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课改下的高中诗歌教学效果

2021-03-11 09:56杨翠平
课外语文·下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课改诗歌教学

【摘要】诗歌是中华文化长河中一颗极其璀璨的明星,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诗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一直是诗歌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提高诗歌课堂教学效果,是值得各位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诗歌;教学

诗歌是中华文化长河中一颗极其璀璨的明星。提到诗歌我们可能会想到在汨罗江畔苦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会想到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会想到在风雨飘摇中依然吟诵“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诗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价值和艺术魅力非比寻常,所以在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势下,诗歌学习尤为重要。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何提高诗歌教学效果,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一直是各位语文教师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为此,想和各位同行分享一下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诗歌教学的一些不算成熟的想法。

高中语文新课改全套教材包括必修2册和选择性必修3册。在这里先以必修上册为例,看一下诗歌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必修上册共8个单元,第一单元主题是“青春激扬”,共选取了5首诗歌,有古体诗词也有现代诗歌。第二单元主题是“劳动光荣”,在第二单元共有三课内容,其中第三课选择的是两首关于劳动的诗歌《芣苢》和《插秧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是诗歌单元,精选了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作品8首。这8首诗歌作品分为三课,充分考虑了时代、诗人、诗体、风格流派、单元人文主题要求等方面的因素。必修上册在8个单元最后还附带了古诗词诵读这一内容,包括4首诗歌,分别是《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通过以上的详细分析,就可以看出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常说作文在高考中占有半壁江山,那以诗歌在教材中的数量来看,也快要占领语文教科书的半壁江山了。从背诵篇目来看诗歌,在新课标中要求背诵的诗歌足有40首之多,也可看出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在新课改下提升高中诗歌教学势在必行。

一、改变观念,要有“任务群”的概念

在新课改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在每个单元后还有“单元学习任务”等等。套用教师用书中的话就是,这套教材从编写理念、结构体例,到课文选取与编排、内容设计,都有明显的变化与改进,会给教与学带来很大的挑战。那在这种形式下,诗歌教学应作出怎么的改变呢?我个人觉得教师首先要有观念上的改变,要认识到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和以往的不同之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以往教学中我们是一课一篇文章,在备课时可能很少会把整个单元的课都整理一遍再去上课,但是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我们要改变这种备课习惯,要有单元意识,明白单元主题是什么,围绕这一主题选取了哪些课文,这些课文各有什么特点,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是什么,需要学生重点掌握什么。要突破单篇阅读的藩篱,而不是把课文割裂开去讲,忽视课文的统整性。

在这里我以必修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为例。第一单元的主题“青春激扬”,共选取了5首诗歌,第一课是《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四首现代诗歌。结合单元任务,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找到意象,结合诗歌品味意象的内涵。学完本单元的三课内容,我将用一节课来进行单元任务学习,在本节课我将让学生任选一首诗,找出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并形成相应的表格,在总结之后,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之后小组之间进行探讨,总结如何通过意象来把握诗歌内容。在“任务群”教学中,课文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聯系,教师要把握这一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习时注重比较学习,找到各自的特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诗歌教学的策略

新教材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依归。在诗歌教学中要以此为指挥棒,注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同时要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内容,这也是语文课程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1.在诗歌教学中,首先要朗读诗歌,只有反复朗读才能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到诗歌蕴含的情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朗读,不能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例如必修教材上册第三单元是诗歌单元,该单元有三课,第一课是2首诗,第二课是3首诗,第三课是3首诗,如果都用一种方式去朗读的话,学生就会感觉没有新意,势必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对于语文教学的影响是极大的。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地调整,比如有的诗歌适合男生去读,可以多让男生朗读;有的诗歌比较长,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去朗读;有的诗歌适合配乐,那么就可以找到合适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有的课选的诗歌比较多,那就可以进行朗读大赛。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地进行调整。

2.在诗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深刻内涵,认识到诗歌的价值,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在这里我以必修教材上册第三单元为例,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精选了魏晋至唐宋时期的诗词作品8首。在学习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要有“知人论世”的意识,把握诗歌内容、情感,体察诗人的生命追求。第三课3首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是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代表。在讲这一课时可以将前两首诗歌放在一起去讲,《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诗,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思考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有何异同。之后第二课时重点分析《声声慢》,体会《声声慢》中浓浓的“愁”意。诗人为何而“愁”,作者借哪些意象抒发愁情。同时,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学生感受因诗人的性格、际遇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诗歌风格,进而感受诗歌内涵,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

3.有人说:“聪明的秘诀在于勤奋好学,博学的秘诀在于博览群书,巧学的秘诀在于举一反三,成功的秘诀在于推陈出新。”在教授学生时我们学会授之以渔,在引导学生读文质疑、筛选问题、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记忆知识,总结方法并指导学生深化创新。2020语文高考全国二卷考的诗歌是陆龟荣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第一题是选出对诗歌内容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第二题是“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考诗歌所涉及的方面,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都已经讲过,但为什么有的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得要领,找不到门道,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带领学生学习诗歌,更要在诗歌学习中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方法,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与考试中知道如何答题,答题的步骤是什么。尤其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更要重视这一问题。“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的出现,要求我们以“任务”来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同时“任务”也是整合单元课文阅读与写作的抓手。如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和第二课都是诗歌,在这里就可以反复强调抓住意象,通过意象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感受意象营造的意境美。

三、提升个人素养

有人说:“一个教師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 才能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革。在新课改的情况下,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新课改所带来的变化,如高中语文这一学科内容涵盖面更广,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把整本书阅读放入教材单元中等。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应对改革所带来的变化。诗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同样的要求,高考诗歌背诵篇目已变为40篇,数量大大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诗歌积累量。在讲课时要做到知人论世,由一首诗歌进而了解此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而感受他的作品风格。所以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不断地积累知识,把更多的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光平.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思考[J].知识力量,2019(10).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杨翠平,女,1987年生,辽宁旅顺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新课改诗歌教学
诗歌岛·八面来风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