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陈婵
(温州城市大学,浙江 温州 325000)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提出于21世纪初,主要关注员工学习与企业产出的关系,即学习带来的效果,后泛指传统课堂教学与线上网络资源的结合[1]。国内较早提出混合学习方式的是何克抗,他注重贯彻混合学习的理念、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和绩效技术在教育与培训中的应用内容,力图反映新技术及其在教育和培训中的应用模式和方法。他指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具有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2]。2015年第八届混合学习国际会议暨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达成共识,混合学习研究领域不仅继承了原有内涵,即以优势互补为核心思想开展研究,而且在学习环境、学习形态、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等多方面还有所拓展,深化了混合学习的内涵,使其更符合时代发展[3]。2015—2021年,国外有关混合学习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混合学习线上+线下模式的研究。国内研究内容相对较为丰富,如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资源建设、学习模式、评价体系、翻转课堂、平台建设等研究,主题较为分散,少有基于产教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的行动研究和试验研究。本文基于混合学习与产教融合的协同,从逻辑与实践两个角度探究二者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1)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经济飞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树立科学的质量观,突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注重内涵发展,鼓励引导学校特色办学,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强化教学管理,制定实施教育教学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4],使得职业教育育人目标从培养懂知识、会技能的工匠,转变为培养职业核心素养突出、综合能力过硬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作为重要培养目标。
(2)深化产教融合的要求。受教育体制固化、培养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和水平上还不能完全契合,“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当前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演化方向,需在政府主导下,形成行业、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与实践。
(3)新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更新迭代日益加快,互联网不断形成新技术、新体系,混合学习环境可以使学习者的信息获取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互联网+”学习强力驱动个性化学习与基于学习力学习的发展进程,能同时满足大多数人的不同需求,利用多条路径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能满足学习任务的信息收集,多角度认识分析学习内容。混合学习是一种高效利用学习资源、能够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符合时代发展高要求的未来学习方式。
学习不是单一的活动,而是复杂多样的。职业技能训练作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必经过程,需要通过系列的学习步骤、不同的学习方法来实现技能的习得。同时,技能的学习有别于信息理解和知识记忆,需要以职业知识学习为基础,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辅之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与更多元的学习方式。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开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专业理论课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专业技能课偏向于技能步骤的重复与堆积,忽略实践运用能力培养;部分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行业实际需求。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中,教学与产业无法融合,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脱节。
(2)教学设计普遍缺少实践环节。技能课多为每节1~2课时,由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用时较多,学生只能完成一部分技能练习,甚至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完整的实践练习。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课程评价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单边倾斜,理论与实践难以充分融合既限制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也背离职业教育育人目标。
(3)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无论教学技术如何丰富,传统的集体面对面授课中,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得到的反馈都会受到限制。比如一对一的师生互动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教师给予学生的反馈存在延迟,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视觉辅助工具和材料无法灵活调整等。
综上,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把混合学习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通过实践检验,摸索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有效的混合学习模式,既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探索,又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推手。
基于产教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出发,重点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目标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教学原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媒体等方面表现出混合学习的模式。因此,为了达到育人目标,混合学习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媒介,提供适当的学习方式,为适当的人,实施适当的教学[5]。基于产教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产教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
改变育人模式,改学校教育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企业深度参与育人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育实践开展等,甚至可以参与毕业论文的修改、审核、答辩等。以需求为导向,实现提高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充分依托周边产业,引入现代学徒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立体化培养。通过混合理念、混合资源、混合学习环境、混合学习方式强化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为保证“产教融合”实施的有效性,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双重主体建设,建立管理互通机制,改单一的学校资源为校内外集成资源。将学校资源、网络资源与企业软硬件资源、行业资源有机整合,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多渠道资源,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利用集成资源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能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运行校内外师资融通机制,多方共建为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提供有力保障。在后续跟进中,根据所使用的模块,对课程计划的实施与资源更新持续跟踪,避免产生同一课程的平行队列。除自主开发外,可借助MOOC、优课联盟、学堂在线、国家虚拟方针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Edu Coder在线实践教学平台等线上优质资源作为补充,持续完善课程体系。
教师资源的混合,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本校教师、校外专家、企业导师分工合作,改一师一课为“多师共导”。教师与学生建立除师生关系以外的师徒、学习同伴、项目合作者等关系。本校教师作为教学第一责任人,负责课程的具体实施与联络;校外专家作为课程指导师,负责教学指导与资源补充;企业教师作为实践导师,负责指导教学实践环节与评价反馈;在学习过程与资源建设中学生与老师共同承担责任。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统筹安排,保证责任教师、校外专家、企业教师分工合作、协同管理,全程跟进学生学习情况,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全程参与课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意见与反馈及时调整学习资源的安排,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互联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传统课堂教学为“线上+线下”学习。教师将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进行分割与重组后,学生可以通过多渠道、混合式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关注过程监督,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根据时间表提供课程资料,评估教师的工作量,记录教师对学习者提问的回应程度、学生学习情况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以本校教师为主,主要体现在理论学习、个别指导、作业批阅等;企业导师由于本身工作的限制和冲突,互动的时间和频次会受到限制,参与的形式主要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如课堂的现场连线实训指导、作业点评,企业实践部分线下全程参与指导。
混合教学理论是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不同教学理论的糅合,因此在多种理论思想的灵活指导下,它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不同的学习资源要求。课程体系建设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需要。通过打造“线上+线下”多维学习空间、打通“引企入教”和“施教入企”通道、建立“多师共导”的指导模式、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借助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拓展来形成特色的混合学习模式。在岗位模拟与真实情境中,教师与学生扮演多种角色,多角度的体验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混合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就业核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把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专业基础课,有利于树立师生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职业观、成才观,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校企协同育人,“多师共导”,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相结合,将师资、教具、教室、教学资源等相互融通,实现课堂学习环境、在线学习环境和企业实践真实环境的灵活切换。保障企业导师参与的积极性和时效性。消除管理体制的障碍,将相关管理机构有机整合,制定统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规划,统筹管理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6]。深化“引企入教”和“施教入企”改革,主动拓宽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渠道,将企业、职场和岗位的用人实施要素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建立企业实践案例库,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技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等主题讲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职业观;通过创新创业系列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实战能力;通过建立“五位一体”实践模式,加强实践研训,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实行“多师共导”,教师团队由责任教师(学校老师)+课程导师(校外专家)+实践导师(企业导师)构成,为实现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企业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学习活动设计、学习媒体选择、学习评价反馈、学习环境安排和教育实践开展等来支持和服务教学全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校企合作”资源融通
混合学习空间是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的混合体,是学习空间与时间的拓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互联网+”教育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既拓宽了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又不失去面对面的优势。混合学习的灵活性体现在线上内容的交付能够与课堂互动、现场教学相结合,强调适时反馈、个性化学习,针对不同的学习者群体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师可以改变教学范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个性化主体特点;同时,通过教学设计使教学策略与教学/学习目标保持一致。数字化教育资源合理有效的运用,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活动平台、过程评估和及时反馈,是教学过程的宝贵补充。教师需要合理规划学习空间的知识分布与活动形式,通过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教学过程中做好线上与线下资源、活动、评价的引领,最终达成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
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混合学习模式下的高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设计,探索如何让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资源,发挥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交替混合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主体参与性(如图3所示)。课前(线上),教师在网上发布任务,学生接到任务后自学理论知识,提出问题;课内(线上+线下),责任教师+实践导师为学生答疑指导,帮助学生模拟工作情境中的实训演练,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研讨活动,突破难点,解决问题;课后(线上+线下),教师推送拓展资料帮助学生巩固要点并进行拓展延伸,实践导师进行点评指导,修改活动设计方案后择优入企业实践案例库。在此过程中,教学目标、重点由教材规定,是静态的;难点则根据学情生成,是动态的。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及时反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学有的放矢,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图3 混合学习模式教学流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