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陈 吴冬蕾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传统农业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正在寻求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表明农民和农村问题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阶段。生态农场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等有极大的作用。文章基于环境美学理论、农业生态学等理论,对南通市荷合每美生态农场的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以期探索更科学的生态农场景观设计方法。
关键词:景观设计;生态农场;农业观光园
中图分类号:F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3
1 基地现状
1.1 自然地理状况
荷合每美生态农场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坐落在江苏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边,东面和北面濒临黄海,盐业兴盛,是江海盐垦文化的代表[1]。农场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如东火车站仅五分钟路程,交通便利,处于上海两小时经济圈内,距离苏州一小时路程。
农场处于南通市如东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充足,四季分明。南通因其沿海的地理优势,被誉为“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同时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2]。农场内土质肥沃,植物生长良好,尤其是杨树、梨树、水杉等皆以成片的规模种植,农场整体生态环境良好。
1.2 产业发展状况
农场目前以水稻、油菜等传统农作物生产为主,其他为杂粮或空地,具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可以先将人群划分为几个类型,然后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如针对青少年,开展以学习观光为主的一日游项目;针对工作人群,开展适合团建的短期项目;针对老年人群,可以将农业景观与康养景观相结合,开展疗养居住的长期项目。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在保证自身的综合性的同时寻求与其他农场的差异性。生态农场除了以农业旅游模式为基底外,还可以拥有更多社会职能,如科学和技术创新、机构创新、结构调整、实证试验、为农民服务、为农村服务等。因此,生态农场不仅具有社会福利、生态环境保护功能,还具有企业收益性功能。并且,农场的水平和种类不同,功能也会不同。南通市荷合每美生态农场的性质是以生态、生产、观光为主要功能,兼有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功能的都市休闲旅游服务的现代生态型科技型休闲农场。
南通市荷合每美生态农场占地1 915亩,属于大型生态农场。项目建成后,对南通市的“农业+旅游事业”的推进具有深远意义。
2 荷合每美生态农场景观设计的现状问题
2.1 农场经营同质化严重,景观缺乏创意
“千城一面”是城市化过快带来的弊端,这一点同样体现在生态农场的建设中,现代元素侵蚀了乡村景观,各地区为响应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将农田开发成旅游项目,但规划上盲目效仿其他地区,未在本土文化上做研究,导致生态农场逐步走向同质化。园区内的生态廊道、林果采摘区、滨水景观等生态项目处于管制状态,相关基础设施缺少配套,只有形式而功能不足。以城市化的标准建设生态农场,必将抑制本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无疑偏离了乡村振兴的初衷。
2.2 短期利益导向,不注重可持续发展
荷合每美生态农场内水体面积达134亩,占总面积的17%,园区在主道路一侧修建了一条断断续续的灌溉水渠,需要进行连接整治,否则会影响雨水排污以及农田灌溉。
2.3 设施设计不足,游客体验度不高
农场内建筑数量较少,除了加工厂、仓库外,还有民俗体验馆、农事体验坊。在建筑设计上,缺乏无障碍理念、防震减灾技术的指导。满足观赏游玩需求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将生命质量放于首位考量。
3 荷合每美生态农场景观设计策略
3.1 设计总体原则
荷合每美的定位是“绿色、科技、可持续”的特色生态农场。只有将南通地区特有的文化与生态景观相结合,农业、艺术文化、商业缺一不可,才能带动经济发展。
在荷合每美生态农场的建设中,明确“把握现状、朝向未来、科学设计、稳步建设”的主题,并从以下三方面开始重点规划[3]。一是重整农场内农田、树林、花海的布局,视觉景观上营造自然之美;二是梳理农场内的水系,处理好排污、灌溉问题;三是建造文化建筑,优先选择能耗低的建筑材料。
3.2 特色经营模式
在子项目的建设上,可以结合旅游休闲观光功能的需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特色,开发南通地区的特色文化,如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方言文化、历史事迹等文化资源,从而将农场打造成南通市特有的生态农场。如农场内可以设置方言学习文化墙,让外来游客了解南通市的方言文化;可以增设南通地方美食摊点,让游客现场观看或体验美食制作过程,以增强生态农场的体验性设计,加强荷合每美的品牌宣传。这既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能提高经济效益。
3.3 可持续发展策略
生态农场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维护,是一个持久的发展过程。为确保生态农场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有“保护先行,建设在后”的规划觉悟,在大的规划方向上稳步前行,分期建设。生态农场作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秀的旅游观光目的地,需要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支撑,获得高附加值的产品,并吸引游客观光和消费,推动农场及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4 荷合每美生態农场景观设计方法
4.1 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场的地面水、地下水资源丰富,农场用地以耕地和水域为主,河渠纵横,内外连通,但场地内水循环设计不够完善。湿地有自然与人工建造的,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储水能力,是水资源的主要储存者和供给者[4]。因为湿地是“半水半陆”的状态,所以陆生与湿生的动植物都可居住,湿地为许多物种的生命循环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存环境[5]。
农场内可以建设稻田、水塘等人工湿地,具有养殖、输水、蓄水、农业灌溉和城市景观等功能和作用,既能调蓄径流雨水,又能供游客观赏体验。
雨水花园从来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生态系统的一环,是暴雨管理与面源污染处理技术的一种。它起到的作用主要为修复被破坏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内涝。
农场内的道路窄且长,如果铺设管道收集雨水,造价与维修成本就会过高。雨水花园也被称为生物滞留池,它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浅坑,是景观设计上提出的关于污染治理的新技术,它能将雨水滞留并下渗以补充地下水,是一种可持续的雨洪管理措施,适合应用于生态农场[6]。
4.2 对农作物与植物进行混搭设计
首先,生态农场内的主要经营项目应为各类农作物,在农作物种类上,应优先选择本土农作物,如水稻、玉米、油菜等。种植模式要多样化,最典型的就是农作物与植物搭配的种植模式,农作物与乔木混植,这样的景观既有时间上的季相变化,又有空间上的层次变化。
其次,生态农场内陆生植物与湿生植物的搭配也很重要,而且重点是对本土植物进行利用和保护,因为本土植物的适应性更强,这能有效降低外来物种带来的生态风险,减少生态农场的植物维护成本。陆生与湿生植物搭配,模拟湿地植物群落,其中田埂、水渠等沿水区的陆生植物可优先选择杨树、槐树、水杉等本土乔木,水中的湿生植物可优先选择金鱼藻、芦苇等,以充分利用植物对水体的生物净化以及自我更新能力,增强植物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优势。
4.3 设计生态道路
道路起着连接生态农场内各个分区的作用,相当于场地的纽带。南通市荷合每美生态农场坐落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具备良好的地形条件[7]。农场地形基本平坦,可以设计曲形的路网,合理规划农林、果林、树林、苗圃等以形成功能分区[8]。农场内分设三级道路:一级道路为主干道,可设计5米左右的宽度,供机动车通行,满足消防需求;二级道路为次干道,为非机动车道,可设计3米左右的宽度,以满足电动观光车行驶和游人集散,让游客可以在各个园区内骑行,进而极大地丰富游客的体验;三级道路为游步道,可设计1.5米左右的宽度,主要围绕农作物与植物花卉等观赏区建设,设计在亲水岸边以及稻田田埂上,或者穿插其中,提高分区内部的通达性。为响应“节能减排”的出行号召,生态农场可在内部放置共享单车供游客选择,或者鼓励游客自带单车入场游玩。对于机动车,可以采取入场限时收费的方法。在游客接待区的200米之内,建设完善的步行网络和车行网络,还要设置停车场地。
4.4 优化建筑设计
首先,根据生态农场的目标定位,农场内的建筑应划分不同的功能定位,如加工生产型建筑、景观观赏型建筑、管理办公型建筑等,建筑的类型与场内的功能分区要配套,布局要合理。其次,参考南通地区的人文风俗,可以收集当地居民的意见,收集民间的本土元素并应用在农场建筑上,以突出南通生态农场的特色,进行有效的文化保护与输出。最后,贯彻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降低建筑物能耗,注重自然通风采光,以丰富使用者的身心感受。除了简单的绿化种植外,还可以尝试摆花式、铺贴式、攀缘式等垂直绿化,这不仅可以让建筑立面生动别致,还可以减少噪音。
4.5 利用科技农业技术
首先,引入人工智能选种技术。好的作物取决于种子的基因,可以利用美国孟山都公司的选种新应用,用机器对种子进行图像分析,再加上人工智能的自动化控制,对种子表皮进行智能图像勘测,以选择发育优良的种子[9]。其次,发展现代农业灌溉技术。农场内作物灌溉可使用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自动化管控等技术,避免水和肥料的浪费,高效又节约。
5 结语
文章对南通市荷合每美生态农场的资源现状和现状问题作了分析,并且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农场的优秀案例。在此基础上,以“以人为本、可持续”为规划原则,以环境美学、农业生态学等学科为设计指引,规划了有利于荷合每美生态农场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方案。
第一,打造南通特色生态农场,拒绝千篇一律。充分挖掘南通地区的特色元素并运用在景观设计中,用设计带动农场经济发展,实现设计、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农场不仅仅具有生产与观光的功能,游客还可以在此體验南通本土文化,农场也可在保证自身的综合性的同时寻求与其他农场的差异性。
第二,贯彻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理念。农场内的植物设计、水体设计、建筑设计等都要追求可持续发展,实现自我的良性循环。基于可持续的生态理念,将农业景观与学习旅游结合,让生态农场的经济结构多样化,将服务型设计向体验性设计转变,鼓励游客亲身体验农业乐趣,认识生态设计的美妙。
第三,对南通市荷合每美生态农场的自然资源、产业资源、产业现状等作了问题分析。在规划和设计层面,明确“把握现状、朝向未来、科学设计、稳步建设”的主题。植物设计上,强调水生与陆生植物搭配,营造自然野趣,强调季相变化和层次变化。生态系统设计主要针对农场内的农作物灌溉问题以及雨水排污问题,强调湿地的调节功能与雨水花园的经济适用性。道路设计上,将道路分为三级,主张自然开放的设计理念。建筑设计上,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进行设计,应用南通本土特色元素,建筑材料优选环保低能耗材料,与各式垂直绿化结合。农业种植上,重视与人工智能、科技的结合,这不仅节能低耗,还能让游客体验到科技运用于农业的魅力。
目前,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生态农场的建设已经成为景观领域的热点之一,但生态农场的产业结构升级改造以及景观设计还不够全面,大量关于生态农场的研究都是对农业与经济模式的讨论,关于生态农场景观设计的全面研究较少。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从业人口减少,生态农场极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载体,这意味着生态农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景观设计对生态农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南通市荷合每美生态农场是笔者在生态农场这一领域的初步探索对象,将其与景观设计专业结合进行研究分析,是一个奇妙的学习过程,也让笔者受益颇丰。景观设计涉及的领域很广,生态农场也非常值得研究,因此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缪小龙.如东县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与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17(6):16-17.
[2] 杨美英.南通市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主导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5(15):36-39.
[3] 鹿一鸣.基于生态理念下农业观光园规划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9.
[4] 李冬茹.哈尔滨松北滩涂湿地功能探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8):156-158.
[5] 刘晓莉.湿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6] 裘联炯.景观设计中雨水花园的运用探索:以乌镇互联网产业园为例[J].城市建筑,2017(6):254.
[7] 陈慧.景观视角下的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5.
[8] 尹发秀.休闲农庄规划设计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59-361.
[9] 人工智能改变农业的12种方式[J].农业工程技术,2019(24):49-53.
作者简介:洪陈(1998—),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吴冬蕾(1976—),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384550033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