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 张蕾蕾
摘要:中华色彩文化约自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开始,便有了特殊的含义。千百年来,中华色系发展在绘画、服饰、家居、建筑、妆面、瓷器、手工艺,直至今日视觉艺术中的影像艺术、广告设计等诸多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分析中华色系的构成及发展,通过对绘画艺术与视觉设计用色的简要论述的方法,总结归纳中国颜色搭配和色彩情感的主要特征,助力中华色彩文化在视觉艺术创作中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华色系 色彩文化 视觉艺术 色彩设计 色彩搭配
中图分类号:J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2-0126-03
引言
中华民族关于色彩的表述有五色一说,它们是传统的中国国色。最早记录五色标准色相线索的书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之后便由《周礼》记载。《周礼》中称周人用“夏狄”的鸟羽作标准来染五色,“夏狄”一词在《史记》中解释为雉鸡,且另有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如图1)描绘的便是红翼、黄面、白颈、黑尾、青背的雉鸡,对应的“红(赤)色、黄色、白色、黑色、青色”便为五色。
一、中华色系的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的传统色彩,自周朝开始便有了视觉意义,并逐渐自成体系。千百年的发展与传承,中华色系深入服装服饰、陶瓷釉彩、房屋建筑、山水彩绘、手工技艺、妆容搭配等诸多方面,在当今视觉艺术中的影视、广告、新媒体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力逐见深远。
(一)中华色系之色彩五行说
中华五色体系按五行分类为“东为木,色青、南为火,色红、西为金,色白、北为水,色黑、中央为土,色黄”。
黄色,位居五方之中为中心,象征着崇高且神圣不可侵犯之意,因而华夏之祖称为黄帝,黄色被认为是帝王之色;东方太白嗥,其色属青,称青帝,由木神辅佐,手持圆规、以掌春时;南方炎帝其色属红,由火神辅佐,掌夏;西方少昊,其色白,由金神辅佐,称白帝,司秋;北方颛顼、其色黑、称黑帝,由水神辅佐,以治冬时。
早在商周,人们还用颜色来区分贵贱,周朝时期重“正色”,轻“间色”。古时的人们认为:正色为可以直接从大自然中提取出来的五种原色,而间色则是用这五种原色混合调配出来的色彩,例如紫色、绿色等。【2】
(二)中华色系的发散与扩充
1.赤色系:赤色系(如图2)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热闹、斗志、热情、婚庆、革命等。赤色贯穿了华夏的整部历史,小到小家的嫁衣,大到大家的国旗,赤色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具有深厚底蕴的属于中华文化的颜色。
朱砂(又名辰砂,CMYK:0/85/100/0),取自天然的矿石,会因辰砂矿物质的品种不一而有深浅、明暗的差别。朱砂在古时是一种华贵的颜色,中国古代的帝王用朱笔来批阅奏折,古语有朱笔御批一词作记录,其中朱笔便是蘸有朱砂之笔。在中国古代已经能将矿石粗制出三至四个不同等级的色阶,以丰富红色的彩度。
2.黄色系:古神话里盘古开天辟地时混沌天地的原始色彩是为黄色,另也有“天地玄黄”一词,说明黄色是孕育万物生息的大地色彩,是位居五方之中为中央的色彩。它代表着生命的源头,是古人表示最高崇敬的色彩,例如古代皇帝御用之物的色彩等,如图3。
明黄(CMYK:0/3/80/0),是一种色彩的明度以及纯度高,而且稍微泛点青色,且为冷调的明亮黄色。自隋朝以来,历代皇帝皆沿袭隋制,定黄色为九五之尊的龙袍专用色,自唐代以后,臣民不得随意穿黄色衣物,违者便是死罪。在清朝时期,皇帝把龙袍从沿用千余年的柘黄色改为明黄色,直到1911年清代亡朝以及民国建立之后,明黄色才回归于民间。
3.蓝色系:古语中“蓝”是指蓝草,它是一种植物,我们可以用来染布,也就是“蓝染”中采用的植物。而且在古书《荀子.劝学》中有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中的蓝字就有蓝草之意。【3】另外,蓝色在西藏地区佛宗信徒的心中代表着明净圣洁的神圣色彩,如图4。
靛蓝(CMYK:80/60/0/50),民间称为“天青”,是一种天空浓郁的蓝色,它是通过提炼兰(蓝)草之类草类植物的叶子或根茎,用来制作植物染剂以进行蓝染技术,已有三千多年在中国采用的历史,是中国民间历史上使用最为悠久的人造色素,英文定义为“Chinablue”(中国蓝)。新工业的发展导致有些传统染织技术已然失传,我们要更加注重对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
秘色(CMYK:14/0/15/10),即诞生于晚唐,但自宋代便失传的越窑精品瓷器_秘色瓷器的釉色。因“秘”字与皇帝有关,皇帝的车驾叫秘驾,皇帝的藏书之处叫秘馆,当时吴越国把这种瓷器称为秘色瓷,越窑也统称为“秘色窑”。在古书中有对秘色的记录“秘色窑,青色近缥碧,与越窑同”,古人称青色为蓝色,缥色为青绿带光泽的色彩,所以句中意思是秘色的色相应该是接近碧绿色。而在20世纪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批越窑瓷器,考古工作者记录到,秘色瓷器的顏色是介乎苍白与青绿色之间的釉色,这才解密了关于秘色的色彩问题。4】
4.绿色系:绿色,指植物叶子的色泽,在古代是指青色与黄色调制而成的颜色,属于间色。而在大自然中,却是无处不在的自然之绿,也是古代文人所画的青绿山水画中的主要用色,如图5。
铜绿(CMYK:50/0/35/15):铜绿是指铜金属经过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表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铜锈的色彩,化学名称为碳酸铜。铜绿在中国历史上是标志着华夏文明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器时代文化进程的色彩。铜绿还是古代中国创造出最早的化学颜料之一,美中不足的是中国古代用铜、醋造的铜绿颜料久后会褪色。
5.紫色系:紫色也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色彩,在道教中紫色代表着神圣的色彩,代表着气韵最高的境界。古语有“紫气东来”是指预言圣贤出现时的吉兆;“紫徽星”是中华神话中天帝的住处“紫禁城”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御殿等。以及因紫色在唐代是代表帝权显贵的颜色,而日本从大唐的色彩观中学习了紫色代表官阶的颜色,所以,自日本大宝元年(也就是公元701年)开始,日本朝臣的官服色定为赤紫色。而且在现代生活中,因是道教对紫色的极为推崇,所以人们在对紫色的印象里,仍存在着神秘的感觉,如图6。
紫藤色(CMYK:8/17/0/22),紫藤色是一种蔓藤植物紫藤花的花色,紫藤原产自中国,是历史悠久的观赏花和蔓生的草木之一。紫藤最早是在神话故事《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出现。
6.褐色系:褐色原指动物褐兔的毛色,后来它是古时下层社会的服饰代表色,是传统木制品的色泽,也是茶汤中修身养性的色彩,如图7。
茶色(CMYK:45/90/99/15),茶汤的色泽。茶起源于中国,在古书《封氏闻见记》中有“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饮”。记录茶汤之黄褐色最早在南方先出现。茶汤的色泽中凝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与思想,情怀与雅致,其特色和含义延续至今依然未变。
7.黑白灰:古时黑白两色分别代表阴阳正邪一说,也都是五行正色之一。黑白两色都是在历史上含义多元化的颜色,例如白色象征素寡,穿白服是尽哀,黑白并用则为丧服;白色在战争中还代表着投降之意;白色也有着圣洁、纯良、风雅等意;黑与白在古时也指无色彩之意;在中国的传统戏剧里,白色脸谱在京剧中扮演奸臣或反派角色,黑色脸谱则是象征正义清廉与大公无私,例如黑脸的关公。
灰是形容物质燃烧后剩下的暗淡无光泽的灰烬的颜色,给人以消极、负面、情绪低落的感受,中国有词语例如万念俱灰、枯木死灰、灰心丧气等。灰色的衣物在清代男士中很是流行,在当时灰色是温文儒雅与清正廉洁的象征。灰色在古时有“不正色”、“坏色”之称,但在现代社会却很是受欢迎高级灰一词曾火遍全网络,饱和度较低的色彩搭配仿佛使人更加容易接受,如图8。
漆黑(CMYK:50/50/0/100),是一种具有光泽感的黑色,是指植物漆树汁液的色泽,而且它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发现的天然植物色料。在诗歌集《诗经.墉风定之方中》有“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是关于“漆(黑)”的记载。还有庄子(公元前369-约前286年)的《人世间》中也有“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
月白色(CMYK:10/0/7/0),形容皓月当空,月光皎洁无尘的颜色。在古汉语中“膜”字的本义是指月色,但未具体指明是哪一种,但在古诗文中发现,中国古人早已认定月色为白色,,在苏轼的《后赤壁赋》中就有“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证明。
青灰色(CMYK:8/0/0/70),是冷灰色,色泽灰白透青,是历代传统建筑色彩的基调和古陶瓷器皿中的常见色。青灰色的原始陶器在新石器晚期才出现,并在夏代(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占有重要地位。到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6年),青灰陶出现了方形及长方形的砖块,成为古代建筑的主要建材,再后来青灰色的板瓦、筒瓦、瓦当等都成为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建材。“青砖绿瓦”大概就是指青灰色的石砖与瓦当上铺上了一些绿色青苔。【4】
二、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着的中华色系
(一)绘画领域里的精彩创作:在《千里江山图》(如图9)中,作者使用浪漫的色彩搭配打破了绘画纪实的思想,他在山峦上采用了绿中带蓝的碧色,以石青和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色,效果惊艳出奇。
现代社会在绘画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绘画形式、材料的选择,例如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彩铅画等,绘画材料越来越丰富多彩,矿物颜料、蜡笔、马克笔、色粉笔等。中华色系由从传统的中华“五色”,逐渐发现、演变、制作到现代的千万种色彩。在古人几千年的艺术积累下,我们只会勇往直前。
(二)传统底蕴深厚的建筑领域:在历史北京紫禁城的琉璃花影壁中,建筑群为显现皇权荣华富贵、至高无上,便在颜色及材料上大面积地选择了富贵庄重的红墙和流光溢彩的黄色琉璃,古语有“碧瓦峙双阙,红墙缭长闡”,如图10。
在现代社会,除却古建筑依然带给众人的震撼之感,它们也是艺术再创造的灵感源泉,在现代不少艺术作品中,如摄影(如图10)、绘画、动画(《大鱼海棠》)等方面均有古建筑的身影存在,或是建筑本身、或是建筑的構架、或是建筑的色彩等。
在现代建筑家居中对中华色系的运用更是多的繁不胜数,各式各样的“中式”设计,例如一般在家居设计中,中式风格装修比较注重传统元素,在色彩上主要以朱红、绛红、咖啡色、木色为主,色彩讲究对比、庄重,可以借鉴一些古代绘画或是建筑的色彩搭配。以及在各种旅游城市建设的“仿古街”,国外的一些“华人街”等,直接借鉴或采用了古代的建筑框架和色彩搭配。【5】
(三)传统陶瓷釉彩的万千变化:古有铜胎掐丝珐琅,在明代时已经成熟,鼎盛于景泰年间,它以蓝绿配色为主,又名景泰蓝。在清朝时期的铜胎掐丝珐琅釉彩的搭配色泽已经更加丰富了,图案和造型工艺也有很大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的陶瓷中,陶瓷中釉彩的颜色搭配不再局限,样式也逐渐丰富多彩。古代瓷器的花纹与配色也常常被当代人运用在各种各样的地方,例如窗花、床单、服饰、帽饰、家居设计、广告设计等。例如“剔青”技艺创始人罗小聪的青花系列作品(如图11),“剔青”是一种以刀剔出蓝白相生之境的一种新型青花艺术品类。
(四)设计服装首饰的奇思妙想:在封建社会时期,色彩是划分等级的标准,例如清朝的官服,统一用石青色,但在官服前胸以及后背上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秀成的補子用于区别官员品级,清代命妇品级随夫或子,无论文官武官均绣禽。清光绪中叶汉族命妇补子皆改方補为圆補,如图12。
现代社会不再有阶级划分服装色彩设计的包容性也变得更强了,每个人都可以穿不同颜色的服饰。在这个包容一切的年代里,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创意。例如,在不久之前的一场国风时装秀火爆网络,名为“画壁一眼千年”,设计师熊英把敦煌壁画里的元素运用到了服装设计上(如图13),服装中金丝与白纱的融合、壁画与设计的碰撞,给人以天外飞仙之感,犹如东方神话故事中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仙子,美不胜收。她把属于中国古代神话的元素、壁画的色彩搭配设计等全部用现代的服饰面料去创作、演变。在前人栽下的神秘艳丽、色泽丰富的敦煌壁画这棵大树下,身为后人的我们,应在面对众多大树的构架、故事、色彩设计等时,秉承着传承发扬、再创辉煌的思想,将前人栽下树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创造精致的国风,演绎纯真的东方之美。
(五)影视文化新世相:在一些宫廷剧中,例如《延禧攻略》,镜头所到之处,无一不是红墙青砖琉璃瓦,或是复原度极高的清朝人物服装造型,表现出其中影片色彩的灵感源头为中国清朝时期的色彩搭配;以及在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中,更是以张扬的红色传达了中国的故事。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提到中华色系,出现在眼前的仿佛是一片片的大红大绿等饱和度极高的颜色,实则在真正的中国传统颜色里,除正色外,大量被运用是往往是较低饱和度的间色。而且中国颜色的历史悠久,初始的颜料都是一些矿物质或者草根的茎叶等,由于长时间的损耗,颜色也会逐渐消退或是发生变化。早在华夏子民发现色彩且加以运用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史料可以证明国外比华夏早先步,早在周代之时,华夏子民就懂得“色一则无美”。
(六)电影动画再创新:近几年的中国动画《大鱼海棠》《大圣归来》《哪吒》等,全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色彩搭配,土楼建筑的木色、青砖绿瓦、碧海蓝天、人物服饰的绫罗绸缎、朱唇玉面等无一不呈现的是中国元素。
到底什么是中国的传统色彩搭配呢?古语其中最让人难以忘记的应该是红配绿了。关于红配绿也有许多的说法“红配绿,丑得哭”、“红配绿,看不足”等,同样是红色配绿色,就是因着明度、饱和度等区别,才有美丑雅俗之分,中国传统讲究的红配绿,一定是相宜好看的那种了,就像《大鱼海棠》里的红衫和碧水(如图14),发橘的朱红色衬着发黄的墨绿色,搭配起来别有一番意味,仿佛随着环境一般沉溺下去,越发深邃宁静。
三、中华色系的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
在中国色彩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并不是恒古不变的红黄、红绿配色。先秦至汉时期,常以红黑金三色相配,黑色为贵,红金为辅,给人以霸道、稳重、强势、侵略之感;再至大唐盛世,彩釉唐三彩的出类拔萃,以黄色、绿色、紫色、褐色、蓝色等色彩交织搭配,呈现了唐人“艳丽”的审美意识,他们把蓝色与朱红相配,草绿与橘黄相配,石青与橙色相配等,纯度对比极高的搭配手段,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使人过目不忘,念念回想;而后到两宋时期,文人好“雅”,住所称“雅居”,爱好称“雅艺”,举止为“风雅”,颜色皆“雅色”,如藏于故宫的一幅《女孝经图卷》,以深棕色为主调,配以素白、墨绿、青灰色衣衫,色彩上无一不透露着贤淑、静雅的感觉。就两宋时期而言,素雅的色系与现代的一些所谓高级灰又作何高低之分。【6】
当五色生万色的色环在中国大地悄然旋转时,生活在古希臘的伟大诗人荷马还不懂得如何描述颜色。外国人因不了解中华历史可以不知和不喜,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知道和不接纳中华民族的传统色系呢。
继承与发展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是恒古不变的话题。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保存在博物馆里的古代服饰的色彩已然暗淡,而且当代西方色彩观念的快速入侵使人们忘却了曾经的传奇色彩,虽然中国的一些传统染色技术基本没落了,但是色彩是基础的、拥有再创性的、可持续变化以及发展的,现代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更加应该根据中华上下几千年的色彩文化历史,继承以及再去创新新的运用与发展,在新的技术里融合历史的精华,并且始终保持文化自信,才能在现今日益发展的视觉艺术中充分地发挥中华色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纪学艳五色标准看“雉”鸡【J】.中华遗产:最中国文化叁,2019:34-37.
【2】黄秀芳.颜色,这个文化的基因【J】.中华遗产:最中国文化叁,2019:6-9.【3】王宇.视觉艺术中的“色彩符号”研究【D】.河南大学,2006.
【4】黄仁达.中国颜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185-192
【5】王振复.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9:23-28.【6】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