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怀山
摘 要:时代在变,审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在变化,为发挥审计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审计机关必须创新审计理念、方式方法以及队伍培养机制,积极适应新常态。
關键词:创新;审计;理念;审计事业
审计机关作为经济监督部门,必须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形势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造审计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式、新手段和新成果,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创新审计计划制定程序
审计计划的制定,要围绕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自觉将审计工作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部署、去谋划,做到审计计划安排围绕大局,审计目标制定服务大局,审计意见建议体现大局,主动去调查审计需求,提前谋划。通过当地经济工作会议重点要求、经济发展状况、县域内重点项目,调查审计需求,发现未满足需求,先于政府发现需要审计及时跟进的领域、项目,提前介入,发挥参谋作用,为政府分忧。
国家审计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审计机关必须重视民生审计,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对于群众关注、群众举报的事项,进行调查研究,需要纳入年度计划的要按照程序及时调整工作计划,体现“执审为民”理念,要围绕打赢“三打攻坚战”、推进低收入群体增收、保障性安居工程、惠农补贴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联系密切的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积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监督好民生资金“最后一公里”的使用安全、绩效问题,解民之忧。
二、创新审计理念,加强审计预警
审计要像“体检”一样,不仅要查病,更要“治已病、防未病”。所谓“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同样,审计工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治未病”。我们应当摒弃“多查问题论英雄”的理念,对于“已病之病”,要多分析原因,从体制机制方面入手,提出建设性意见,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对于“欲起之病”,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防止问题扩大化、严重化;对于“治未病”,就需要审计人员多下功夫了,要从发现“风险点”入手,越有权力的地方就越容易滋生腐败、发生问题,根据部门职能、权限、相关内控制度的完善性和内控环境,发现风险点和制度漏洞,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堵塞漏洞,防止问题发生。被审计单位问题少了,工作更加规范了,积极主动的要求审计了,那么也就达到了审计监督的最终目标。从长远发展看,上级审计机关应注重审计预警,建立正确的工作导向。
三、科学合理实现审计全覆盖
我们应正确理解全覆盖的本质要求,全覆盖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效果明显的重点项目中,科学合理进行审计全覆盖,树立“精品意识”,精简项目个数。将项目做深做透,达到一审多果的目的,打造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审计精品项目,所提交的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能够进入党政决策圈,树立“审计出手-问题浮出-违者必究”的威信,取信于民、取信于党委政府。对于职权少、风险小的单位可以5年轮审一遍,这样不但能够缓解人员少、任务重的问题,也可提升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四、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突出绩效审计理念
绩效审计不仅能够加强政府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而且有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首先,绩效审计能够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政府服务质量;其次,绩效审计有助于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方式,改进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后,开展绩效审计,有助于树立绩效观念,建立节约型社会,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具体工作中,要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将绩效审计理念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从财政资金分配管理、部门预算执行、重点领域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各方面,揭示和反映财政资金低效无效、闲置沉淀、损失浪费等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措施建议,促进深化各项改革,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五、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一是着眼宏观审计,不要拘泥于微观审计。有时,我们审计工作过于微观,缺乏以整体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没有站在宏观层面,用“点成线、线成面”的大局意识去分析问题,致使审计为党委、政府决策的作用发挥的不好。目前常态化开展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拓宽了审计人员视野,打破了以往拘泥于微观的情况,要立足于整个经济层次的监督,要站在宏观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完善体制机制,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因此,我们审计人员应当牢固树立“宏观意识、着眼大局”,要关注影响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对制约和阻碍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转型升级、提高绩效等体制机制问题,要及时予以反映、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可行建议,大力推动完善制度和深化改革。
二是注重审前调查,“跳出账本干审计”,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着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核算的规范化,被审计单位违规违纪手段越来越隐蔽,仅从账面是很难审出破绽的,必须注重审前调查,多从外围信息入手,关注单位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状况、技术进步等因素,将财务报表背后深层次的东西纳入审计视野和考虑范围内,跳出账本干审计。审前调查时,多询问被审计单位的普通人员和了解情况的群众,听取他们的意见,公布监督电话和电子邮箱,鼓励群众职工举报、提供问题线索。同时,在对与被审计单位有业务往来的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多留意相关往来单据和信息数据等,待审计该单位时,进行印证、对比分析。
三是灵活运用大数据开展审计,提升工作效率、效果。“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署也提出,“向信息化要效率,向大数据要资源,走科技强审之路”。因此审计机关必须要灵活运用大数据开展审计,拓宽审计视野。大数据审计有着鲜明的数据、业务和技术“三融合”的特征。审计数据不是单一部门领域的单一类型数据,它是审计机关通过采集来自众多审计对象的财务、业务和管理数据等汇聚而成。这些数据反映的是审计对象与相关单位之间的业务关系,运用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比对与校验,有助于审计人员从多个部门、不同层面和全维角度,用联系的眼光发现、看待和反映问题,这往往是手工审计难以发现和实现的。对于业务量大、账目资料多的单位,唯有借助大数据审计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开展。通过分析被审计单位数据,发现疑点,逐一落实,审计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审计机关要加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应用水平,走科技强审之路,才能提升审计效率、效果。
六、创新审计队伍培养机制
要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因此,审计机关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纪律严、作风硬、业务精”的审计队伍。
一是审计机关应当以干部职工为本,提供充分的学习深造机会。比如每年定期选派人员外出参加脱产学习,学习新思路、新方法;向经验丰富的审计机关参观学习好的经验做法。这样不但能够创新工作思路,学习新知识,还能够找到自身与外界的差距,激发干部职工的干劲,增强归属感。
二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良好的“审计学风”。倡树学习互相比、业务互相学的“审计学风”,建立良好的学习导向机制。
三是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积极适应当前审计大数据、云计算、宽领域、多方式、全覆盖的要求,切实加强队伍能力和资格的培养锻炼和提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抓好业务的培训,鼓励职工考取计算机、审计师、税务师、会计师等各种与审计有关的资格证书;同时注重提高全局人员干、写、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七、结语
审计机关要在审计理念、审计计划制定、方式方法等方面实现创新,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不断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才能更好的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付云昆.创新审计理念 强化审计监督[J].创造,2017(7):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