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开发

2021-03-09 05:11
江苏年鉴 2021年0期
关键词:增加值海洋建设

综 述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66.76亿元,增长4%,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沿海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8∶44.2∶48.0。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16506.21亿元,增长6.2%。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90.81亿元,增长5.2%,高于全省6.8个百分点。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4.6亿元,增长3.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1 元,增长5.3%。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年内,江苏沿海港口群竞争力不断提升,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4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05万标箱。铁路大通道加快建设,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盐通铁路、沪苏通铁路一期等建成通车,北沿江高铁线型确定,沿海地区全面迈入高铁时代。宁通高速扩容开工建设,高速路网进一步加密,基本实现市县、县县干线公路连通。高等级航道网络逐步完善,30万吨级航道徐圩段全面启动,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通州湾新出海口主体港区一期通道、吕四作业区“2+2”码头等工程开工建设,连申线大套至响水段、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通航配套等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进。空港建设取得新进展,南通新机场选址正式获批,沿海地区3 家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均为200万人次左右,跻身中型机场行列。

【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沿海地区成为长三角地区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重要承接地,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布局。连云港市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高新技术“三新一高”产业四大国家级基地初见成效,盛虹炼化快速推进,卫星石化投产在即,生物医药产业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盐城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金光纤维一体化、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新铠胜电子开工建设,华人运通新能源汽车、SKI 动力电池顺利投产。南通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成功举办海上风电、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系列招商活动,重大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省级重大项目数全省第一,中天绿色精品钢、桐昆聚酯一体化、恒科新材料三期等7个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 家、单项冠军产品2个。

【重大载体平台建设】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建立“新政28条”“1+8”产业发展等政策体系,形成创新实践案例57 项,5 项案例全国首创。苏通科技产业园区、锡通科技产业园区融合打造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苏锡通园区联动创新区正式挂牌。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取得新进展,通过中韩“快捷通道”保障韩资项目快速建设,举办江苏-韩国企业家合作交流会暨中韩贸易投资博览会。盐城市、连云港市获批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南通市、连云港市获批建设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持续推进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南通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区镇分设”。

【对外开放合作】沿海地区外资外贸逆势增长,进出口总额4095.15亿元,同比增长7%,高于全省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7.6%,高于全省6.7个百分点;全年实际使用外资44亿美元,同比增长4.8%。连云港市实施“一带一路”境外投资项目12个,中哈基地物流量、国际班列实现大幅增长,中亚回程运量居全国首位,全年连云港中欧(亚)班列共开行554 列,同比增长17.3%,集装箱铁水联运量62.8万TEU,同比增长63%。融入长三角步伐显著加快,盐城市新开工来自长三角地区亿元以上项目190个,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持续集聚上海资源要素,正泰新能源地电池组件等项目签约落地,加速打造国家级“飞地经济”示范区。

【生态环境保护】沿海地区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部分指标呈现明显改善,林木覆盖率达24%,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南通市坚定推进长江大保护,率先完成长江退捕安置、干流岸线清理整治,沿江造林绿化228.33 公顷,五山及沿江地区成为全国生态修复保护典范。连云港市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事项全部办结,强力推进化工园区整治,关闭低端落后企业45 家,清理处置物料4.5万吨、固废6.7万吨、废水11.6万吨。盐城市组织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宣传系列活动,牵头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环保联防联治专委会,启动84km 市区环城高速圈生态廊道建设,盐城市盐都区创成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省发展改革委)

海洋经济

【概 况】经初步核算,202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78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是实现正增长的少数省份之一,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8.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73.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616.5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6%、48.2%和46.2%。2020年,江苏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2921.7亿元,比上年下降1.4%;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1610亿元,比上年增长3.9%;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3296.3亿元,比上年增长2.8%;三者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7.3%、20.6%和42.1%。

“十三五”以来,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由“十二五”末的610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320亿元,年均增长6.4%,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1%,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海洋经济“蓝色引擎”助推作用持续发力。海洋经济动能转换纵深推进,海洋优势产业地位不断巩固,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海工装备产量、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居全国首位,海洋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高,沿海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全国第一。

【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江苏省主要海洋产业稳步恢复,全年实现增加值2921.7亿元,比上年下降1.4%。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8.1%、24.3%、14.3%和11.3%。

表202 2020年江苏省沿海地区主要指标

位于独具南黄海风情的江苏海洋经济开发区内的吕四国家中心渔港 施东升 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2016~2020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变动情况

2020年江苏省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构成

2020年江苏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

海洋渔业 沿海地区落实海洋捕捞总量控制制度,强化海洋渔业资源养护修复,调整沿海水产养殖结构,扩大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提升海洋渔业发展质量。全年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产量合计136.9万吨,比上年下降1.5%。全年实现增加值3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

海洋盐业 受市场需求下降和盐田面积减少等因素影响,海洋盐业产量持续下降。全年实现增加值0.8亿元,比上年下降11.1%。

海洋化工业 海洋化工业发展平稳,全年实现增加值1.7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海水利用业 海水利用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海水淡化能力不断提升。全年海水淡化产量达1.2万吨,同比增长1.6%;海水直接利用量92.3亿吨,同比增长28%。全年实现增加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海洋生物医药业 海洋生物医药业稳步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园建设,促进科研攻关,产业增势稳健。全年实现增加值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海洋电力业 海洋电力业快速发展。截至年底,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572.7万kW,比上年增长35.4%;全年海上风电发电量 112亿kW·h,比上年增长40.7%,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全年实现增加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22%。

海洋工程建筑业 沿海港口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海洋工程建筑项目推进顺利。全年实现增加值236亿元,比上年增长3.1%。

海洋船舶工业 海洋船舶工业实现恢复性增长,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仍居全国之首。全年新承接订单量1377.5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3.8%;造船完工量1732.5万载重吨,比上年下降3.8%。全年实现增加值710亿元,比上年增长0.6%。

海洋交通运输业 随着国内外航运市场逐步复苏,海洋交通运输业呈现逐步恢复态势,沿海沿江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4.9亿吨,比上年增长3.1%;集装箱吞吐量1837万标箱,比上年增长0.4%。全年实现增加值1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

滨海旅游业 滨海旅游受疫情冲击明显,滨海旅游人数锐减,沿海接待国内游客6588.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9.9%。全年实现增加值417亿元,比上年下降18.9%。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江苏沿海地区(南通、连云港、盐城)海洋生产总值4116.4亿元,比上年增长0.9%,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6%;沿江地区(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海洋生产总值364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5%;非沿海非沿江地区(徐州、淮安、宿迁)海洋生产总值70.7亿元,比上年增长0.8%,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

(省自然资源厅 陈 威 黄河清)

南通沿海开发

【重大工程建设】2020年,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一年建设、两年开港、三年成规模”的蓝图逐步实施,主体港区一期通道、吕四作业区“2+2”码头、通扬线通吕运河段航道整治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南通新机场选址正式获批并启动建设。交通通达能力实现跨越性提升,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建成通车,南通迈入高铁时代。开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成功举办海上风电、高端纺织、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系列招商活动,重大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省级重大项目数全省第一,20亿元、50亿元以上项目数分别是2019年的1.9倍、3.3倍。

【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个、省级智能示范车间17个,新建5G 基站6540个,南通信创产业园正式开园。船舶海工产业入围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新增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 家、单项冠军产品2个。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 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5 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180 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应税销售分别增长7.1%、10.2%,均居全省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12.4个百分点。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培育综合指数全省第一。

【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以南通城市新中心的定位,规划建设南通创新区,紫琅科技城正式开园,金融商务、企业总部中心开工。濠河风景区整治提升成效明显。滨江片区建设顺利推进,任港湾、五龙汇、平潮西站等片区加快建设。启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先进村培育,“千企联千村、共走振兴路”行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成效显著。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个。培育新型合作农场330 家,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全覆盖。新增高标准农田2.33万公顷,成为全省唯一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市。

【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果。开展扬尘整治“654”专项行动、重点行业VOCs 专项整治,空气质量在全省率先达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87.7%,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90.3%,改善幅度全省第一。建立土地污染、管控、修复“三张清单”,实现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90%”目标。坚定推进长江大保护,率先完成长江退捕安置、干流岸线清理整治,沿江造林绿化228.33 公顷,五山及沿江地区成为全国生态修复保护典范。

(省发展改革委)

连云港沿海开发

【交通运输体系】2020年,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连云港区段基本完工,徐圩港区段开工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主体完工,40万吨矿石码头纳入国家规划布局,卫星石化产业配套码头水工主体建成,赣榆港区6#液体散货泊位开工建设,赣榆港区LNG 接收站项目前期手续有序推进。全年连云港港完成吞吐量2.52亿吨、集装箱480万标箱。连徐高铁、连淮扬镇铁路建成通车,连淮高速扩建工程和连宿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花果山国际机场基本建成,徐宿连航道加快推进。

【产业项目发展】列入省重大项目投资计划的18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324.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超350亿元。排定504个市级重点项目,全年完成产业投入1450亿元。工业应税销售增长5%,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0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净增67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量苏北第一。新增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4个。新增16个药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中1类新药5个,居全国地级市首位。5G 信号中心城区和县城实现全覆盖,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批建设。电商产业异军突起,网络零售额激增三成。获批国家级数字商务企业1家,实现国家级电商示范县全覆盖。

【对外开放合作】连云港自贸片区建立“新政28条”和“1+8”(1个政策总体指南,8个专项扶持政策)产业发展等政策体系,形成创新实践案例57 项,5 项案例全国首创,国家、省改革试点任务实施率达95%。中哈物流基地、上合物流园物流量分别增长23.1%、10.7%,国际班列同比增长17.3%,中亚回程运量全国首位。获批建设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和综合试验区,服务平台、体验中心投用。实施“一带一路”境外投资项目12个。走进上合秘书处举办推介会,成功举办长三角城市协调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农产品进出口对接会、粤港澳经贸合作交流会。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外贸进出口保持正增长。

【城乡统筹发展】蓝色海湾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岸线湿地生态有效恢复。云台山森林公园获评国家康养基地。新改建公园游园18个,新增绿地350 公顷,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1.9%,海绵城市面积达48km2。机场互通及连接线基本建成,连霍高速新墟互通、云台山隧道实现通车。新辟优化市区公交线路23条,清洁能源公交实现全覆盖,新增智慧停车位2000个。新建污水管网289km,投产输变电工程35 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45个,560个居民小区实行垃圾分类。改善农房20985 户。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农村公厕832 座,无害化户厕普及率 99.6%,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全覆盖。

(省发展改革委)

盐城沿海开发

【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主导产业发展,汽车、钢铁、新能源、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应税开票销售287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47.6%,较2019年提高4.6个百分点。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年”活动,出台惠企20条等政策,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粮食总产71.5亿kg,生猪存栏252万头、出栏348万头,为全省稳产保供大局作出重要贡献。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40 家,总数达1517 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10亿元。举办汽车线上产学研对接会、盐城—上海科创合作洽谈会等活动,面向上海新建创新载体38个、校企联盟30 家。盐城高新区获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沿海港口累计完成吞吐量7953.97万吨,同比增长1.69%。盐城港滨海港区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20万吨级航道北防波堤工程开工建设,大丰港区10万吨级深水航道一期完工,响水港区灌河口5万吨级航道整治先导段完工。加快打通淮河出海通道,升级改造连申线、盐宝线等主要内河航道。盐通高铁建成通车,盐城全面接入长三角高铁运输网络,迈入上海“1 小时”经济圈。大丰港铁路支线完成下穿盐通高铁段主体工程,滨海港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盐射高速、盐丰快速通道一期等加快建设。南洋机场总体规划通过评审,跑道延长及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对外开放合作】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举办沪盐合作发展暨“飞地经济”投资对接、盐城农业接轨上海等推介活动60 多场次。沪盐合作共建园区开票销售680亿元、税收20亿元,分别增长4.6%、2.5%。光明食品集团“一园一厨五基地”项目落户,新建或改造盐城农产品上海直销窗口140个。盐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批。中韩(盐城)产业园加快建设,实际利用韩资1.7亿美元,增长46.6%。实现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与上海基本养老保险转接渠道全面贯通。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项目正式签约。

【生态环境质量】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实施300个重点大气治理工程项目,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8天,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3μg/m3,均居全省前列。开展77 项年度水污染防治工程,34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其中9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Ⅲ类。牵头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联防联治专委会、长三角生态环保产业联盟,推动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持续扩大生态“朋友圈”。推进千里海堤防护林带和万亩新林场建设,推动更多盐碱荒滩成为林海绿洲,造林面积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黄海森林音乐节、荷兰花海戏剧节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放大,大丰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省发展改革委)

猜你喜欢
增加值海洋建设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