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 许坚
(宝鸡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陕西 宝鸡 721000)
脑卒中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临床特征是半身不遂、吐字不清、肢体麻木感以及头晕头痛等[1-2]。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疗效,促进其自理能力的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本研究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及神经功能的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各33例。纳入标准:(1)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经MRI、CT等确诊[3];(2)一侧偏瘫;(3)意识清醒,病情稳定;(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病灶位于脑干或小脑部位;(2)合并重要脏器严重病损;(3)偏瘫由非脑卒中因素导致;(4)下肢肌张力过高;(5)无法配合。观察组女15例,男18例;年龄50~78岁,平均(58.6±3.5)岁。对照组女14例,男19例;年龄49~79岁,平均(58.9±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开始干预,具体:(1)成立康复护理小组,提供专业培训。(2)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基本状况,评估患者身心状况,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想法,耐心倾听,引导患者缓解心理压力。(3)肢体功能锻炼,早期通过正确的摆放肢体位置和有效的运动预防肌紧张异常。在患者身下垫枕以保持正确舒适的姿态,患侧不能弯曲躺,患者在进行初期良姿位需要有专人进行护理,患者上肢向前伸屈曲,患髋要伸直;协助患者进行左右翻身轮流两侧进行侧卧,指导家属对患肢进行按摩,由近到远,避免局部压疮发生;早期进行床上关节被动活动训练,训练主要包括肩外展外旋、踝关节背屈、膝关节伸屈等,逐渐过渡至坐起坐立的平衡训练以及行走、上下台阶等肢体功能训练。
1.3观察指标 (1)干预前与干预10 d、1个月评价神经功能:采用NIHSS评分评定患者神经缺损程度[4]:包括意识水平、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肢体共济运动、感觉、语言、构音障碍等内容,得分越低表示神经缺损程度越低。(2)干预前、干预1个月评价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进行评定,总分100分,在安静环境中,病人清醒的状态下进行[5]。(3)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评价[6]。
2.1NIHSS评分 对照组NIHSS评分干预前(14.5±6.5)分,干预10 d(10.5±5.8)分,干预1个月(5.3±2.1)分。观察组NIHSS评分干预前(14.4±6.4)分,干预10 d(7.4±4.3)分,干预1个月(2.4±1.0)分。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0 d、1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FMA与MBI评分 干预前,两组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FMA、MBI评分评分均上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FMA与MBI评分比较分]
老年人群中脑卒中发病率较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死亡率。脑卒中是脑血管循环障碍的突然发作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症状,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7-8]。老年人发生脑卒中后,往往会对肢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偏瘫,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9]。脑卒中后4周内大脑仍处于自主修复阶段,这一阶段的恢复率最快,开展早期康复护理,针对肢体功能障碍采取相应干预对策,有利于受损脑组织重建,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0-11]。由于早期康复护理中,通过躯干与肢体的主动和抗阻运动,结合心理疏导来引动患者运动,使中枢系统产生神经冲动传入信号,改善患侧肌力与运动功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0 d、1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FMA、MBI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FMA、MBI评分评分均上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开展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而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