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认知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对上海市554位居民垃圾分类情况的调查

2021-03-11 00:38闫陈芳徐乐意杨仪清杨羽琦
绿色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垃圾桶问卷分类

闫陈芳,徐乐意,杨仪清,杨羽琦,罗 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1 引言

上海市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已有20余年,上海居民正式践行垃圾分类工作也已一年有余,从刚开始的不解到渐渐成为日常习惯,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改观,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也正逐步增强。本次调查从年龄分布、受教育程度、从事职业等多个角度,深入探索影响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居民的行为,并使其向正面积极的方向改善与发展。同时,通过纵向与横向的综合分析,研究居民的自身认知与其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规律,由此引导居民进一步改善或提升有关垃圾分类的行为。

2 对象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由发放问卷的方式展开,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途径进行,一共调查上海城市居民常住人口554人。其中,线上调查问卷选择了问卷星作为发放平台,回收数量为218份,有效调研问卷的回收数量为218份。线下实地发放了调查问卷336份,回收的数量为336份,有效回收问卷为336份。调查人群中共有473人户籍所在地为上海(占85.38%),81人户籍所在地不在上海(占14.62%)。此次调查人群分布广泛,分布于上海16个区,年龄段分布较为平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多为本科,其中在职人员的数量占到总人数的一半。

2.2 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于2020年7月上旬,经过小组成员与导师讨论,结合了书籍、文献等相关资料制作此次调查问卷,制作完成后,利用问卷星这一平台,分发到各个社交媒体,线上进行问卷的分发,这一阶段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收到了218份有效的线上问卷数量。同时于2020年7月中旬及下旬,为期两周,实地走访了上海14个区的公园、小区垃圾分类点、单位写字楼、景区停车场、大型百货商场、马路街道、驾校和普通商店等地,发放线下调查问卷数336份,实际回收问卷数336份,有效问卷数3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在发放此次调查问卷途中,调研员对一些调研人群进行一对一的具体访问,了解群众的更多有效性建议与态度。此次问卷共设置了38道题目,其中,37道为选择题,1道为开放性的问答题。问卷的设计遵循了层层递进的原则,由个人基本信息,到日常分类垃圾的实行情况,从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到对垃圾分类政策的实行效果与看法。最后一道开放性问答题,旨在了解受调查群众在问卷调查内容之外的其他真实想法,结果也确实收获了许多实质性的参考意见。调查过程中,受调查的群众普遍秉持了支持配合的态度,调查过程较为顺利。

2.3 质量控制

本次参与调查的调研人员均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接受过类似调查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及实操。在调研开始之前,调研人员也全部接受过导师的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与训练。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在线下发放问卷时,调研员对每一份问卷完成后都进行了相应的检查,以避免漏填、错填等情况发生。同时,在将线下数据录入到线上时,采用双人录入数据的处理,并在途中间断交换核查,以确保调研数据真实性,有效性。

3 结果

3.1 调查问卷居民基本信息汇总

针对问卷调查所反馈的信息,整理出了接受调研的上海市居民关于所在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每月收入等基本信息的数据汇总,根据以上数据绘制出了调研对象基本情况表(表1)。

3.2 上海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

3.2.1 上海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有所增强

超一半的受访者对垃圾分类表示强烈支持,较之前的数据该比例有了显著提高,并且认为垃圾分类“比较麻烦”“非常麻烦”的比例显著下降。对于垃圾分类的看法,54.15%(300/554)的居民表示支持;38.27%(212/554)的居民表示强烈支持;6.32%(35/554)的居民表示比较麻烦;0.54%(3/554)的居民表示非常麻烦;0.72%(4/554)的居民表示无所谓。

超7成受访者态度积极,认为不管有无规定都会做到垃圾分类。对于生活垃圾分类,73.47%(407/554)的居民认为这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益,因此有无规定都会遵守;20.76%(115/554)的居民表示假如相关单位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律,则会遵守;5.6%(31/554)的居民表示目前很难真正做到垃圾分类,原因是当前相关配套的法规体系、基础设备以及居民的思想转变都还未成熟,;0.18%(1/554)的居民则表示垃圾分类这件事与自身无关,只是政府的事。

居民中支持出台对垃圾不分类行为做出惩罚的相关政策占多数。正在推行的“绿色账户”奖励制度意在引导居民深入地进行垃圾分类,具体操作为:根据垃圾分类的日常表现,账户会累计积分,社区对评选出的“优等生”将会进行一定的嘉奖,但若账户显示垃圾分类的完成度不够高,社区也会实行一定的惩罚措施。居民对于上海推行这种奖惩制度的态度,80.69%(447/554)的居民认为可行;11.01%(61/554)的居民认为不可行;8.3%(46/554)的居民认为无所谓。

3.2.2 上海居民对于“四分类”具体内容及其分类标准的认知显著提升

9成以上的上海居民可分清“四分类”具体是哪四类,超半数受访者可以分清四大类,但仍有3成居民混淆了可回收垃圾与干垃圾。

这说明了通过强化对居民的宣传和教育,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可以转变居民的思想的,从而使得四分法在居民脑中扎根,“四分类”的认可度也将随之变高。对于具体分类,选择湿垃圾的居民占95.13%;选择干垃圾的居民占93.68%;选择可回收垃圾的居民占90.43%;选择有害垃圾的居民占74.55%;选择不可回收垃圾的居民占30.87%;选择其他垃圾的居民占14.44%;选择“其他”选项的居民占0.9%。

表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3.2.3 了解垃圾回收流程上海居民大幅增加

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了解垃圾回收的具体流程,也有部分人表示知之甚少或是了解不全。相较于2019年的数据,2020年了解垃圾回收流程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已有所上升,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关于是否了解垃圾分类回收流程,54.15%(300/554)的居民表示了解;其余45.85%(254/554)的居民表示不了解。

3.3 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

3.3.1 半数上海居民扔垃圾分为两类

关于平时扔垃圾分几个类别,1.62%(9/554)的居民选择一类;46.57%(258/554)的居民选择两类;22.92%(127/554)的居民选择三分类;27.26%(151/554)的居民选择四类;1.62%(9/554)的居民选择不分类。

3.3.2 大部分上海居民自觉做到垃圾分类

在政策宣传下,自觉做到垃圾分类的居民人数显著上升。但仍然存在大约8%的居民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在受访者中,能做到垃圾分类的上海市民超过9成,超7成的人表示每次都会分类垃圾,说明现阶段的垃圾分类政策是被广大居民所接受和认可的。超2成的人表示经常会垃圾分类,极少数垃圾分类次数少或者完全不分类。在后三者情况中,没能做到每次分类的原因有半数受访者都选择了时间匆忙,其余依次是:不知道垃圾如何分类、垃圾桶身没有明显的分类标志、垃圾分类与自身利益无关及其他原因。对于平时是否会进行垃圾分类,71.12%(394/554)的居民表示每次都会;20.94%(116/554)的居民表示经常会;6.5%(36/554)的居民表示偶尔会;1.44%(8/554)的居民表示从来不会。

约1/3多的受访者在政策正式实行之前就自觉主动地进行垃圾分类了,而有36.28%(201/554)的居民表示偶尔有进行垃圾分类行为,其他63.72%(353/554)的居民则表示在政策颁布前,没有自觉做到垃圾分类。

3.4 影响居民垃圾分类的认知与行为的因素

城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正确认知与积极的行为响应促使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发现:影响上海居民垃圾分类认知和行为的因素分布在方方面面,并且其认知和行为之间也有着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

3.4.1 部分胖体垃圾分类意识有待提高

分析本次问卷调查的数据可得知,“新上海人”和工作繁忙的高级白领在受访者人数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一方面,他们能够接触到垃圾分类宣传的机会较其他人群少之又少,也因自身缺乏时间而疏于分类;另一方面,上海每天都会接待许多游客、访客,而且人员流动量较大,受到流动人口居住时长的限制,相关部门很难进行监管。多数老年人的习惯和意识固化,垃圾分类的进展较难深入推进,又由于老年人身体和思维上的逐步退化,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比较困难。将“居民没有做到垃圾分类的原因”和本次调查中居民的“年龄”进行交叉分析(表2),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时间匆忙这一因素占比最大,同时在该原因中,年轻人的占比接近半数。“不知道如何分类”的人群主要集中在20周岁以下、20~25周岁以及60周岁之中。

表2 在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中不同年龄段的占比 %

3.4.2 垃圾桶上的分类信息提升了居民垃圾分类的正确率

在受访者中,近8成的居民表示垃圾桶上的分类信息有助于日常分类,近6成居民明确知道湿垃圾桶的颜色为棕色,近8成居民可分清干垃圾,7成居民知道干垃圾桶是黑色的。

垃圾桶上的分类信息包含:垃圾种类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的属于该垃圾桶的图画样式。和2018年数据相比,注意到垃圾桶上的信息并且认为有所帮助的人群占比,能够正确分类和知道对应的垃圾桶颜色的人群占比同步增长。当居民对某种垃圾的类别有疑问时即可参考垃圾桶上的信息,从而判断属于哪一类垃圾,这会对扔垃圾的居民提供帮助,显著提高投放正确率。

关于垃圾桶上的分类信息是否有帮助,79.96 %(443/554)的居民表示有帮助,6.5%(36/554)的居民表示没有帮助,其余13.54%(75/554)的居民表示未关注过。

关于湿垃圾应该放在什么颜色的垃圾桶,59.57%(330/554)的居民正确选择了棕色,另外分别有居民选择了黑色(14.8 %(82/554)、蓝色(8.12%(45/554)、绿色(12.09%(67/554)、红色3.25%(18/554)、黄色(2.17%(12/554)。

关于用过的一次性卫生纸以及一次性餐具应该放入什么颜色的垃圾桶,70.58%(391/554)的居民正确选择了黑色,另外10.83%(60/554)、6.5%(36/554)、80.69%(3.07/554)、5.6%(31/554)的居民分别选择了蓝色、绿色、红色、黄色和棕色。

3.4.3 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影响了居民垃圾分类

居民分类垃圾的行为受到上海市目前所推行的关于垃圾分类的奖惩制度的影响。对于上海推行奖惩制度的态度,80.69%(447/554)的居民认为可行;11.01%(61/554)的居民认为不可行;8.3%(46/554)的居民认为无所谓。

关于平时是否会垃圾分类,71.12%(394/554)的居民表示每次都会;20.94%(116/554)的居民表示经常会;6.5%(36/554)的居民表示偶尔会;1.44%(8/554)的居民表示从来不会。和2019年的数据相比,支持奖惩制度的人数和进行垃圾分类的人数是同步增长的。由此可见,上海居民正逐步意识到了分类垃圾的好处和重要意义。同时,这一奖惩制度能够使居民认识到不分类垃圾的处罚后果,从而使居民能够更自觉地做到分类垃圾。

上海市大多居民支持实行对“垃圾不分类”行为进行处罚政策,在基层的社区实施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漏洞,比如监督管理人员态度懈怠、责任心不足等问题。所以针对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应不断强化完善,现有的明文规定在威胁力度上仍不够强硬,法律的不完善也使相关部门监管活动的展开遇到了一定困难。

法律制定与分类系统之间难以解决的矛盾是上海居民在垃圾分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44.77%(248/554)的居民认为是上海市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过于注重原则,并不完善,不利于实施;27.62%(153/554)的居民认为社区没有为垃圾分类提供基本设备保障;41.52%(230/554)的居民认为垃圾分类系统有所欠缺,无法做到一环扣一环;39.17%(217/554)的受访人员认为居民没有垃圾分类的概念或者对于垃圾分类的概念不清楚;28.52%(158/554)的居民认为垃圾分类没有详细统一的准则;30.41%(132/554)的居民认为各地区实施垃圾分类的步调不平衡;15.16%(84/554)的居民认为有关垃圾分类的相关工作能够获取到的利益较少,因此只有少部分人愿做;14.08%(78/554)的居民认为学校和社会的提倡和教导力度不够高;1.62%(9/554)的居民选择“其他”选项(1人认为夏天湿垃圾容易臭并且吸引飞虫;1人认为定时定点投放原则过于死板; 7人填“无”)。

4 讨论

认知行为理论中提出,认知用于行为修正,其理论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因此,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行为之间有密切关联。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自觉做好垃圾分类,甚至有部分居民在相关政策出台之前就自发主动地进行了积极分类;反之,对垃圾分类持无所谓态度的人,在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中,对政策的响应程度就相应较低。

上海实行垃圾分类一年多以来,总体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除了肉眼可见的整体环境变得整洁,居民在垃圾分类认知和行为上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日益增强,无论是能够清楚指出垃圾四大分类的人、或是愿意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人都日益增多。但是即便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行为和认知正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却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去进行更正或提高居民的认知与行为。

4.1 持续加强对目标人群的垃圾分类宣传,借助多种媒介丰富宣传形式

虽然实行垃圾分类一年以来,上海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概念或者意识有着显著的提高,但是调查数据表明,上海市垃圾分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排名第三的就是“居民没有垃圾分类的概念或者概念不清楚”,对“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和“受调查居民不同的年龄段”进行交叉分析时发现,25周岁以下和60周岁以上人群在不知道如何分类中占比最大,20周岁以下人群在认为与自身无关的原因中占比最大(23.33%)。

故宣传应将目标人群放在25周岁以下和60周岁以上的群体,地点则侧重于学校和社区。确定目标群体后,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的宣传工作要加大力度,主要致力于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分类要求。针对这类人群,除了理论知识上的讲座和宣传,还可以在学校和社区组织相关的活动如:分类知识竞答比赛、游戏等,增强居民的代入感、参与感,在活动中加强垃圾分类意识,强化垃圾分类概念,为进一步深化垃圾分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利用多种新媒体渠道,如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教育、信息发布、垃圾分类知识讲堂等活动,丰富的宣传方式将不断巩固刷新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最大限度地减轻由同一信息不断重复所带来的疲惫感,更有利于提高宣传的有效性。

4.2 优化定时定点,制定各区差异化垃圾分类政策

调查研究发现,上海市垃圾分类进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上海市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过于原则,并不完善、不利于实施”。目前上海市垃圾分类投放制度主要是定时、定点和定时定点3种。

定时投放制度对于很多上班族而言存有很大的困难,上班族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经常错过允许垃圾投放的时间点;定点投放制度本意是为了垃圾的有效集中,但是投放点分布面不广,导致有的居民距离投放点远,这对于老年人和腿脚残疾的人来说也存有很多不便。在进行居民意见反馈时发现,很多居民都提出了有关定时定点的问题,足以说明其对相当一部分居民的生活已经造成了一定影响。因而完善相关制度仍然是进一步深化垃圾分类的一项重要因素。相关部门应该针对居民对定时定点反馈的相关信息,调整其垃圾投放方法,由定时定点改为时间上进行调整或延长,地点上增加投放点等。同时在不同地区进行居民民意的初步调查,根据不同人群的具体情况,调整改变相应的制度安排。

4.3 完善奖惩制度,提高监管机制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颁布实施,除了提出对分类的要求,也提出了相应的罚款措施,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十分有效的落实。所谓的奖惩制度,其奖惩的判断标准不甚明确。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居民在意见反馈中表示自己并不清楚奖惩的标准。相对而言,单位罚款相对较易广泛执行,而个人、群体由于人员复杂,又考虑到上海市极强的人口流动特征,许多外来的游客、访客活动,难以进行确切的监管。上海正在推行的“绿色账户”垃圾分类奖励机制,存在有人不愿自觉主动地去兑换积分,处罚时要求扣积分时便十分困难的问题。根据走访调查,负责监管执行的人员大多是社区中已然退休的老人,这部分人或是对垃圾分类的知识并不足够了解,或是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做到尽职尽责,这对于奖惩制度的实行是不利的。

在关于“如果实行对于垃圾不分类进行处罚您支持吗”这一问题中,可看到 53.79%的居民支持处罚,45.67%的居民认为处罚应以教育为主,“不支持”的居民仅占了0.54%,相较之前数据调研,不支持处罚的比例少了近一半。这表明了绝大数居民认同处罚政策的推行,与此同时,支持处罚的居民也在日益增多。因此,执法部门更应强化执法的监督力度,对垃圾分类违规者产生威慑力,与垃圾分类相关联的法律规定才可以得到强制有效地施行,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与顺畅进行才可以得到保障。

猜你喜欢
垃圾桶问卷分类
垃圾桶等
飞进垃圾桶
垃圾桶的华丽“变身”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
可拆分的分类垃圾桶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