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平台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

2021-03-10 13:34王良铭黄念来张小路吴世强柯庆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入路胫骨膝关节

王良铭,黄念来,张小路,吴世强,柯庆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关节外科/创伤骨科,福建泉州362000)

胫骨平台为膝关节的重要承重结构,为骨折的好发部位,胫骨平台骨折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可由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其中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为胫骨平台骨折中最复杂、最严重的类型,主要为高能量致伤,可出现软组织损伤、胫骨平台内外侧分离、关节面塌陷及膝关节稳定装置破坏等复杂表现[1]。目前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难度较大,其治疗在于恢复关节面平整及韧带完整性,保持膝关节活动[2]。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首选治疗方式,但目前有关手术入路的选择缺乏统一标准。理想的手术入路不仅能够直接显露骨折部位,便于术中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物置入,且能降低并发症风险[3]。传统前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虽可起到不错的效果,但术中需广泛切开暴露软组织,增加胫骨平台骨折面积,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吴楚等[4]研究认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经前外侧入路无法充分显露骨折块,固定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5],改良前外侧入路能够充分显露胫骨平台骨折面,在直视下复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胫骨平台骨折诊断标准,为SchatzkerⅤ、Ⅵ型骨折[6];(2)有手术适应证,接受钢板螺钉内固定;(3)凝血功能正常;(4)年龄23~65岁。

排除标准:(1)合并患侧下肢血管、神经损伤;(2)严重原发性疾病,存在其他手术禁忌证;(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或其他膝关节疾病;(4)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病理性骨折。

1.2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其中,2014年1月~2016年3月的60例患者为传统组,2016年4月~2018年1月的60例患者为改良组,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比较

1.3 手术方法

改良组:切口于膝关节后外侧关节上5 cm处开始,于肱二头肌肌腱延伸至远端,于腓骨小头处向前横形,使其弧形跨过Gerdy结节,至胫骨结节外侧1 cm,并向远端延伸,全长约15 cm(图1c)。将髁胫束背侧面切开,在Gerdy结节处将远端纤维束分离。膝关节保持屈曲位,于腓骨小头上方向后剥离髂胫束。将外侧关节囊及半月板下方和胫骨平台间板胫韧带切开,将外侧半月板抬高。将外侧副韧带及腘肌腱向后牵拉,将下肢伸直牵拉,使膝关节内旋、内翻,清晰暴露胫骨平台骨折面(图1d)。后外侧劈裂骨折于外侧副韧带下方放置复位钳,夹住胫骨平台前后缘,取克氏针临时固定。后外侧压缩骨折将塌陷骨折块撬起,并给予植骨术。拍摄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取外侧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进行固定,尽可能将钢板边缘置于胫骨平台的后方、上方。并修复半月板胫韧带,修复外侧关节囊结构及筋膜,关闭切口。

传统组:选择传统前外侧入路,于股骨外上髁至腓骨头及Gerdy结节取弧形切口,切口在膝关节外侧偏前方位置,骨折复位与内固定方法同改良组。两组术后均进行抗感染及康复锻炼。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采用0°位内翻应力试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7]和膝关节伸屈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价临床效果。行影像检查,骨折复位分为3级:优秀复位:完全解剖复位;良好复位:胫骨力线改变<2°,关节面移位<2 mm;不良复位(可):胫骨力线改变≥2°,关节面移位≥2 mm。测量胫骨平台角(tibial plateau angle,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韧带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见表2。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拆线时间较传统组长(P<0.05),但是,两组切口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情况,改良组60例中,甲级愈合56例,乙组愈合3例,丙级愈合1例;传统组60例中,甲级愈合55例,乙组愈合4例,丙级愈合1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两组术后均无深部感染、症状性血栓等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

表2 两组围手术期情况(±s)与比较

表2 两组围手术期情况(±s)与比较

images/BZ_18_1333_592_1619_666.pngimages/BZ_18_1619_592_1880_666.pngimages/BZ_18_1880_592_2170_666.pngimages/BZ_18_2170_592_2311_666.pngimages/BZ_18_1333_741_1619_816.pngimages/BZ_18_1619_741_1880_816.pngimages/BZ_18_1880_741_2170_816.pngimages/BZ_18_2170_741_2311_816.pngimages/BZ_18_1333_891_1619_965.png手术时间(min)切口长度(cm)images/BZ_18_1619_891_1880_965.png108.64±13.27 15.03±1.49images/BZ_18_1880_891_2170_965.png123.08±16.49 14.49±1.68images/BZ_18_2170_891_2311_965.png<0.001 0.065

2.2 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02±0.78)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再损伤,患肢肿痛加重、不能行走等严重事件,均无再次手术者,改良组发生膝关节僵直1例,传统组发生膝关节伸直3例。

两组患者随访资料见表3,改良组开始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12个月0°位内翻试验结果无变化(P>0.05),相应时点两组内翻试验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HSS评分和膝伸屈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改良组的VAS和HSS评分,以及ROM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与比较

末次随访时,改良组下蹲活动受限2例,而传统组4例;改良组跛行5例,而传统组2例。两组患者均无明显患肢畸形。

2.3 影像评估

影像评估结果见表4。术后影像显示,改良组的骨折复位质量评级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传统组(P<0.05)。与术后1周相比,末次随访时改良组的TPA和PAS无显著改变(P>0.05);而传统组末次随访时TPA较术后1周时减小,末次随访时PTS较术后1周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改良组的TPA和PTS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

表4 两组患者影像测量结果与比较

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或移位。改良组的典型影像见图1。

图1 患者,男,47岁,因车祸致左胫骨平台骨折,选择改良前外侧入路和前内侧入路双型钢板固定 1a,1b:术前正侧位X线片显示左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V型 1c:术中经改良外侧切口显露胫骨外侧平台骨折 1d:改良外侧切口术后瘢痕外观图 1e,1f:术后第1 d正侧位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关节面平整,内固定位置满意术中改良外侧切口所见 1g,1h:术后6个月正侧位X线片提示骨折未见复位丢失,骨折已愈合

3 讨论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为特殊类型的关节内骨折,临床处理难度较大。目前保守治疗仅适用于少数无法耐受手术或不完全骨折患者,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主张手术内固定治疗。

但有关手术入路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既往临床多选择前外侧入路,其操作简单,对关节的稳定性较好[8]。但传统前外侧入路无法直接显露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骨折块。尽管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内固定稳定性好,但其局部解剖结构较复杂,且视野范围狭窄,可能损伤重要的解剖结构,效果可能有限。

改良前外侧入路通过改良切口及扩张,较常规入路偏向后上方,屈曲膝关节能够将外侧副韧带松弛,内翻及内旋膝关节能够充分暴露胫骨外侧平台。此手术入路可在直视下进行胫骨平台复位,并尽可能的减少对软组织的剥离,能够保护膝关节后外侧韧带结构及骨折周围血运。对于内侧及后侧平台骨折,改良前外侧入路能够适当的扩大剥离,且无需截断腓骨头,不增加其他创伤,保护血管神经[9]。胫骨平台骨折移位明显,破坏严重,需坚强内固定,恢复膝关节稳定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改良组手术时间相对较少,可能与改良前外侧入路能够在直视下操作,利于骨折块的固定,且可充分显露骨折部位,固定空间较大,从而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有关。另外改良前外侧入路对重要的软组织、血管及神经的影响较少,且无需打断腓骨小头,创伤相对较小,因此出血更少,可利于术后的恢复。改良组术后拆线时间较传统组长,但两组切口长度及切口愈合无显著差异。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改良组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相对较早,且术后VAS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伸屈ROM明显高于传统组,改良组骨折复位质量评价和胫骨平台TPA和PTS改善更为明显,考虑与改良前外侧入路对周围软组织的破坏较少,骨折端的血供良好,能够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刺激骨折的愈合有关。

胫骨平台为松质骨,无法绝对恢复关节面平滑,加上软骨的再生能力较低,后期关节稳定性较差或常遗留骨关节炎变化,且过早负重容易导致胫骨外髁或内髁塌陷,发生畸形愈合。有关研究报道,膝关节僵硬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均无创伤后关节炎发生,均有少数患者发生膝关节僵直,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传统组,但组间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改良前外侧入路显露充分,在直视下准确复位,能够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猜你喜欢
入路胫骨膝关节
膝关节置换要不要做,何时做比较好
老年人应注重呵护膝关节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冬天来了,怎样保护膝关节?
户外徒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与预防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