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波,马德龙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提升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要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紧紧把握职业需求的导向,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转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新技术运用能力等,加快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紧扣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整合校内外多种资源,分类分层开展教育教学,进一步提升教育质效。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1]。高职院校主动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机遇,以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培育优质人才资源为目标,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高质量人才和促进高质量就业上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指出,一些地方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2018)也提到,我国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主体日益多元、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但还存在创新创业生态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还不充分及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近年有关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调查报告均显示,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不足,课程缺乏或无法满足需求,缺少专业的创业服务指导,创业实践活动不足或流于形式。产教融合背景下,政府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尚未形成完善体系,在整个协同育人过程中,高校的核心地位没有得到巩固强化,企业的内在动力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双创热情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2]。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工作体系建设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规划,课程结构化与严密性比较低,教师理论知识和社会阅历难以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教育方式上存在理论教学多于现场教学、知识传授多于技术培训、创新活动多于创业实践等问题[3],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创新创业系统分层教育就是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将创新创业过程划分为孕育期、初生期、成长期(含初期、中期、后期)、成熟期、衰退死亡期等五个阶段,针对各阶段的不同特征,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基础层系统教育、融合专业层系统教育、实践层系统教育、成功运营与退出层系统教育等四个层级,并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系统分层教育研究成果不多,本研究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温职院)紧抓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和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等发展机遇,不断探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新路径。学校综合考虑学生特征、课程特色、师资现状、校企合作等多种因素,将生命周期理论与创新创业过程紧密结合。分析其创新创业生命过程,有利于进一步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系统分层教育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创新创业经历孕育期、初生期、成长期(含初期、中期、后期)、成熟期、衰退死亡期(如图1所示)[4]。创业者也随之经历创新创业的认知阶段、励志阶段、实践阶段、成果回报阶段和终结或再生阶段。
对高职学生而言,创新创业基本是从零开始。创新创业认知阶段相当于播下一颗创业的种子,即学生通过学习创新创业的含义、目的、意义等基础知识,去理解创新创业能力需求、精神、方式、风险等,提升创新创业认知,培育创新创业意识。这一阶段是初步认知阶段,不涉及创新创业实践,属于创新创业的孕育期。
经历了创新创业孕育期,创业者掌握了相关知识,对自身和市场有了客观了解,萌发创业冲动,立志创新创业活动,进入创新创业的初生期,属于寻找项目、发现机会、确定方向和领域的励志阶段。励志阶段基于对创新创业的客观思考和全面评估,对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影响,需要反复论证、全面思考、深入调研,确保顺利进入生命周期的下一阶段。这一阶段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很强的市场洞察能力、风险把控能力和经济决策能力。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偏弱、风险意识淡薄、创业经验缺乏,很难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和纷繁复杂的创业经营中做出正确决策。不切实际的盲目抉择,如同生命体的先天发育不良,会导致创新创业难以继续,直至无果而终,如图1的A阶段所示。
图1 创新创业的生命过程
实践阶段相当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包括成长初期、成长中期和成长后期,其特点是“创”的实施和验证过程。成长初期是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始,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开始碰撞与融合。在经济方面表现为成本费用递增,创新创业成果微弱,探索失败、再探索再失败的不断往复。资源要素缺失、成本费用递增、经验不足、实践挫败、收益不确定等,对创新创业者的意志和耐力有着巨大考验,创业者很容易放弃创业活动,导致创新创业走向终点,如图1的B阶段所示。成长中期主要表现为成本费用流出趋于稳定,效率和效益不断扩大,创新创业成果增量开始加快。这种短期不稳定的“快闪式”成长极易引起创业者的冲动,误导其盲目扩张项目,武断扩大领域,肆意追加投资,无形中增大失败风险,进而掉入快速成长期的“死亡陷阱”,如图1的C阶段所示。成长后期表现为创业成果增长放缓,市场需求开始饱和。此时不断增长的成果诱惑,使得“壁垒”小且易模仿的项目吸引大量竞争者涌入,市场被迅速瓜分,效益空间急剧缩小,创新创业逐渐开始衰退,如图1的D阶段所示。
经过初生期、成长期的往复探索,创新创业业务开始成熟。成本支出和创业收益相对稳定,创新创业步入稳定经营和持续发展的回报阶段。但是,同类竞争者的不断涌入和更新更好相似业务的出现,会导致创新创业收益快速下降,创新创业步入衰退过程,如图1的E阶段所示。
市场的激烈竞争、产品的更新换代、新技术的大量涌现,都会压缩创新创业利润空间,增加成本费用,推动创新创业走进衰退期。原有的创新创业开始逐渐被取代,最终走向终结或转向新的创新创业活动,如图1的F阶段所示。
创新创业生命过程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时刻面对着失败的威胁。从创新创业初生期开始,每个阶段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任何一个环节或因素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创新创业生命的衰亡,导致创新创业的失败。
创新创业是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多种方法运用、多类资源互动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要素的协同合作。从高职院校教育的供给侧出发,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相互融合,实现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有效联动;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风投机构等要相互协同,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隐性教育为主的教育系统分层教育,满足创新创业生命周期不断变化的要求(见表1)。
表1 创新创业生命阶段、特征表现和教育要点及方式选择
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现状,结合创新创业生命周期规律及阶段特征,分析各阶段的不同需求;从供给侧改革入手,逐级保证各种教育资源的供给和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高效完成不同阶段的创新创业过程,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温职院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如创业园、研创大楼、众创空间、科研实践平台、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外名师工作室等),施行多种支持政策(如弹性学分、休学创业等),打破学期、师资、场所和授课方式的限制,分层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不同层面的学生(在校生、休学生、毕业学)接受不同等级的资格审核,进入对应的系统教育层级,参与相应的理论学习和创业实践,并随着能力的提高而上升到更高的系统教育层级(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分层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每位学生都处于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核心地位,具有独特个性,可以创造无尽可能。创新创业教育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唤醒其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激情,在其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破除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4%的“魔咒”[5]。创新创业基础层系统教育旨在向全体学生普及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提升其创新创业认知,帮助怀有创业兴趣、拥有创业能力、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进入下一层级的学习。温职院在三年制高职学生的第三或第四学期开展基础层系统教育,主要是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传授基础知识,培育创业意识。
经过基础层级的学习后,符合审核资格的学生进入创新创业专业融合层级。该层级旨在打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藩篱,将两者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发掘一批具有创业欲望、立志创业实践的学生。一般来说,任何创新创业活动都与一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紧密相关,都依托于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教育有助于学生将专业知识技能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项目选择、市场评估、行业判断和商品生产。目前,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一阶段教育的专门课程、师资力量相对匮乏,不同专业融合的程度差别也较大。温职院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融合式”教育:一是在理论知识传授上选派专业老师和企业专家,向各层级的学生介绍专业知识技术在创业实践中的运用,分析专业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从专业领域去看待创新创业;二是在创业大赛指导上挑选优秀专业教师参与大赛指导,将专业知识融入创业项目,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创业项目的专业竞争力;三是在创业实践参与上邀请拥有专业领域创业项目或创业经验的老师和企业家担任导师,采用师徒制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确定创新创业方向领域。
实践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6]。创新创业实践层的教育主要对应创新创业的成长阶段:成长初期会遭遇因风险预估不足而导致的挫折和失败,这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精神激励、物质支持和技术帮助,以减少成本支出;成长中期的重点是不断完善和升级技术水准,持续开拓市场并制定发展策略等;成长后期主要是告诫创业者理性对待创业成功,全面分析市场空间、潜在风险、政策导向,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创新创业项目进入实施和市场运营之后,对各种资源要素的需求不断变化。这一层级系统教育的关键是最大限度满足各种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服务,加大对创新创业“教”与“学”的扶持,确保校内外不同教育资源之间的联动。温职院实施“新技术应用‘2+1’创业实验班”模式,选拔一批有创业意愿、有创业构想、愿意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在大三阶段进入创业“实验班”开展创业实践。学校聘请企业家、创业导师、专业教师等担任创业实践导师,在理论知识、企业管理和创业实践等方面进行指导,培养一批成功的创业者。
创新创业进入成熟和成功阶段之后,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持续扩大的市场化。这一阶段的创业者需要尽快实现持续稳定性经营,或者尽快终结原有经营活动,转向新的创业实践。否则,大量涌入的同行竞争和不断扩大的新业务冲击,必然导致创新创业效益不断锐减,成本费用不断增加,迫使原有的创新创业走向衰退,直至死亡。因此,这一层级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创业者实现持续运营(由成功创业型转向持续经营型)或退出经营(寻求新一轮再创业,开始新的创业生命周期)。而高职院校能够为具有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的创业者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前两个层级是教育层面的工作,旨在让学生知道“什么创业”以及“为什么要创业”,培育学生的创业企图心;后两个层级是实务层面的工作,旨在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创业”,培育学生的创业执行力。
创新创业系统分层教育,就是遵循创新创业生命周期的规律,面向在校生、学籍保留生和历年毕业生,从创新创业的普及性教育入手,根据创新创业的生命进程,采用相应的考核标准来选拔学生进入相应的系统教育层级,满足创新创业对不同学科知识、不同专业技能、不同创业素养的要求,实现校内外多种供给侧教育资源的协调和共享,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切合实际的精准服务。目前,创新创业系统分层教育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完善。
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唯一投入主体的现象十分普遍,地方政府和企业深度参与不足。这种单一化投入体系使得创新创业大多停留在基础层、专业融合层等较低层级,难以向实践层、成功运营与退出层等较高层级迈进。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大胆创新,结合自身技术研发的优势,建立“学校+政府+企业”的多元投入体系,学校提供创业项目和技术指导、企业负责资金投入和市场推广、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多方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普遍不足,多为行政人员兼课,企业导师占比少,教师本身缺少创业实践经历,甚至有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要,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对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面向校内选拔和培育一支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种子教师队伍,在企(事)业单位选聘一批优秀的兼职创业教师(导师),聘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担任创业实践导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突出的教师给予专项奖励等,以职业化师资队伍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不足,是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大问题。教师对融合教育认识不到位,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系统性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计划,专业教育教学中剥离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也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挫伤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针对这种困境,高职院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要以创业实践为主导,指导学生创立模拟公司,参与创业模拟实践;深化校企合作,重点扶持一批专业新技术应用型创业项目,配备企业导师和校内专业导师,培养一批学生创业达人,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