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再生

2021-03-10 19:39席禹梅李秋华李世乾
艺术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苗寨吊脚楼西江

席禹梅 李秋华 李世乾

摘要:苗族吊脚楼映射着苗族人的生存调适、信仰崇拜、文化变迁。苗族吊脚楼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稳定成熟的建筑体,也是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吊脚楼从衰败到再生,其经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实用价值的再生,是现代化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实质性保护。

关键词:西江;苗寨;吊脚楼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2

1 历史上的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以下文段均称吊脚楼)被称为“民族建筑之瑰宝”,是由苗族工匠设计的全木结构的半干栏式建筑①。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传统吊脚楼一直接受着历史、环境、经济、自身发展以及汉式建筑的影响。

1.1 环境因素

吊脚楼依山而势,呈树枝状结构分布,纵横交错,对仗工整。吊脚楼建在20?~50?的山坡上,不占用耕地。建筑空间形式多为曲栏回廊式,沿河或山脚则为条带式,在少數平地上为半开放或四合院式[1]。结构的特点是不使用一钉一铆,部件在组合方式上呈垂直相交的方式,受潮湿气候的影响,吊脚楼建筑呈三角结构,屋梁为“人”字形设计,盖青灰土瓦,四角呈牛角状。二层和三层呈上大下小的结构,内部通风防潮性能好。建筑材料多为枫木和杉木,建筑韧性好,抗震能力较强。

1.2 生产生活需求

吊脚楼平面看似呈三层的正方形,实则第三层较为低矮,仅用于放置农具、杂物和储存粮食,设有半封闭或封闭式门窗以满足通风要求,不是独立一层[2]。第二层分3间,中间大堂屋是建筑中心,是休闲、会客、用餐的地方;外栏设计为“人”字形,有向外悬空的美人靠供人们小憩、聊天;左右间设有对称的小间卧室等。第一层则用木板或树皮做墙板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草。

2 传统吊脚楼的局限

2.1 传统吊脚楼存在的弊端

(1)火灾隐患。西江苗族聚居而居,房屋均为木质且密集,生活中主要使用木柴火灶,一旦失火极易“火烧连营”。1971年西江大火,300多户被火烧毁,含多户70年代前的吊脚楼。

(2)易腐蚀、不牢固。西江地处山区,天气阴冷潮湿,楼房存在安全隐患。吊脚楼修建几年后,木板开始被雨水腐蚀变得脆弱,外观陈旧,气味难闻。据2017年调查显示,西江70年代前的吊脚楼有18栋,内部脏乱,损坏严重。另外,建筑位于山坡上,易出现滑坡、崩塌现象。同时,随着经济电器的频繁使用等,用电也存在很大隐患。

(3)居住不适。吊脚楼空间木板分隔,隔音效果差,无卫生间,洗漱不便等会造成居住不适。

2.2 民众的居住需求

调查显示,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下简称旅发大会)前,西江外出务工人员占比77%,其中80%的人去往较近的经济发达地区,多为夫妻共同外出或拖家带口外出,他们常年居住在外,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通畅,接触到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更享受现代都市带来的便利。而这进一步导致年轻人不愿住传统吊脚楼,认为是吊脚楼是落后和倒退的,传统吊脚楼开始被现代化的生活淘汰,年轻人的民族认知意识浅弱,传统建筑技艺传承出现问题。

旅发大会后,西江旅游业飞速发展,大量人员返乡,酒店、农家乐纷纷涌现,住房拥挤,新式吊脚楼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多使用现代建筑材料,追求高大宽,与传统“三不”木质风貌相左,严重了破坏西江整体风貌。对游客来说,吊脚楼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物;而对于苗族人来说,吊脚楼就是遮风挡雨的生活之所;而对于吊脚楼本身,安全、舒适、方便才是第一位的[3]。

2.3 政府旅游规划新需求

传统吊脚楼已不能满足政府对西江总体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卫生环境、安全因素等方面的规划需求。

旅发大会在西江千户苗寨召开决定了西江以旅游带动发展的道路,采取“旅游+扶贫”的政府发展模式②,以旅游为出发点和一般目的。西江旅游兼有村民生活社区和旅游经营社区的双重身份。建筑风貌是人类长期调节自身适应环境的创造,是民族村寨最直观的文化景观。西江素有“千户苗寨”“看西江知天下苗寨”的美誉,吸引了大量游客来看独具特色的村落文化景观[4]。

现阶段,政府重视旅游经营,而盲目拆建却给西江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改建是村落建筑风貌保护的首要问题。如果没有有效管理,余秋雨笔下“用美丽来回答一切”的西江将不复存在。政府文件要做到保护老楼和管控新建的结合来维持整体风貌。在传统吊脚楼上,政府要重点保持传统建筑风貌,民众重点追求生活便利,怎样在合理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发展地方旅游经济,让当地民众获益,改善改建与新建中的矛盾、旅游与生活的矛盾至关重要。

3 传统吊脚楼重新开发调和

3.1 政府的基本政策

(1)维缮老楼奖励办法。2009年初雷山县制定了《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拿出景区门票收入的18%作为资金对老吊脚楼进行差额奖励保护,主要有两个评判标准[5]。一是房屋建筑年代,以加分方式计算,总分40分。100年以上的吊脚楼40分;1949年前建的不满100年且主体结构和风貌保持较好的36分;1950—2000年期间的32分;2001—2007年期间的15分;2008年后建成,符合规划和风貌要求且满3年以上的8分;2008年的拆迁户以原来房屋年代为评分依据。二是建筑风貌及规格评分,以扣分计分法计算,总分60分。建筑高度上,屋脊高度超过11.6m的扣20分;建筑结构上,有一层砖混则扣5分,依次递增,全木不扣;建筑层数上,以3层为标准,超一层扣5分;建筑外观上,2008年新建房未安美人靠的扣10分,砖混外观无木包装、木头无色扣10分。总之,保存时间越长、保持原貌的等级越高,文物补偿费越多。对于年收入低于5万的家户,一栋吊脚楼1万~2万的文物补偿费是一年开销的重要收入来源,此种奖励,确实能抑制拆旧建新的行为。

(2)新建改造的管控措施。2013年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制订了“在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区内,符合规划需要改建、维修、新建的建筑物的立面、造型、高度、色调应当与民族文化村寨整体建筑风格协调一致”①的措施。在时间上,吊脚楼时间越长,越能保持传统建筑面貌,保证西江的核心竞争力,给予吊脚楼更好的奖励机制,调动群众积极性;在色调上,西江吊脚楼协调搭配山色,中部木板多为灰色调,屋顶为黑色调,新建或改建会影响色调的协调;在高度上,吊脚楼新旧高度保持一致,不超11.6m,檐口在8m以下,依山而势,房屋天际线与山脉走向一致;在材质上,克服传统吊脚楼缺陷,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要求“一砖二木”的仿木式包装;在整体布局结构上,吊脚楼需与山脉走向一致,讲究和谐统一的直观视觉效果;在选址上,要限制改建数量,每年不超15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更快的现代化。

3.2 民众生活的积极影响

(1)就业机会。结合以往限制工业发展来看,旅发大会前西江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且地方限制工业发展,传统林木业因森林保护性政策而日益萎缩,伴有少量原始自发的第三产业,就业岗位稀缺,不能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大量劳动力输出印证了西江需要改变和提高就业水平。旅游的最大優势是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促使劳动力返乡。2019年外出务工情况统计及当地居民年总收入数据显示,有69%的家庭能在景区就业,而无人在景区就业的家庭,一是选择在外稳定就业,二是缺乏劳动力。旅游不仅可以提供就业机会,连环效应还能带动整个区域获益。西江旅游业已成为雷山的经济核心,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已成为地方乃至贵州省内旅游无法避开和忽视的地区。

(2)文物补偿费。首先要明确当地的文物补偿费与普遍认为的文物保护费有差别。文物保护费被普遍认为是专门为某些有价值意义的文物发放费用以对其进行维修保护的。而西江传统吊脚楼,首先是建造时间多在70年代后,不具备急需保护维修的性质;其次,如果将吊脚楼建筑技艺作为整体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那些混砖新式吊脚楼也能领取补偿费,这不利于吊脚楼的保护。所以,西江文物补偿费是在景区门票的收入中抽取18%,按照等级来分发的文物补贴奖励。

随着旅游的发展,政府有了充足的营收,出现补贴性福利保护政策——文物补偿费,以保护传统吊脚楼,此奖励是旅游收入分成而非文物保护费用,是用来激励人们对吊脚楼进行维护的,可以增加居民收入。

3.3 经济契机

2008年旅游发展大会是西江转变自身经济、生活条件的契机。景区内就业除了能给部分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外,还可以通过消费让大家认识到现今生活的优越性。景区内位置好、人又精明能干的人家,年收入不亚于城市工薪家庭。2017年经过调查了39户人家,发现其中年收入在5万~10万的家庭有10户,10万以上的有3户,可见旅游对经济收入的影响。然而,区域内收入差距大,平寨及观景台区域的收入高,达到了几十万甚至百万,东引村则因地理位置偏僻而收入较低。

随着生活环境的提高和改善,现今的新式吊脚楼多以水泥修筑为底再修建木楼,结构多为“一砖两木”的标准,即第二层和第三层为木楼,底层为砖房,用作浴室、客房等,牲畜则放在楼外圈养。

4 吊脚楼的再生

4.1 经济价值

旅游发展大会规划后,吊脚楼的经济价值呼之欲出。从游客角度来看,旅游带来了游客和收益,也带来了景区压力。一是外来游客对传统吊脚楼不适应;二是外来游客短期的旅游或参观趋向于满足享受,对景区的基础设施要求高,配套设施的完善尤为重要,这促使新式吊脚楼的建造更加偏向游客需求。从政府角度来看,保持纯粹的西江风貌原生态不能与西江居民现下的生活需求相匹配,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式吊脚楼会是一个平衡点,砖木结构的新式吊脚楼在整体外观上更适合旅游开发的要求,是地方发展经济的需要。从当地居民角度来看,文物补偿费是基于吊脚楼的存在而补贴发放的,新式吊脚楼既能提高自身的生活条件,也能使他们领取文物补贴,两全其美。

4.2 文化传承价值

西江吊脚楼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苗族风格,离不开该地区苗族人的社会形态、时代背景、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风格并非一成不变。吊脚楼在迁徙的历史长河里还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建筑风格匠心独运。整座吊脚楼皆为木制,方角相间,形态古朴大方、典雅端庄,最终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风格,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具有极高的生态人文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6]。而新式吊脚楼则讲究与传统外观上的一致,保持了地方社会的整体风貌。

吊脚楼的建造技艺是苗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修建时不用一钉一铆,重在榫卯的拼接,且坚固耐用。新式吊脚楼的木质结构仍保留了榫卯技艺。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房屋建筑结构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改变,吊脚楼第一层不再需要蓄养牲畜以维持生活,人们开始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会对房屋进行改造,新式的吊脚楼作为西江传统文化实物保留是有直观意义的。除此之外,新式吊脚楼的建筑文化空间布局也随之变动,但整体文化功能未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吊脚楼代表的不仅是直观的外部感受,还融合了地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与苗族人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会与苗族文化一同存在并传承下去,不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4.3 实用价值

吊脚楼是苗族人民为生活而建的,是遮风挡雨之所。如今的吊脚楼为适应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走向了适应现代社会实用性需求的道路。新式吊脚楼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也提高苗族人民自身的生活水平,更加便利。它不断改进着老式吊脚楼的不足之处,一是新式吊脚楼的砖石结构有利于防治火灾;二是新式吊脚楼的卫生结构处理优于传统方法;三是新式吊脚楼的石柱对比木柱做的地基更加坚固,可以使吊脚楼更加耐用;四是新式吊脚楼的水电通道安全,水电走明线风险较大,砖石结构埋线更加安全有保障。

5 结语

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市场背景下,依托于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加之社会各方治理的外部推动作用,西江脱颖而出成为贵州民族旅游发展的代表。西江吊脚楼的再生,意味着其经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实用价值的再创造,有利于人们的幸福生活、民族文化的代代相传、社会生活绵延不绝。

参考文献:

[1] 杨丽.吊脚楼民居的解读——以黔东南凯里市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住宅科技,2011,31(11):53-56.

[2] 肖骁.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价值文化探究与传承[J].才智,2013(32):290-291.

[3] 尚澎,沈飞宇,孙友富.贵州苗寨吊脚楼的发展与演变——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设计,2015(08):119-121.

[4] 金潇骁.吊脚楼“景观”的文化解读——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04):55-58.

[5]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西江[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147.

[6] 肖骁.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价值文化探究与传承[J].才智,2013(32):290-291.

作者简介:席禹梅(1997—),女,贵州毕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学。

李秋华(1993—),女,贵州都匀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学。

李世乾(1994—),女,云南大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学。

猜你喜欢
苗寨吊脚楼西江
苗寨晨曲 袁峰 中国画 178cm×145cm 2020年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西江苗寨
苗寨小记
千户苗寨的早市
大美西江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