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一部《都挺好》引发了对原生家庭的讨论,多起少年辱母甚至弑母案更是让亲子关系成为关注焦点。其实,不论原生家庭还是亲子关系,都归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这些事情的发酵,让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我国,逐渐开始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尤其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本文将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短板和可行的方法三个角度讨论家庭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父母之于孩子,是心灵的栖息地
在父母眼里,儿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在孩子眼里,父母也是舍不掉的依靠。每个人的人生从家庭开始,在离开父母中成长,在告别父母中成熟,在怀念父母中结束。在母亲子宫时,他透过母亲感知世界。在初入世界时,通过以父母为主的家庭成员认识世界。在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初期,父母的观点、行为往往就是他的模板。孩子就像一颗种子,家庭环境是土壤,家庭教育就是施肥浇水。家庭带给孩子的不仅是思想行为模式,也会给孩子的一生打下印记。正如一棵大树的成长,学校、社会只是使得孩子丰枝富叶,家庭教育的结果是大树的根基。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有盲从、有质疑、有碰撞、有互补、有同归。
(二)童年之于人生,是神奇的黑匣子
人们都对童年给予高度的关注。在成人的印象中,童年的懵懂、肆意与美好总是人们心底最深的眷恋。童年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着我们的未来。一个人从出生到五岁之间,他的性格、感情、智慧、意志等多方面从外界获取的比之后一生获得的都多。作为“人之初”的阶段,古语告诉我们“苟不教,性乃迁”,所以童年时期家庭教育更需要重视、更需要研究、更需要方法。
(三)家庭教育之于教育体系,各个阶段的渗透者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上了幼儿园就可以省心。但事实上,老师不可能全面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状况及需求。这时,需要家长及时与老师沟通,一方面,方便老师了解孩子情况,因材施教,更好地进行学校教育;另一方面,方便家长了解孩子成长情况,对症下药,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双方求同存异,化解分歧,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培养孩子的目标。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短板
(一)新手父母的無知
开车要考驾驶证,老师要考教师资格证,然而,做父母却没有任何培训和证书。有些新手父母甚至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却已经被“逼上梁山”。新手父母可能道听途说,可能盲从,可能手忙脚乱,孩子就直接成了实验品。很多年轻人拜倒在视频中萌娃的憨态可掬中,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生下孩子后却发现,孩子不仅会嬉笑,还会哭闹;孩子不仅会卖萌,还有屎尿;孩子不仅乖巧,还会耍赖。
(二)多长辈家庭的分歧421的家庭中育儿观念可能产生分歧
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老方法,在年轻一代看来可能是应当摒弃的陋习。孩子在接受与不接受中茫然,长辈在做与不做中争执,何谈家庭教育?祖辈对孩子的溺爱和父辈对孩子的严格也可能产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影响祖辈和父辈之间的关系,造成家庭氛围紧张。孩子会倾向于向祖辈寻求庇护,使得父辈的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父母之间或者每个长辈的观念都不相同,在严格与溺爱中,孩子无所适从,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育方法的缺失
就整个教育体系而言,学校教育已成体系且仍在不断地研究中,而家庭教育仍处于起步状态,一代代人就那样把孩子养大,仿佛给了后人错觉,什么都不用学,顺其自然就能养好一个孩子。且由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家庭教育更多的依托学校教育,一切跟着学校走,正如唯分数论的论调在父母的态度中愈演愈烈,家庭教育整体式微。
三、家庭教育的方法
(一)平等交流——沟通是桥梁
沟通是了解和引导孩子最直接的方式。很多家长忙于各种工作,将孩子扔给爷爷奶奶,扔给补习班,造成了一些孩子过着“留守儿童”的日子。没有沟通,就失去了对孩子心理变化的把握,进而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甚至导致“问题儿童”的诞生。为了避免拉近关系的目的没达到反而引起双方关系的紧张,家长还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放下身段、平等对话、小事切入、多问多说,形成与孩子交流的习惯,孩子才会愿意吐露心声。如何引导孩子也可以通过沟通进行,用“你觉得选哪个好?”“你觉得接下来会怎么样?”“你认为是什么?”等代替“那个好,选那个!”“就这样结束了。”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在此过程中,交给孩子沟通的技巧,传给孩子沟通的习惯,给孩子社交圈的建设添砖加瓦。另一方面,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学校日常,及时向老师告知孩子的性格习惯,做好辅助教学,把握方向。
(二)情感触动——共情是捷径
为什么电影、舞台剧等可以喜闻乐见地达到传递思想、传授知识的目的?因为它抓住了共情这一捷径。试想,当你受委屈时,是希望得到一大段干巴巴的安慰,还是希望得到一个温暖的拥抱?对待孩子更是如此,有些家长自视自己年长,对孩子的举动指手画脚,一句“你不懂、你还小”直接否定孩子的决定。甚至再吹嘘一下自己这些年的经历,这些只会让孩子逆反之心高涨。有些家长目光只关注到孩子没做到的部分,却忽略了孩子的进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孩子每个举动后的情感需求,及时给予感情支持,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厌烦心理,以孩子喜爱接受的方式,既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三)尊重孩子——理解是根本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摆正对孩子的态度,不要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做什么都无所顾忌。理解孩子的自尊心。有些家长当着孩子的小伙伴,当着一众亲友毫不客气的责骂一番,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注意在人前给孩子留足面子,避开众人后再进行批驳。
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不要用自己被社会打磨后的小心翼翼摧毁孩子的好奇心,进而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尝试一件不妥事情的反应是立刻批评制止,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尝试了。放手让孩子去尝试,碰壁后得到的教训不仅能让他牢记后果,还能不损坏孩子的好奇心。
理解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很大一部分依托于周围人的赞扬,特别是孩子重视的人。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依靠,如果连父母都否定了孩子的行为,那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击巨大。有些家长将自身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高期望和现实形成落差后,用“别人家的孩子”敲打自己的孩子,极大地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尊重孩子,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
四、行动影响——举止是参照
我们很多时候初入陌生场合,不懂规则的时候,会先观察周围人的举动。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孩子极为擅长模仿。这时,周围的人便是他的观察和模仿对象。作为与孩子最亲近的父母,一举一动都可能是孩子的模板。你随口的一句话,被孩子听到可能就暗暗记在心里,改天就内化为自己的观点。你随意的一个动作,被孩子看到可能就觉得是正确的,相似的情境下就会做出。
而有些家长在外为了工作进展、为了维持形象,受了气忍着,不顺利憋着,回家后,压抑的情绪爆发,面上的优雅不用继续维持,举止中就带着几分暴躁,言语间就含着几分负面情绪。这时,孩子模仿到的处世态度便是负面的,模仿到的言谈举止便是恶劣的,极大的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孩子面前约束自己的行为,温和、乐观、积极才是孩子应该有的参照。
五、营造氛围——环境是良田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它在不知不觉间就影响到了孩子的身心。一个没有健康人格的孩子,我们总能从他的家庭中找到矛盾和冲突。而一个在温馨积极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温和、快乐、阳光、相信爱几乎是其本能。所以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家庭中父母的情绪能直接感染孩子,家庭的气氛变化也能直接影响孩子心情,教育孩子,势必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家庭氛围。
家庭的烙印伴随孩子一生,家教的成败影响孩子一世。幼儿又处于接受行为模式的最佳时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针对家庭教育,我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摆正对教育的态度,只有正视教育,为之投入的家长,才能体会到与孩子在心灵相通中共成长、在和谐氛围中共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