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大情怀

2021-03-12 09:50陆卓宁
名作欣赏 2021年3期

陆卓宁

关键词:泰华 “小诗磨坊” “疫情叙事” “诗与思”

泰华“小诗磨坊”,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非凡的品格;从她一路走来的坚持,更铸造了她精神的隽永、情怀的赤诚。

那是2006 年的一个夏日,在著名泰华作家曾心家“怡心苑”里一座小巧幽静的八角凉亭里,七位泰华诗人岭南人、曾心、博夫、今石、杨玲、苦觉、蓝焰(漠凡)和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诗人林焕彰 ——他们自称“7+1 组合”,首次聚首。不曾想,这一看似随性的“诗人兴会”,竟是搅动了一汪已趋于平滞的现代诗池水,乃至成为中国百年新诗史小诗第三次高潮a 的标志性事件;而这个雅致内敛、静守庭院一隅的小小凉亭,则因“小诗磨坊亭”之名成为泰华文学的胜景而声名远播,吸引了来自海内外近百名的知名作家、诗人、学者。是的,正是如此。这一群年轮刻度深浅不一,人生阅历顺逆有别,甚至诗风文趣亦不尽相同的诗歌同好,自此,相约以“小诗磨坊”为共名,彼此砥励,合力推磨研磨六行以内的小诗;并确定以年为度,结集出版磨坊成员每年诗作的合集,致力于“在世华诗学中的小诗的体例上、独立出一种创新耕耘的品种”。于是,五年,十年,又一个五年;7+1,10+1,又13+1(2011 年,晶莹、温晓云、澹澹加入;随后梵君、杨棹、张永青陆续加入)。对此,他们自己也说,当初“没想到,也不敢奢望能维持多久,现在居然千真万确”。著名诗人洛夫则很是感佩,他说:“诗人擅于创造奇迹。” 是的,这是奇迹!这一爿“小诗磨坊”一路走来,变的是数据,不变的是诗心;变的是声名,不变的是坚守;变的是创新,不变的是情怀!

于是,“小诗磨坊”又结集在了2020 年的春天,猝不及防的,与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迎头剧烈相撞。——在这全球面临凶险肆虐的新冠疫情的至暗时刻,如何安放我们自己?诗人何为?小诗何为?当新的一期泰华《小诗磨坊》(第14 辑)来到我的案前,显见,这俨然成为“小诗磨坊”一众诗人不约而然的心性之思、生命之问。不论是远离母国“现场”,还是身处他乡亦我乡的脚下这片土地,他们都没有缺席,又怎能缺席?正如曾心的《心灯》:“武汉很静/ 夜很黑/ 我点亮一盏心灯/ 捧在手心上/托春风带去/ 愿它燃烧, 燎原。”江城临危,祖国有难,牵动了千千万万的海外同胞。“托春风带去”的“心灯”,是一箱箱口罩,是一瓶瓶酒精……更是海外华人华侨的赤子之心,是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只要我们一起把“心灯”点亮,黑夜终将过去。杨玲的《心系武汉》:“白天思念长江水/ 梦里想品武昌鱼/ 武汉的疫情/ 使人心心挂念/ 期望送走寒冬阴霾/ 迎来春天阳光明媚。”诗句是很直白,但诗中对疫情下的祖国的挂念和祈愿,质朴而真挚。这也是海外同胞与祖国休戚与共的真切告白,令人动容。

杨棹在《我的祖国》里这样写道:“我可以接受埋骨他乡,/ 但那颗骄傲的心/ 愿为中华跳动百年,/ 最后一刻魂归故里。”对于身在泰国,甚至也是泰国的公民,而血液里永远流淌着炎黄子孙血脉的“小诗磨坊”诗人,面对这样一场世界性的疫病,他们所遭受的灾难冲击,所经历的心理煎熬,所承受的情感焦虑,无疑是多重的。千里之外母国的疫情一晦一明,脚下这片原本温润的热带黑土地也因疫情坠入了冰冷和空寂,乃至远在深陷疫情席卷的欧美国家求学的儿女“有家难回”……在在都是内心深处的焦灼,都是无法放下的惊悸。

中国诗歌继《诗经》《离骚》之后,表现忧戚之心与悲悯情怀的诗歌主题就已形成传统,源远流长;而海外华文诗人的族裔身份决定了他们中国诗歌经验的必然存在,并成为世界人文精神内涵的重要构成。疫灾来临,受冲击最深、付出代价最重的莫不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群体,无论其所在国家发达与否。如“夫家留下的扁担/ 娘家编织的箩筐/ 她挑了一辈子/ 现存这副担子/ 一筐是丈夫的骷髅/ 一筐是未断奶的孤儿”。这是曾心的《一副担子》,写的是受疫情蔓延冲击,泰国底层的生活难以为继,惨不忍睹。诗人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隐藏在真切的客观描摹中,写实的画面、素朴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让事相带给读者深深的沉痛和尖锐。这是诗人一以贯之的悲悯诗风,其诗歌展现出的郁愤深广的忧患感早已从个人的生死穷达扩展到关怀民生疾苦、人类命运的人文境界。

梵君的《超级满月》:“封城中寂静的曼谷/ 无边无声的夜空/ 超级满月仿佛天眼/ 凝望浩劫的尘寰/ 晚风吹来点滴冷露/ 是否她流下的伤心泪珠?”因宵禁、封城,曼谷不见了往日的绮丽缤纷、车水马龙,引得本是澄明柔润的“超级满月”e 也为之悲怆,为之涕泣。月亮是中国诗词歌赋中经久不衰的意象,我们尤其熟悉月满时分的月圆花香、月明千里、月白风清……诗人却一反月亮因圆满而令人神往的内涵,悖常地绘其盈满炫亮却凝重神伤,状“尘寰” 因遭浩劫而残缺,而萧索。意以象生,情以象存,小诗由此散发出了日月同泣、天地同悲的深刻喻意。中国诗歌经年累月地借月抒怀,也赋予了她浓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如:“盈盈月亮/ 来到千家万户的窗口/ 今夜已宵禁/ 月亮啊,不要逗留太久/道路巳被封锁/ 顺着锁不住的河流回去吧。”这是张永青的《告诉月亮》。诗人也借月亮寄托宵禁中的无助和祈望,所不同的是,这一轮如约而至的“盈盈月亮”,依旧温婉静美,依旧皎洁多情,却浑然不觉已自蹈险境,令人为其忧怜为其心颤。小诗的语调如泣如诉,情深意长,却难掩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更蕴藉着诗人期盼疫情散去、山河无恙、天地皆安的强烈祈愿。澹澹的《悬》f 写的是疫情下的母爱,这未尝不是另一个“疫情现场”。“一颗心/悬在天涯的另一端/ 乌鸦和喜鹊轮番上演/ 我的黑夜如白昼般/ 打满鸡血/ 在你们来我的视野之前。”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任谁在地球的哪一端都无法置身其外。如何在世界因疫情已全面沦陷的险境下,让求学在“天涯的另一端”的女兒们“来到我的视野”?这过程莫如另一个令人紧张、焦虑、惊慌、不安的“疫情现场”。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小诗“悬”字的准确贴切、“打满鸡血”的形象生动、“乌鸦和喜鹊”意象的巧用,把一个母亲为女儿安危的牵挂和操劳,时而绝望时而希望、时而恐惧战栗时而喜极而泣的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表现得极具画面感,极具冲击力。这也是我们在疫情爆发之初,人心惶惶,有若亲历其事、亲临其境的刻骨记忆;亦是我们在疫情之下,对连连母爱、切切亲情和生命弥足珍贵的深刻体悟。

2020 年春的疫病之灾给我们来了个毫无征兆、绝无情面的大突袭,粗暴地打断了我们以往日复一日,甚至漫不经心的生命流程,进而带给我们“未知和无常”的不确定感。那么,如何与巨大的焦虑、惶惑和不确定相处?这是疫情当下给我们的生活提出的申饬和挑战。

“疫情叙事”是苦觉在本辑诗歌创作的唯一话题。我们看他的《出发》:“请往后倾!美女/ 请向前挪!帅哥/ 各自扶好出发了/ 病毒沮丧地从身边驰向后方/ 保持距离前进/ 让目的地没有距离。”还比如人们在“电梯里面壁抗疫”,乖谬地享受着“圣水从浴室淋头上洒下”的泼水节,经历着未曾经历过的“戴口罩的春天”,也自讪“宅在家里磨墨造山造水”。一场大灾难的降临必然对人们的意识与行为造成冲击,这里包含了现代社会应有的生命意识、科学精神、 文明修养、生活方式……显然,苦觉“出发”的诙谑明快有着丰富的隐喻,且关乎“概念”,关乎“算计”,甚至“让目的地没有距离”还颇有几分“经国之大业”的宏大意味。疫情环境的正常中的反常,反常中的正常,都进入了苦觉的体验和表达,但与他曾经的“到达或不到达终点/ 那是乌鸦们的事”(《惊叹号》)g 的洒脱,似乎带给了我们些许的“陌生”,依然随性、狡黠但不再“逃离”,智慧、巧思不失深意和凝重,从而实现了情感与哲思的相融合,传达出了诗与思双重精神所应有的理性。

大灾难所带来的破坏力当然不仅仅是“光秃的树技/ 碎了的玻璃灯/ 暗了的街灯”h。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手足无措,碎片化的资讯纷纷扬揚,甚至有些可能已经逸出疫情本身。如何释放压抑,让感性与清醒获得尊重,让真相回归于真相,让反思与重置获得成立,这或许是灾难唯一带给人类的经验。在本辑小诗中,我们还看到,晓云《抗击疫情》一诗是这么写的:“拥抱亲吻是新冠暗器,/保持距离是爱的关怀/ 权力富贵与贫穷潦倒一视同仁/ 宅家偷懒是爱的奉献/ 好好活着是终极目标/隔空祈盼守望万家灯火。”小诗采取判断句式的表达手法,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生动、直观和形象的全微缩“疫情语境”,或者说全球的“疫情语境”,使小诗在形式、伦理和审美三个层次的摹写与价值判断也同样都获得了生动、直观和形象的艺术效果。

无疑,灾难在逼迫我们向心灵、向历史、向大自然拷问,也毫无吝啬地带给我们崇高、宏大和人性的大美。这也是“小诗磨坊”诗人带给我们的感动。今石在本辑创作中写下了一系列的《致敬!逆行者》。“逆行者”恐怕是庚子鼠年的初春最令人揪心,最令人牵挂,也最感天动地的人儿。他们“脚移动,/身体移动/ 生命移动。逆行/ 您接近永久黑暗/ 自己的太阳/ 已移交给/ 另一个生命”(《致敬!逆行者之一》),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充满崇敬而又特别沉重的画面。饱满的结构,丰富的语境,冷静的语言,特别是对比的运用,“黑暗”与“太阳”,“自己”与“另一个生命”……看着他们逆行而去的背影,着实不愿以诸如“赴汤蹈火”“前赴后继”一类的说词来惊扰他们正在“移动”的脚步,只能在默默地流泪中,体验“医者仁心”的古朴和对心底的入侵。再看杨棹的《护士小妹》:“我今生头一次见到真正的生死状/ 妹妹的名字,孤独地躺在右下角/ 陪伴它的只有一颗鲜红的指印/ 最后她遗憾没有去成武汉/ 小妹名英,我又查了查字典/ 英是柔弱的花朵,也是我心中的英雄。”诗人叙述式的表达,满是五味杂陈的心理。“遗憾”小妹失去了成为“英雄”的机遇,却依然为小妹的“孤独”而骄傲。是的,“花朵”的“柔弱”丝毫不减她的清香,未能兑现的“生死状”依然满蕴着“无我”的美善。

其实,漠凡的《春殉——谨以此篇献给“抗疫英雄”》是我最先读到的,即时为其溢出“小诗”的格局和大气所打动,此刻依旧:“从大爱中来 到生死中去/ 山为你顿首 海为你哭泣/ 走在时间前头/ 用平凡诠释伟大/ 人生轨迹自此留下你/ 留下你 流星的风采!”小诗的语言明快、洁净却意涵饱满,拟人手法的运用从俗、平常却直抵人心,给予了我们疫情期间最珍贵的“启蒙”、最易懂的“说教”:“大爱”“生死”“伟大”“风采”……是英雄的桂冠,也是凡人的符号。唯其如此——共克时艰,血浓于水——穿透了中华民族经历过的寒冬与黑夜的历史记忆,于2020 庚子鼠年的当下,以全球华人的名义再次获得攸关生死的诠释。这也是博夫的“种子”,仅仅是一颗“种子”,却有足够的勇气想象满园春色的底气。博夫的《种子》云:“从疫情迷蒙的包围中走来/ 在湄公河畔种一颗希望的种子/ 呵护安然如水/ 期待 静寂如云/ 我想 等新冠疫情过后/ 一定会发芽。”据诗人题外注,他已做好周全计划,待疫情散去,与祖国合作创办教育机构。我更愿意理解为:这未尝不是一颗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也必将破土而出、凤凰涅槃的希望的种子。

面对2020 年春的世界性疫灾,泰华“小诗磨坊”担当起了对“在地”与祖籍国的“无声”抗疫行动,是与全球华人共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思想的良知“介入”。回到诗歌“本体”的层面,这无疑是“泰华小诗”在中国现代小诗史上的又一次高光时刻。不错,“疫情叙事”并非本辑小诗的唯一表达,诗人们的笔下依然有以往的春兰秋菊,依然各美其美,各诚其诚。但是,在面临一场戕害人类之残酷、冲击社会意识与观念之巨、引发终极追拷之深,可谓前所未有的人类大灾难,“伟大小说家的心志必须具有伟大的品质、富有同情心、反应敏捷、勇敢、诚实、幽默、温和正直、仁爱,必须能够形成一种理想,同时又不忽视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的这一事实,尤其还须富有人类共通的感情,按人之常情行事”i,这不正是泰华小诗磨坊从出发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磨砺与践行的品格?这自然也就构成了本辑小诗的“魂”——无悲悯,非大爱,何以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