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针刺结合浅针治疗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面动脉及分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1-03-11 11:03郭婉清罗彩云陈燕萍董卫国
福建中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面瘫分支多普勒

郭婉清,罗彩云,陈燕萍,董卫国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350108;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建 福州350122)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称面神经炎,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以面部表情肌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针灸治疗面瘫疗效确切,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方法。浅针疗法属于针灸疗法之一,已应用到治疗面瘫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2]。目前已有研究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面动脉及其分支血流动力学指标作为评价针灸疗效的客观指标[3],因此,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周围型面瘫患者面动脉及分支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旨在探讨常规针刺结合浅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为其提供客观化的疗效判定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西医诊断标准 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依据《神经病学》[4]判定:①突然起病,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达到高峰,发病前常有劳累、受凉或病毒感染史;②患侧面部表情肌肉突然僵硬、瘫痪,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嘴角下垂并向健侧歪斜,齿颊间常易潴留食物或漱口漏水,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部分患者还可伴有病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耳周疼痛、流泪异常等;③排除其他继发原因。

1.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针灸学》[5]辨为面瘫风寒侵袭证:①起病急骤,此前多有吹风、受凉史;②患侧面部肌肉呆滞、麻木、瘫痪,口角低,歪斜向健侧,患侧额纹消失,不能扬眉、蹙额,眼裂增大,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鼓气时嘴角漏气,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少数患者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廓疱疹、味觉障碍、乳突部疼痛等;③初期面部紧绷、怕冷,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1.3 纳入标准 ①病程在7 d以内;②单侧发病;③未接受过针灸治疗;④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经检查证实为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等引起的面瘫;②妊娠期妇女;③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④依从性差,不能严格按照本治疗方案进行相关治疗的患者。

1.5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n 男女30 30 14 14 16 16年龄/岁38.64±12.75 39.46±13.35病程/h 60.75±18.35 61.26±19.82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取穴:阳白、太阳、颧髎、下关、地仓、颊车均取患侧,合谷(交叉取穴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足三里(双侧)。用具: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面部用0.3 mm×25 mm针灸针,合谷和足三里用0.3 mm×40 mm针灸针。操作:发病1周内均给予轻刺激,进针后不予任何补泻手法;1周后刺激量加强,平补平泻,得气为度,每隔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 d,进行下1个疗程的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进行浅针治疗。针刺结束后立即行浅针治疗,取穴:睛明、山根(位于鼻根部,两目内眦连线中点处)、丝竹空、迎香、人中、牵正、燕口(口角外方赤白肉际处)、夹承浆,均取患侧,每穴1个刺激量。浅针又名推针,操作前先用少许棉花包绕针尖,针尖抵住穴位,再以拇指指腹轻抵针尾,用中指指甲在针柄上有节律地做连续上刮下推动作,使针体快速持续振动,经针身、针尖传导到经穴所在,使之产生针感。其中从针柄下端向针柄顶端的搔爬手法称为刮法,反之称为推法,如此终而复始,每81次上刮下推为1个刺激量[6]。每穴1个刺激量,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 d,进行下1个疗程的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和每个疗程结束后采用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线阵探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测量面动脉及分支(上唇动脉、下唇动脉和内眦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和血管阻力指数(RI)。参数设定:探头频率8~15 MHz,图像深度3 cm,超声强度<0.1 w/cm。分别在下颌骨体下缘与咬肌前缘相交处,上、下唇动脉穿入口轮匝肌前,鼻外侧距眼内眦1.5 cm处进行测量。测量均由同一位超声科主治医师完成,同一部位测量3~5次,取平均值。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 果

3.1 2组治疗前后患侧面动脉Vs和RI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患侧面动脉Vs和RI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患侧面动脉Vs和RI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治疗第10天比较,2)P<0.05;与治疗第20天比较,3)P<0.05;与对照组比较,4)P<0.05。

Vs/(cm/s)38.78±10.07 44.23±10.781)57.46±11.861)2)70.89±14.321)2)3)39.25±9.48 51.38±11.051)4)60.45±14.171)2)4)80.13±16.531)3)4)组别n对照组30治疗组30时间治疗前治疗第10天治疗第20天治疗第30天治疗前治疗第10天治疗第20天治疗第30天RI 0.87±0.07 0.82±0.061)0.76±0.051)2)0.71±0.041)3)0.86±0.07 0.79±0.051)4)0.72±0.081)2)4)0.65±0.071)3)4)

3.2 2组治疗前后患侧下唇动脉Vs和RI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患侧下唇动脉Vs和RI比较(±s)

表3 2组治疗前后患侧下唇动脉Vs和RI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治疗第10天比较,2)P<0.05;与治疗第20天比较,3)P<0.05;与对照组比较,4)P<0.05。

Vs/(cm/s)32.87±11.13 40.35±11.541)48.68±11.861)2)53.13±13.231)3)33.46±10.62 46.54±12.151)4)50.45±15.511)2)4)61.31±12.971)3)4)组别n对照组30治疗组30时间治疗前治疗第10天治疗第20天治疗第30天治疗前治疗第10天治疗第20天治疗第30天RI 0.80±0.07 0.76±0.061)0.72±0.061)2)0.66±0.051)3)0.81±0.08 0.73±0.051)4)0.69±0.061)2)4)0.62±0.071)3)4)

3.3 2组治疗前后患侧上唇动脉Vs和RI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患侧上唇动脉Vs和RI比较(±s)

表4 2组治疗前后患侧上唇动脉Vs和RI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治疗第10天比较,2)P<0.05;与治疗第20天比较,3)P<0.05;与对照组比较,4)P<0.05。

Vs/(cm/s)33.95±12.25 39.55±11.371)46.39±12.751)2)52.47±14.911)3)34.73±11.85 44.28±13.471)4)52.23±13.781)2)4)60.79±15.321)3)4)组别n对照组30治疗组30时间治疗前治疗第10天治疗第20天治疗第30天治疗前治疗第10天治疗第20天治疗第30天RI 0.79±0.08 0.75±0.071)0.70±0.081)2)0.67±0.061)3)0.77±0.08 0.71±0.061)4)0.66±0.071)2)4)0.62±0.061)3)4)

3.4 2组治疗前后患侧内眦动脉Vs和RI比较 见表5。

表5 2组治疗前后患侧内眦动脉Vs和RI比较(±s)

表5 2组治疗前后患侧内眦动脉Vs和RI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治疗第10天比较,2)P<0.05;与治疗第20天比较,3)P<0.05;与对照组比较,4)P<0.05。

Vs/(cm/s)24.95±9.85 28.47±10.371)36.84±13.771)2)46.51±14.151)3)25.97±10.62 34.46±11.721)4)42.73±12.361)2)4)54.89±14.711)3)4)组别n对照组30治疗组30时间治疗前治疗第10天治疗第20天治疗第30天治疗前治疗第10天治疗第20天治疗第30天RI 0.74±0.07 0.69±0.061)0.66±0.081)2)0.59±0.071)3)0.75±0.09 0.65±0.071)4)0.61±0.061)2)4)0.54±0.071)3)4)

4 讨 论

浅针疗法由古代“九针”中的鍉针发展而来,是福建省的特色疗法之一,被授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7]。文献报道,浅针疗法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9]。已有研究者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面瘫患者面动脉及其分支血流动力学改变[10-12],结果提示面动脉及其分支血流动力学可作为评价面瘫治疗效果的量化指标。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患侧面动脉及其分支Vs逐渐增高,RI逐渐降低,提示常规针刺结合浅针治疗与针刺治疗均能改善面动脉的血流灌注。但随着治疗效果的累积,2组间差距逐渐增大,在治疗第30天,治疗组面动脉及其分支Vs较对照组高,RI较对照组低,证实常规针刺结合浅针治疗更能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患侧面动脉血流供应。

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证实常规针刺结合浅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增加面动脉及其分支的Vs,降低RI。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面动脉及其分支血流动力学可为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一个客观的疗效标准,但周围性面瘫患者面动脉及其分支血液动力学与其相应分布区域肌肉功能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面瘫分支多普勒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一类离散时间反馈控制系统Hopf分支研究
软件多分支开发代码漏合问题及解决途径①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巧分支与枝
《多普勒效应》的教学设计
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