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宁媛
(容县杨梅镇河口中心小学 广西玉林 537503)
《乌鸦喝水》是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乌鸦喝水》是一篇童话,选自《伊索寓言》。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乌鸦想办法喝到水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有趣,编排了一幅有趣的插图,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本班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也爱表演,爱动脑筋,喜欢想象,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学生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和朗读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秉承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的语文课程理念,教学中主要选用“课件激趣、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可以让学生变得像故事中的乌鸦一样爱动脑筋。
1.认识“乌、鸦、处、找、办、旁、许、法、放、进、高” 这11个字。会写“只、石、多、出、见” 这5个字。会区分“渴”和“喝”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明白遇到困难应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1.认识11个会认字。会写“5个会写字。会区分“渴”和“喝”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明白遇到困难应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明白遇到困难应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体会乌鸦的聪明;直观操作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使水位渐渐升高的过程,使学生直观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问“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怎么办呢?”让学生各抒己见,再分小组讨论办法的可行性,让学生合作探究、敢于质疑。
课件(乌鸦的图片、《乌鸦喝水》的歌曲、动画、生字等)、装有大半瓶水的小矿泉水瓶子多个,小石子若干。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看画听歌,激趣导入。1.出示乌鸦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鸟?”2.老师带来了首关于乌鸦的歌曲,请欣赏。3.师:同学们,你们一定想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1.观察图画,回答问题;2.听歌曲。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看图画、听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观看形象的动画,顺便听课文,激发兴趣。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1.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动画里也在朗读课文。2.出示初读要求;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4.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生字。5.指导学生写生字。1.观察动画,听课文;2.明确初读要求;3.个别答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4.个别、分男女、分组、齐读等多种形式读生字;5.小组合作,学习写另外的生字。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升”字拼音位置的故意放低,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做做上升手势,明白“上升”。放手让学生提问题,然后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择最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细读解疑。三、质疑,图文结合,细读解疑。动手做“把石头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的小实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象理解水渐渐上升,并培养学生合作、动手的能力。1.根据题目提问题。2.乌鸦为什么想喝水?3.指名读句子。4.齐读句子。5.指名说从中知道了什么?哪个词语最能体现?6.请看图,乌鸦喝到水了吗?什么方法?7.直观演示,把石头放进瓶子里,形象理解水渐渐上升。8.师:乌鸦这个办法好吗?为什么?1.个别学生提问题。2.个别答3.个别读4.齐读句子5.个别答从中知道了什么,从哪个词语体会到了。6.学生观察图画,个别答乌鸦用什么方法喝到了水。7.分小组做“把石头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的小实验。8.个别答这个方法好不好的理由。学生分组讨论。 四、拓展练习。1.出示课件:“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请你帮它想想办法。2.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讨论方法是否可行。学生各抒己见。发散思维,使学生开动脑筋。分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五、总结全文。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使学生巩固所学习的知识。
教学中主要选用“课件激趣、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课件含有图片、声音、动画等内容,看图、听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行分组合作实验。其中,最大亮点的是: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在拓展练习中,教师出示课件:“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学生想出来很多办法——有的说“用吸管”,有的说“请动物朋友帮忙”,有的说“衔瓦砾”,有的说“用爪子刨一个坑,再弄倒瓶子”,有的说“嘴巴放入瓶口后,再用爪子抱住瓶子,躺在地上喝”,有的说“不喝那个瓶子里的水,飞去另外的地方找水喝”……学生的想法真是妙极了!
当然,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指导朗读不到位,因为教师本人的朗读能力也不够理想。今后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