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江,张建,李恒,盛沛
(海军航空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1)
近年来,随着海军大发展,海军脚步已从浅海走向深海,海军执行多样化任务和对外交住越来越多,海军装备维修保障任务日益繁重,且难度也有所增加。
(1)观念老旧,认识不足。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设立了相应机构,发布了相关文件,但当前我国军民融合的主要问题是军地部门之间配合不足,老旧思维定式和传统思想观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成体系、封闭发展”的保障模式依然占有市场,导致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建设多停留在口头上,“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理念使得重复建设现象频出。
(2)保障体系粗糙,制度建设落后。海军现行的军械装备保障一般流程见图1 所示。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问题较多,如同批次配置的装备与有些部队的实际情况不适应;当部队需要修理装备时,只能请生产单位派人或将装备返厂修理,以致出现费用高、修理不及时等现象。此外,由于军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多是采用国家军用标准(GJB),而地方单位多采用强制国家标准(GB)、推荐国家标准(GB/T)、国际标准(ISO)、行业标准(JB)等,这导致不少具有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地方单位难以进入军用装备的维修领域。
图1 装备保障体系流程
(3)重生产轻售后,竞争机制不全。当前海军军械装备生产单位比较重视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但对部队使用装备后的反馈和建意不重视,对装备出现的故障或技术升级不关心。此外,军械生产单位之间的竞争机制不全,竞争压力不大。目前,我军大部分武器装备通常采取“谁研制谁修理”的“垄断”修理模式,使得维修保障实体过于单一,装备维修单位选择面较窄,容易滋生资源浪费和维修“懒散”现象。
(1)是提高海军军械装备保障效率的需要。当前,海军军械装备的维修保障特点是部队与地方分离、装备维修保障资源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甚至有大量的处于停用状态,致使装备维修资源闲置、浪费。
(2)是海军军械装备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海军正处于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大批技术先进、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高、功能强大的新型武器装备先后下发部队,使得海军部队在提升战斗力的同时,也对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是海军军械装备保障发展趋势的需要。根据当前技术水平,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海军的保障能力,提高保障经费的使用效率,是当前海军军械装备保障的发展趋势。重视军民两用,充分利用民间力量,可以有效提高后勤保障费用的效率和效益,从整体上降低成本,因此,促进军民融合以提高军械装备保障能力,是海军军械装备保障发展的一条重要途经。
军民融合,是指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融合。
军民融合,就是要军工系统改进现有的军械装备保障体制,在提高军械装备保障能力、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打破军工系统和地方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在保持和发展军方优势领域的同时,开放非核心领域,允许有实力的地方企业参与竞争,从而达到军地双方互相发挥自身优势,达到“双赢”的经济行为。
军民融合条件下的海军军械装备保障体系,是指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就需求论证、规划生产、维修保养、退役报废/销毁等各领域内军地双方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提高海军军械装备的保障能力。
军民融合的目的是提高海军的装备保障能力,因此,在保证军方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以地方企业的保障力量为有益补充,从而形成军民一体、平战结合的一体化综合保障体系。
军民融合进行海军军械装备保障时,要保证军方的主体地位,就不能放松军工单位的军械装备保障能力建设,不能放松军工单位在高、精、尖和极度机密等核心领域的发展。要坚决反对事事盲目依赖地方、弱化军方的装备保障能力的倾向,“军方只需要提需求和付款,装备的研制和生产都可以交给地方单位来完成”的思想要不得。
在保证军方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军民融合的基本思路是军地双方相互“开放”、相互协作、强强联合、共同发展。具体发展思路如下。
(1)发挥地方企业的强势领域,提高海军军械装备保障能力。地方企业数量众多、从事的领域更广,因此,总有军工系统涉及不到或能力较弱的领域。这时,军工系统不应该“闭门造车”,而是保持开放的心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引进或联合相关优势地方企业共同完成海军军械装备的保障任务。
(2)发挥军方优势,推进“军转民”产业发展。许多军械装备技术水平高、使用环境严酷,相较于民用技术,其处于领先地位。推进这些技术在民用领域的推广,促进“军转民”产业的发展,不但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还能使拥有技术的军工单位的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反过来,又能开发出更新、更好的技术,生产出更先进的产品,从而提升海军军械装备的保障能力。
(3)针对军地双方都有需求的“卡脖子”问题,军地双方联合攻关,成果共享。与国外同行相比,国内在机加工、材料、电子等领域还存在差距,对于军地双方都有需求的领域,应采取“需求牵引、军地协同、创新驱动、全域推进”的思路,协同攻关,共同进步,共同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从总体上提高海军的军械装备保障能力。
总之,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见图2 所示。
图2 军民融合发展基本思路
军民融合式海军军械装备保障工作涉及军地双方的多个部门和单位,通常这些部门和单位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仅仅只依靠合同等经济手段并不能完全协调好相互间的关系。必须通过制度、法律的手段明确在海军军械装备保障期间彼此之间的“责、权、利”,从而更好地完成装备保障工作。
鉴于军地之间的“间隔”,应该从制度上建立相应的法律和规定,为地方上具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海军军械装备保障提供依据和“通道”,也为军工系统引进地方的技术、服务等提供法律依据,从而使军地之间的产品、技术、服务、资本可以合法流动。
由于历史原因,我军当前的军用标准(GJB)与民用标准(GB、GB/T、ISO、JB 等)之间各成体系、兼容性低,制约了军民融合的发展。因此,在淘汰、修改过时的标准的基础上,要开展军地两用标准体系正规化建设工作,制定军品和民品都适用的技术标准体系。
军民融合保障体系消除了以往军方自成体系、封闭发展的局面,其要求军地双方信息同享、技术互通,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军事信息和保密技术扩散从而发生泄密事件的可能:一方面,“有心者”可以通过招标文件、技术说明等文档资料以及装备保障器材等物资获得军事信息;另一方面,在进行装备保障工作时,大量非军方人员出入军事区域,可能出现“接触了不该接触的东西”,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因此,军民融合保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保密教育,做好安全管控,防止泄密事件发生。
推进军民融合模式下海军军械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要转变观念,改进体制,调整利益,稳步推进。文中分析了当前海军军械装备保障工作的现状,阐述了发展保障能力的基本思路,并就保障此模式高效运行提出了一些对策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