知书法为何物,更不知深宅大院里书房的情状。故乡这片土地三面环水,播种四季未果,唯一一条土马路通往十余里外的繁华。现在,当我以一个走出农家、走出闭塞的“母亲的骄傲”再去审视这片土地时,怎么也想不出自己怎么会倘佯于黑白世界而不能自拔?

九十年代初,有幸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师范,成为远近几个村庄第一个“鱼跃农门”的学子,端上了令人艳羡的“铁饭碗”。进入师范后,无端地爱上书法,练字就在教室,买字帖、收报纸,今天颜,明天柳,牙缝里省下的饭菜票大多涂抹于笔端。毕业后分到乡下小学,土墙瓦顶,半间宿舍,玻璃窗用报纸糊上,明月清风自然被关在窗外,现实把风雅照得无处藏身——这也许就是理想与现状吧。一桌一椅一床,还有一个煤油炉,买菜要到两公里外的集市,生活颇有几分魏晋风度,单纯简约、平和简静,最大的乐趣可能就是来个同学在酒桌上“清谈”了。所幸学校有电,比老家现代,开始赶硬笔的热潮,拿起钢笔在亮堂堂的电灯下临帖,感觉也挺聚气。那时最期待的是一周来一次的邮差,一般都有我的报纸、杂志或信件,或是广告、或是书友来函、或是展赛回复,回到寝室,拆信读札、翻阅书报应该是最幸福、最惬意的时光了。

后来调到镇上,沾爱人的光有了个带院子的房子,终于可以与清风明月亲近了,也有了自己的一间兼做储藏室的小书房。便让土木匠弟弟打制了一方书案,批发了几刀毛边纸,又拿起了毛笔。就在兼做储藏室的小书房,在与古人的耳鬓厮磨中,我渐渐对书法有了新的理解与体悟,笔下的横竖撇捺渐渐有了法度与情性。那就一个劲地写吧,直写得晨曦临窗,直写得星斗满天,时光不知不觉在指缝间流淌,书法填充着我生活的另一个页面。

2002年底,因书结缘,由小镇搬入县城。环境的改变,眼界的拓宽,县城良好的艺术氛围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我开始静下心来,对传统进行重新的审视、梳理与强化,临帖、创作、作文几乎占去了我全部的业余时间。渐渐地,我的参赛作品不再是“黄鹤一去”,陆续在一些比赛中入展、获奖。同时,写的一些随笔、论文亦能时常见于报端,更让我感到无比欣慰的是,2007年终于加入了梦寐以求的中国书协,成为小城中为数不多“有证”的书法家。

近些年,书法的学习重心逐渐转向教学。首先在本县开设了“点墨斋书法公益班”,二三十号人每月因为书法聚那么两天,研究笔墨之道,在小城中也算是一群风雅之士。又在安徽省书协培训中心、江西省书协培训中心、河北美院等兼带书法课,平日工作之余的事基本都是围绕书法展开的,临帖、创作、分析、思考、备课、聚会等等。教学相长,不亦乐乎。

去年听说家乡瓦埠湖作为“引江济淮”工程的河道,水面要抬高几米,河水又要涨了。故乡的村庄早已被移民工程推为平地,儿时的枣树、池塘、老屋,所有的参照以及关于“炊烟”的记忆已荡然无存,惟有那条河还在,她静谧、安详、澄澈、无私,历史的年轮在她的脸颊上写满了皱纹,我想那其间也一定有一轮对应着我的轨迹。

猜你喜欢
临帖兰亭中国书法家协会
向明月
全国首届高校教师书法篆刻作品展特邀作品选登
周剑初五体书法半百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田中鹤
刘颖莉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