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外国语文学系教学特征与启示

2021-03-09 13:32朗双菊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西南联大

朗双菊

[摘 要] 西南联大外国语文学系是抗战时期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外文系合并而成。由于战时物资缺乏,各种外文教科书、图书、参考书等紧缺情况下,外国语文学系开设了种类繁多的课程,丰富学生学识,开拓学生眼界。联大外国语文学系教学体现出重视文学阅读;注重基础课程,实施全英文授课;教师水平极高,教研相结合等特征。联大外文系不仅培养出一批外语方面的优秀人才,也培养出杰出的诗人、作家,其教学效果显著。回顾西南联大外国语文学系的有益教学经验,对外语教育改革仍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西南联大;外国语文学系;教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1-0103-03

一、引言

西南联大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国民政府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和战后复建等工作命令高校西迁,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先合并而成。先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其后又因时局所迫,1938年4月2日根据《教育部关于长沙临时大学改变校名的电文》改称为西南联合大学,迁往昆明继续办学。1938年5月6日,经常务委员会决议:本校英文名称应定为“TheNationalSouth-WestAssociatedUniversity”[1]。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院系设有文学院、工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及师范学院。外国语文学系(简称外文系)由北京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南开大学英文系合并而成,隶属文学院。

二、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一)培养目标

西南联大外文系未明确提出过其培养目标。抗战前清华大学外文系曾以提出培养“博雅之士”,要求学生“熟读西洋文学之名著”,“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作为本系的任务。南开大学柳无忌在主持英文系务时曾提出三项任务:第一,承担全校大一英文教学工作;第二,培养需要运用英文的高级职员;第三,培养翻译人才和文学研究人才。根据戰时的特殊需要,沿袭了清华的传统,并且参考了南开大学的外文系的培养目标[2]。

(二)课程设置

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1938年春对课程调整的三项原则和九条要项的规定,三项原则为“规定统一标准,注重基本训练,注重精要科目。”九条要项中的第二项为:“大学各学院第一年注重基本科目,不分学系,第二学年起分系。”[3]可知通才教育的思想尤其鲜明。联大外文系继承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外文系的课程设置,由于抗战的特殊条件,做了一些调整和增减。联大实行学分制,外文系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二类。文、法学院一、二年级共同必修课程占40%。,本系专业必修课占60%。其课程设置大致依据培养目标而定。

联大外文系一年级学生与文学院所有一年级所修课程全部都是共同必修课,二年级学生除了外文专业必修课4门还需必修文学院二年级共同必修课,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所修课程全部为专业必修课程[4],如下表1。虽然联大规定,文学院学生需必修1门自然科学课程,但允许学生在理学院各系、各专业自由选择,同时还必修2门社会科学课程,由学生在政治、经济以及法学等院、系中选择。

而联大办学期间外文系开设的选修课责任多达60门[5],从其课程可知,以英语和英国文学课程为主,语言理论课程较少。其他外语有法、俄、德、日四种,主要供本系学生选作第二外国语,一般以法、德为主,可修读一至三年,全校其他各系学生也可选修。此外,还开设过希腊文、梵文、拉丁文作为选修课程。文学方面的选修课主要是根据教师的专长和当时所从事的研究而开设,门类甚多,教授各有所长,将自己的研究与教学相结合,为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创造了良好条件。各类选修课程如下表2。

联大外文系开设的必修选修课名目繁多,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成果较多,除了开设上述以文学特色为特色的专业课程外,还按照学校的要求,重视通识课的学习。联大实行十分灵活的选课制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跨院、系,甚至跨文、理、工类选课,意在使学生有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在联大所规定的学分制中,学生选课的比重较大,一般占总学分的60%以上。学校此举意在让学生具备宏观通识,更能适应社会。

三、联大外国语文学系教学特征

联大八年办学期间,外国语文学系教学成绩显著,培养出各个领域群星闪耀般的专家和学者,其教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文学阅读,培育通识人才

从西南联大外文系的课程设置可知,文学课程的比重最大,其英语专业教学偏向于研究型人才培养,重视文学阅读,以阅读文学作品为主,与现在的偏向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是大为相同,联大将语言、文学、文化知识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始终。从其课程设置可知,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课程以普及文学、文化知识为主,必修课以“欧洲文学史”“英国散文与写作”等通史性课程以及“欧洲文学名著选读”等经典作品为主。专题作家列为必修课的只限于莎士比亚。选修课以国别文学史、断代文学史等分期文学研究课程,史诗、戏剧、小说为主的文学体裁以及以乔叟、米尔顿、雨果、歌德、尼采等著名作家专题研究,文学理论、文学评论、语言理论等为主。从其四年制的课程设置逻辑可见,课程设置呈现出文学通史、文学选读、文学评论三级递进规律。初级阶段以英国散文、诗歌、文学通史等课程进行知识导入;中级阶段以小说、戏剧和分期文学等课程强化知识和原理分析;高级阶段以文学名家研究、文学批评等课程重视深度解读和多角度分析,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发展轨迹,解读具体文学作品,阐释各种文学现象,形成了一套组织严密的学程。由此可知,联大外国语文学系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学生获得基本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还极其重视经典文学的阅读以及英语的实际应用,使外语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而是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从外语教育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更具有广泛的西方人文知识,达到外语人才真正所具备的西学素养。同时,外文系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扩展学生眼界,丰富其学识,还非常强调学生的国语素养,以期到达中西融会贯通。通过以人文课程为主的专业课与夸文理工的选修课相结合,从而培养具有知识面广、人文素养深厚的外语通才,以期其能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二)重视基础课教学,实施全英文授课

西南联大外文系对基础课的教学极其重视,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的基本是那些学识渊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著名教授。虽然学校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这似乎是联大的常态,每个院系的基础课程都这样的,著名教授到一线主讲,尤其是公共必修课。如,基础课程“大一英文”由叶公超、柳无忌、钱钟书、陈福田、黄国聪、陈嘉等精通英文的知名教授主讲。由教授讲授文本,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加深其对西方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了解,以及英语的演變及其特点的理解。此外,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课程,联大没有开设现在普遍通行的口语、听力等课。但是,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却不差。这得益于外文系教师上课,一律用外语直接讲授。因此,大量的阅读和全英文的授课,给学生创造了习得自然语言的环境。大一英文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全校一年级学生的现代英语阅读和听力理解,以及运用现代英语书面表达思想的能力[6]。联大外国语文学系的教学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内涵。

(三)教师队伍水平高,教研相结合

西南联大外文系集聚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教授,其中大多数是学贯中西的大师级教师,无不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以及对本国国情较深入的了解,外文系教授有叶公超、柳无忌、陈福田、吴宓、莫泮芹、潘家洵、钱钟书、袁家骅、陈嘉、赵诏熊、胡毅等,教授们授课风格各异,反对照本宣科,联大外文系教授身上充分显现语言、文化、学术三者的结合。因联大施行教授治校,思想自由,教学自由,充分体现教师主体地位,教师们在讲学中将欧美前沿的研究动态与自己的学术思想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增添了教学的研究含量。如,吴宓在西南联大执教期间,根据其多年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讲“欧洲文学史”,把这门课讲得非常生动,课堂上挤满了本系和外系的同学[7]。燕卜荪先生教学认真严肃、讲课深刻精辟有方,善启发,重引导,授“渔”为主。李赋宁曾回忆:燕先生英国口音很重。……他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先生先教我“莎士比亚”两学期,教我如何分析和评价莎剧,给我打下了相当结实的基础。燕先生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进入文学研究领域。这在当时的外文系是极为难得的。燕先生讲授的“四三年及英文读本和写作”对我的英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8]在开放自由的学习范围中,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放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三校北归复原,联大宣告在昆明办学结束,联大外国语文学系的历史也相应落下帷幕。然而联大外文系八年多的办学成果显著,联大外文系不仅培养了外国文学、语言学专家王佐良、李赋宁、许国璋、许渊冲、刘重德、赵瑞蕻、刘承沛、严宝瑜等,还培养出像穆旦、袁可嘉、吴纳孙、方敬、黎锦扬等文坛上知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而且联大外文系毕业生中许多人还为新中国的对外交流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四、启示

在新时代,中国外语专业教育正在面临由社会转型而引发的变革之际,既需要前瞻,同时也需要回溯。西南联大成立于特殊历史时期,面对内外交困的时局,联大师生不忘潜心教学,刻苦发奋,办学时间虽短,但成绩斐然。在当今外语教学实践艰难探索的情况下,回顾西南联大外国语文学系的教学历史,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第一,通专并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今外语教学偏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太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内涵,甚至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外语学生的汉语素养,通识课“大学语文”课程仅开设一个学期。同时,学生跨专业选修的课程种类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当今英语教学应合理设置课程和教学环节,使各级各门课程相互联系,以形成一套组织严密的学程;同时,加强通识教育,兼具外语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具有知识面广、人文素养深厚的外语通才。

第二,平衡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关系。现今大部分高校外语专业所开设课程过细,课程种类繁多,突出技能训练,学生较少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和思考等,尚未充分兼顾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良性关系,但语言学习不能忽略二者的平衡。例如,目前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存在阅读和写作等不足,而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写作是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普通高校存在外语教师全外语授课率较低等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出真正具备西学素养的外语人才,当今高校外语教学应妥善处理好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平衡关系,尽量实施全外语的课堂环境,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加强读写听说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等。

第三,重视基础课程,鼓励教授到一线讲学。联大外文系的部分基础课程都是由学术造诣深厚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来承担。由此,当今本科外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授执教率较低,对基础课程重视不足,有些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且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学术渊博的教授。因此,需鼓励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到一线讲学,教研结合,并且将教授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学生分享,使学生得以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以此拓宽学生的眼见和思维。总之,培养高水平的外语人才,外语教育需要注重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还需要高水平的外语教师加入基础课程的教学之中,筑好外语学生学习的基石,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外语人才。

当今外语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教学模式改革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它需要教育者对其教育管理和教育理念进行深入思考,西南联大外文系办学历程已结束,其外语教学的宝贵经验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辉。在尊重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推陈出新,吸收其有益教学经验,对当今高校外语教育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总览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84.

[2]张美平.民国外语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李良佑,张日昇,刘犁.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259-280.

[4][5][6]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31+132+128

[7]杨绍军.吴宓先生在西南联大[J].学术探索,2009(01):150+145.

[8]尚贤:联大“洋咪”燕卜荪,引自西南联大记事——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46辑[M].昆明:云南新闻出版局,2008:252-256.

(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
“游云南·我心中的西南联大”征文比赛公告
爱国主义视阈下的西南联大精神
由西南联大想到的
西南联大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西南联大:从西南一隅走向世界的大学
浅析西南联大公平教育
西南联大时期的心理学系科建设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