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学特点分析

2021-03-12 05:47付红敏杨家武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片状右肺性肺炎

杨 洁, 付红敏, 王 凡, 杨家武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云南 昆明, 650032)

肺炎支原体(MP)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常见病原体[1], 由其引发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逐年增多。MPP的好发年龄段为5~15岁,但近年来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2]。MPP早期症状不典型,患儿病情差异较大,近年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的发病呈低龄化趋势,且因病情重、并发症多、后遗症多等特点而备受临床关注[3]。SMPP X线胸片检查可能呈非特异性改变, CT则能更准确地提供肺实质信息,故CT检查是SMPP最为直观的早期诊断方法[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24例SMPP患儿的CT影像学资料,并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的肺炎影像学特点,旨在为SMPP患儿尤其是5岁以下患儿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在本院住院的124例SMPP患儿的临床资料,男64例、女60例,年龄7个月~11岁10个月,平均5岁3个月,其中<5岁者60例(48.39%), ≥5岁者64例(51.61%)。SMPP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尚无SMPP的统一诊断标准,本研究参考黄艳华等[5]和赵贺华等[6]的诊断标准,将病情重或合并肺外并发症,或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周无效,或病程超过6周仍未愈的MPP诊断为SMPP。MPP诊断标准: ① 具备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② 血清MP特异性抗体(MP-IgM)阳性、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MP-RNA阳性[7]。排除标准: ① 存在免疫缺陷、慢性肺疾病者; ② 合并肾脏、肝脏、心血管疾病及结缔组织病者; ③ 入院后发现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者; ④ 临床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对124例SMPP患儿的胸部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岁组(60例)和≥5岁组(64例),对2组患儿的CT影像学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相关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病变分布部位

124例SMPP患儿的病变分布部位情况为双肺32例(25.81%)、左肺20例(16.13%)、右肺72例(58.06%), 进一步观察显示,左肺上叶18例(15.52%)、左肺下叶34例(27.42%)、右肺上叶28例(22.58%)、右肺中叶12例(9.68%)、右肺下叶80例(64.52%), 其中同时累及≥2个肺叶者16例(12.90%)。<5岁组病变部位在左肺者比率高于≥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其他病变部位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SMPP患儿CT检查病变部位分布情况[n(%)]

2.2 CT影像学特征

124例SMPP患儿CT检查结果显示,大片肺实变影108例(87.10%), 小斑片状影36例(29.03%), 磨玻璃影20例(16.13%), 支气管壁增厚22例(17.74%), 坏死32例(25.81%), 积液54例(43.55%), 肺不张22例(17.74%)。2组患儿病灶均以大片状实变影为主要影像学特征,伴有肺坏死、肺不张、胸腔积液,而散在小斑片状影及支气管壁增厚等间质性改变较少。2组患儿CT检查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SMPP患儿CT检查影像学特征比较[n(%)]

3 讨 论

SMPP患儿病情重,治疗困难,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和减少后遗症的关键。MP-IgM产生阳性结果需1周以上病程,故X线影像学检查是SMPP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尽管普通胸片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在明确病灶特点方面有一定局限性,而胸部CT能准确反映病变范围及性质,为诊断提供更多信息,且有利于与其他肺部疾病的鉴别,但应注意检查适应证[8]。相关研究[9]显示,胸部CT检查对SMPP的早期预测、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CT影像结果显示, SMPP病变以右肺为主(58.06%), 多于双肺病变(25.81%), 尤其以右肺下叶为主要病变部位。有报道[10]称病变位于肺上叶的儿童尤其是幼儿往往病情更为严重,但本研究显示SMPP病变部位以肺下叶多见,尤以右肺下叶受累为主。婴幼儿除左肺受累情况多于大龄儿童外,其他病变部位情况并无显著差异。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指出,MPP的X线表现主要为: ① 与小叶性肺炎相似的点状或小斑片状浸润影; ② 与病毒性肺炎类似的间质性改变; ③ 与细菌性肺炎相似的节段性或大叶性实质浸润影; ④ 单纯的肺门淋巴结肿大型。婴幼儿多表现为间质病变或散在斑片状阴影,大龄儿童则以肺实变及胸腔积液多见。MPP的CT影像可表现为结节状或小斑片状影、磨玻璃影、支气管壁增厚、马赛克征、树芽征、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扩张、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部分MPP可表现为坏死性肺炎。本研究中124例SMPP患儿则大多表现为肺实变,且出现肺不张、坏死性肺炎者不少,多伴有胸腔积液,胸腔积液量不等,提示SMPP的肺部CT表现与普通MPP不同,间质性改变及散在小斑片状影少见,多出现肺实变及大片状影,且伴有肺坏死、肺不张、胸腔积液的概率较大。分析原因,可能为SMPP患儿炎症反应过度,大量肺内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被过度激活,病变部位融合,加之强烈的免疫应答, CT影像表现为大片致密影,实变阴影掩盖了MP感染导致的肺间质变化[11]。过度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损伤为SMPP的可能发病机制[12], 肺实变、胸腔积液、坏死性肺炎可作为判断SMPP的重要参考指标[9]。

既往研究认为MPP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及青年人, 5~14岁为发病高峰期,肺实变也多见于≥5岁者,随着大叶性肺炎病原谱的变迁,较多研究证实≥5岁的患儿MP感染增多,甚至超过肺炎链球菌感染,成为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近年来,低龄儿童的肺实变、大叶性肺炎发病率呈增高趋势, MPP发病率也同样逐渐攀升, MP感染已成为幼儿大叶性肺炎、肺实变的重要病原[13]。本研究SMPP患儿中<5岁者占48.39%, 不容忽视。CT检查影像学结果显示, <5岁的SMPP患儿与≥5岁患儿的CT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均以大片状实变影为最主要的CT影像学特征,并可伴有肺坏死、肺不张及胸腔积液,而间质性改变如磨玻璃样改变等则相对少见,也存在小斑片影与实变并存现象。由此提示, <5岁的SMPP患儿的影像学特征与普通年幼MPP患儿不同,但与≥5岁的SMPP患儿相同,即以大片肺实变为主要特征,间质性改变不突出,同时肺内并发症多见,并发坏死性肺炎者病情更为严重。

不同年龄段MP患儿的肺部损伤机制可能不同,低龄儿童可能与MP直接损伤有关,学龄儿童则与免疫介导的肺损伤关系更大[14]。相关研究[15]认为MP感染所致大片肺实变与免疫紊乱有关,也有学者[16]认为年长儿发病可能与早期抗体不足,影响体液免疫有关,而年幼儿发病则可能由T淋巴细胞减少,细胞免疫减弱所致。目前,婴幼儿及低龄儿童SMPP感染现象日趋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应予以充分重视,对于有重症肺炎表现者应及时行胸部CT检查, CT结果示大片肺实变,伴有肺坏死、胸腔积液、肺不张等肺内并发症,则提示肺内病变范围及损害程度较重,考虑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的同时还应考虑MP感染可能。

综上所述, SMPP患儿病情严重,易迁延不愈,医务工作者应引起足够重视,掌握各年龄段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尽早诊断并尽早治疗,从而改善患儿预后。

猜你喜欢
片状右肺性肺炎
基于肺部增强CT三维重建的右肺中叶血管、支气管解剖结构观察
两种手术入路对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术可行性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喘憋性肺炎婴幼儿血清维生素A、D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
强化口腔护理在预防ICU昏迷病人并发坠积性肺炎中的应用
片状电阻器开短路失效模式浅析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
选择性肺叶切除治疗同侧多发结核病灶一例
单孔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单仓血管组合处理法在肺癌手术中的应用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