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亮 张悦 王启要 王泽建 刘志恒
[摘 要] 文章在深入挖掘了当前我国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后,针对新校区一系列共性问题,给出了改善建议,加深与周边高校的交流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对内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让良好的学习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导,并通过增强教师归属感将朝气蓬勃的年轻教师留在新校区。积极建设校内优秀的寝室与班级文化、创新文化、科研创新与学生参与互动文化,同时积极引入校外主流的名企文化,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对外对内双向进行,增强引入同时进行”,让校园文化这一重要软实力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
[關键词] 文化自信;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华东理工大学USRP项目“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20160282)
[作者简介] 季 亮(1997—),男,安徽芜湖人,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光合微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张 悦(1985—),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理学硕士,华东理工大学发酵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高校实验课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2-0009-04 [收稿日期] 2020-04-29
校园文化与学校相伴而生,客观存在,师生是主要对象。优良的校园文化既是高校办学的无形资产,也是全社会文化建设珍贵的精神财富。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一校多区”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办学模式,该模式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然而多校区校园文化之间的协同发展以及师生与学校之间的情感互动成了摆在很多高校面前的难题[1]。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及重要性
广义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以大学的精神、校训、校风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以建筑风格为主的物质文化、以规章制度为基础的制度文化和师生科研协作创新文化等。狭义的校园文化指在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出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校园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
新校区的建设,不仅需要配置现代化的教学楼,更需要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时,明确把“文化传承”作为高校的第四大职能,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到了新的高度。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之间,习近平总书记6次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军事力量的强大,更在于民族文化的强大。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要将民族文化与时代相结合,形成各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内化入心,在参与社会活动时积极表达,践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复兴[2]。
二、当前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新校区办学时间较短
“一校多区”办学模式的本质原因是原有校区土地资源短缺,不足以接纳更多的学生。多数老校区所在的市区规划已形成,扩展性不大,因此新校区大都建立在城市中心的外围。老校区一般建校时间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处处都体现着大学精神。而新校区办学年代较短,底蕴薄弱,文化积累较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均不够完善,特别是大学校园里最重要的浓郁优良的学习文化也较差,充分说明优良的学习文化未能及时充满新校区。
(二)新校区地理位置偏远
跨区域多校区大学的典型特点是校区之间距离过远,分别在不同的区、市甚至是省。以我校为例,新老校区分别坐落于奉贤区(上海市城郊)与徐汇区(上海市中心),对于学生而言,两校区之间的通勤方式仅限于校车与公共交通,费时费力且受班次影响大。当距离成为交流的主要障碍时,学生去老校区学习、体验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使得新老校区之间的流动变少,从另一个角度看,老校区校园文化对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影响就会变小,两校区校园文化的同步发展就会略微困难。
(三)新校区周围环境单一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文化氛围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尽管新校区具有占地面积大、活动范围广等优势,但是没有强大的校园文化精神引领,优势也很难发挥出来。新校区多建立在城市的边缘,远离城市主体文化,周围多数是工厂、农田和旷野,环境单一伴随着文化单一,师生的文化行为只能在这个有限的范围内发展,难以与其他文化进行高质量的相互作用,总体发展自然缓慢。
(四)师生的交流较老校区少
校园文化的主要对象是师生,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对学校的感情都是随年级的增长而逐渐加深的。对教师而言,他们的生活住所和人际关系大多在校区之外,此外,在多个校区任课,使得他们来回穿梭,难以相对固定。因此新校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课堂或班会,师生交流机会较少。
(五)新老校区校园文化出现断层
目前,老校区长期积累的优良文化难以推动新校区,而新校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形成新的文化并固化,这就导致原有文化断层和新文化产生,出现“同校不同风”现象。以我校为例,本科生前三年需要在新校区学习,大四时才进入老校区,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都需要经历校园文化的过渡。如果两校区文化不同且不能随着学生位置的转移而自然过渡、良好衔接,那么对于学生形成母校恒定的认知可能不利。
三、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建议
(一)加深交流合作、共享信息资源
以松江大学城为例,其整体办学特色因“资源共享”闻名,包括基础设施、文化活动和教学资源等。几所大学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构建没有“围墙”的大学园区,形成规划整体化、资源共享化、后勤社会化、管理集中化的园区运作模式,以此提高办学效益,盘活教学资源。在大学城内,各校师生通过“一卡通”互相“联网”使用公共图书馆、体育场和实验室,避免了重复投资造成国家财产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增进了各学校师生之间的交流[3]。近年来,我校与同为“海湾三校”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展开了深入交流。在双方教师的积极沟通下,我院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每年120名学生获得了不出远门参观上海师范大学先进的恒温恒湿现代化植物培育基地的机会,现已常态化。几乎每届学生参观后都深感“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这说明打破学科壁垒、增进强项专业技术平台认识、融汇学校文化对扩展学生眼界有着重要作用。
(二)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
高校的学习文化可以直观地反映校园文化的优劣。自制力好的学生,学习生活井然有序,是良好学习文化主要的构建者,自制力差的学生则需要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引导督促,才能融入校园的学习文化。基于此,建议我国高校在推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侧重于引导学生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深入挖掘学习本质和内涵以及学习在当今社会对未来职业选择、生存状况、个人发展及社会地位的影响,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让学生有了“学习是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未来是可塑的,不学会后悔的”意识之后,积极行动起来。
另外,鉴于我国高校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校园贷、校园诈骗事件,学校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适当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者讲座,开展目前社会上常见现象的分析讨论、常见危险的预防应对等,让思想的优良种子在大学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花香四溢,浸润学生心田,受益一生;硕果累累,形成一种文化,届届相传。
(三)增强教师归属感
归属感是指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对该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教师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人物,来新校区的教师分为常驻人员和非常驻人员,前者以辅导员、教务员、实验员以及各个学生工作部门行政人员为主,其特点为“天天来,时间长”,后者以任课老师为主,其特点为“有课来,时间短”。就在校时间而言,常驻人员更适合作为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主力。因此可以把常驻人员“拉”到新校区来居住,特别是年轻老师,与学生年纪差距小,易沟通,且生活还未定型,可方便变动。以上海高校的青年教师为例,其大多面临房价高、住房困难的问题,学校可出台住房政策,同时配备基本生活设施和幼儿园,让老师们“安家在新校区,安心在新校区”。假设年轻老师工作的四年间结婚生子,当孩子年满六岁后,上小学移居市区的可能性较大,这样计算可将年轻老师留在新校区约10年。一个稳定的教师梯队在一个校区待10年,将工作、生活与新校区融为一体,增加归属感,对安稳学生内心、加强其他教师的归属感、形成良好校园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
(四)培養寝室与班级文化
所谓的寝室文化,其实就是寝室的共同特点。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而寝室就是一个互相磨合的地方。事实上,大学里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自己的室友,所以,一个寝室文化氛围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寝室所有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未来发展。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身边人的优点高频率在眼前闪耀、高能量近距离照射,一定会增加大家的进取心。若能设置一些体现寝室文化的项目,例如学习文化,包括学习时长、学习效果;社交文化,包括社团参与度、社团收获;健身文化,包括锻炼时长、耗能总量等,以寝室为单位定期评定,或者将寝室文化浓缩进班级文化里,以班级为单位定期评定,让大家一致认可的某种寝室或班级文化强势登场,像一股清流风靡全校,进一步汇入校园文化的大江大河中来。
(五)培养创新文化
近年来,国家积极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部也一直在支持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多年来成果显著。高校学生朝气蓬勃,各项能力均处于较强的状态,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也很强,因此大学校园一直以来都是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新校区可利用现有场地、学生劳动力、固定消费群体,创建大学生创新孵化基地,定期学习理论知识、讨论最新案例、挖掘创新想法,并利用现有商业街实体店铺资源,与其合作改造成为学生实战基地,定期开展一些改造或者探索活动,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把具象的创新能力提炼成一种抽象的创新文化,并将此文化根植于高校校园,长期润泽师生心田,既丰富了校园文化,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4]。此外,创新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成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创新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为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六)增强科研创新与学生参与互动文化
实验教学是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按照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但是仅限于课上的基础实验远远不够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外走进实验室。高校应该通过组织实验室参观、科研讲座等活动,帮助低年级的大学生了解科研创新文化,培养科研兴趣,对于高年级大学生则是鼓励他们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培养科研实践能力。目前,我国高校浓厚的科研创新文化是老校区校园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新校区相对较少,需要将科学研究的平台实验室及团队部分逐渐转移到新校区,开拓科研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创造交流的平台、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专业动手能力、促进科学技术与技能的传承,可以最大限度地增进专业技术教师与团队对学生的交流指导,树立学生正确的科研观和职业观,让科研创新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开发成为学校重要的精神文化和校园文化。
(七)引入名企文化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时代下,电商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学生作为社会工作的主要后备力量,深受知名企业的影响。每行每业都有大公司、名企,如果能够以学院为单位,选取专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在高校建立毕业前模拟职场训练营,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针对毕业班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举办模拟职场规则、氛围、企业文化的活动,对于初出茅庐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非常重要,既能避免工作中出现低级失误,也能更加游刃有余地完成工作,甚至还能超长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竞争激烈且残酷的职场能更好更快地走上新台阶。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进入企业,早一些将名企主流的文化引入高校,融入校园文化,对缓解就业焦虑、安稳学生内心,意义重大[5]。
四、总结
在深入探讨当前我国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后,针对新校区办学时间较短、地理位置偏远、周围环境单一、师生的交流较老校区少、新老校区校园文化断层等一系列共性问题,给出了改善建议,对外加强与周边高校的交流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对内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让良好的学习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导,并通过增强教师归属感将朝气蓬勃的年轻教师留在新校区。积极建设校内优秀的寝室与班级文化、创新文化、科研创新与学生参与互动文化,同时引入校外主流的名企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当然,执行过程属于新校区大学制度的重建,将会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当遇到或大或小的阻力时,首先要着眼老校区的制度文化,对各级组织、机构的分工、职能进行深入分析,在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重建新校区完善的、适应教学与科研需要的、能促进改革与发展的一整套制度文化,让优良的制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更好地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推动力量,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再建设。
参考文献
[1]安肇文.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考[J].文学教育(下),2020(1):185.
[2]江志彬,张子漾,王怡文,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8):156-157.
[3]李宁蔚,任晓杰.松江大学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6):162+196.
[4]李荣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69-70.
[5]王子南.校企文化融通共生:高職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J].教育科学论坛,2017(18):16-19.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the New Campu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JI Lianga, ZHANG Yuea,b, WANG Qi-yaoa, WANG Ze-jiana, LIU Zhi-henga
(a.School of Biotechnology; b.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Abstract: After deeply digging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new the campu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re given in view of a series of common problems in the new campus. We should deepen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surround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a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we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study and think independently, let the good learning culture become the dominant campus culture, and keep young and vigorous teachers in the new campus by strengthening their sense of belonging. We should actively build excellent dormitory and class culture, innovative culture, interactive cult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student particip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ctively introduce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famous enterprises outside the university to enrich our campus culture. Through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two-way reform, and carrying out internal promotion and external int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campus culture can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cultur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soft power.
Key word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ampus culture; cultural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