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华, 潘 晶, 李海波, 张铭川, 陈 熙
(1. 东北大学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沈阳 100819;2. 沈阳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沈阳 110034)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逐渐发生变革。创新创业实践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包括强化创新意识、激发探索精神以及开拓实践思维等内容[1-2]。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形势背景下,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理论,创新创业教育强调以实践为载体,以创新项目为支撑。创新创业项目的持续实施推进了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3-4]。
环境工程专业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融合,着力培养生态环保事业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建设者[5]。作为环保技术领域的后备力量,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肩负着为我国环保事业做贡献的责任和重担,在毕业后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控制、环境监测、工程设计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素质,同时要具备较高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环保人才的要求[6]。因此,不断探索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双创人才至关重要[6-8]。
选题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不但要持续跟踪行业热门,还要结合专业背景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在交叉学科视域下完善专业知识,找差距、补短板。首先,在项目选题之初,有必要让学生充分调研国内外背景资料,掌握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项目本身的立项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鼓励学生充分开展社会调研,好的创新创业项目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紧跟社会需求,具备一定的成果转化前景和途径,这样才能做到研究选题“取自于民”,研究内容“服务于民”,研究成果“回馈于民”。最后,指导教师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题过程,使学生形成勇于挑战、强化探索思维,不断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拓展交叉学科的选题,例如“环境学科与材料学科”交叉、“环境学科与机械学科”交叉和“环境学科与化学学科”交叉等。
选题之后,指导教师辅导学生制定创新项目、创业项目和创新竞赛等实践活动的详细研究方案,可以参考如下步骤完成:1)充分剖析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背景资料,探讨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明确定位研究方向;2)解析研究内容。一般来说研究内容是有层次的,按照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由已知到未知的步骤完成。因此,方案设计要紧密结合研究内容,依据层次递进的方式,逐步设计,最好每一个研究内容都有详细的研究方案,这样才能将整个研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妥善落实实践项目,确保项目顺利开展;3)坚持“人找项目”,而非“项目找人”的研究原则,也就是说,每个创新创业项目要根据研究团队成员的特点设置,研究内容的安排也要依据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分工合作。在实践方案和研究内容框架设计完成后,鼓励学生团队成员之间紧密配合,以认真负责、踏实肯干的态度推进项目方案的实施。同时,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项目内容实施是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环节,宜按照研究目标的设置依次完成实践内容。当然,所有的研究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实践中可能遇到各种难题,研究进度也有可能受到影响。此时,指导教师和研究团队应该进行良好沟通,分析遇到问题的症结,在团队合作中共渡难关。指导教师也要时刻关心团队成员的心理变化,鼓励学生勇于挑战,不断尝试,在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披荆斩棘,用理论武装头脑,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升华,学以致用。在项目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和研究成果,锻炼学生撰写学术型研究报告的能力,总结实践结果时强调实事求是,分析实践规律时注意培养学无止境、客观分析问题的人文素养。
项目的完成程度不仅与研究成果有关,更重要的是学生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科研态度和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处事方式的形成。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锻炼,学生不仅能够夯实理论知识,更能将书本知识立体化,为做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接班人打好基础。因此,项目评价应突破传统的只依据课程考试成绩的考核模式,从课程报告、参与过程和创新活动、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来说,可以建立学生实践过程档案,包括出勤、讨论、拓展学习等;收集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资料,参加相关竞赛与科研活动的资料,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效果对发表论文、参与各级竞赛等给与正面评价。此外,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单位应强调学生的公众参与度,把学生从被评价主体转变成评价主体,主动参与项目评审评价,换位思考,对所有项目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课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有机穿插,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中包含的思政内容和育人目标见表1。
表1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的思政元素Table 1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actice teaching
目前,许多高校将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多由指导教师直接拟定实践项目的选题,再分配给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并未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9-11]。在实践阶段,学生大都按照选修课的实践经验来实施研究内容,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独立深入思考,不能从实践中积累研究经验。因此,创新创业实践形成了“以教师指导为主,学生实践为辅”的格局,不利于学生独立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今后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应适当加大实践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教育体系。同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指导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提升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指导教师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起核心引导作用,其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对推动项目实施、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至关重要[12-13]。当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尚未形成“双师”制,通常由理论课教学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缺乏工程实践指导,学生无法高效地将书本理论立体化应用到实践中。因此,高校应考虑合理配置创新创业实践师资力量,建立校内校外“双师”制,聘请拥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工程师),引导学生完成实践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分别由不同教师指导,以提升创新创业实践的教育效果。
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多选择校内实验室,受专业实验室规模限制,实践空间狭小拥挤,一般只有少数人拥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14]。而校外实践教学,则普遍集中于认识实习,学生无法亲身参与实际操作,无法获取行业一线实践经验[15]。因此,高校应考虑加大对实践课程相关建设的投入,增加可供创新创业实践的专业场所。对已建成的实践基地,加大开放力度,开发“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使学生有机会进行深入的实践学习,探索实践内容。
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是培养生态文明践行者的内在要求,不仅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分析和独立写作的能力,更能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过程包括项目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内容、开展实践活动、撰写总结报告和结题评价等。其中,在项目选题和制定研究方案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尊重事实和他人劳动成果;在组织研究内容和开展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克服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在撰写总结报告和结题评价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公众参与程度,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撰写研究成果,总结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创新思维是双创实践活动的灵魂,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双师”指导制,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角,探索交叉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又能在实践中打破固有的僵化思维,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致 谢感谢沈阳师范大学第九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21-YB099)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