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士翔,胡静波,庆光蔚,王小燕,王 爽
(南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大数据中心,江苏 南京210019)
据相关资料统计,2009~2018 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然而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量在我国近十年内,整体呈现先降后升趋势。 2015 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量处历史低点,而后再次出现反弹,2018年事故发生数甚至超过十年前的统计水平,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直接财产损失进一步增高[1]。 目前,国内外关于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实车试验和计算机模拟仿真两种方法来进行的。由于实车试验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以及“实车试验-改进结构-再次实车试验”需要较长的周期,因此计算机仿真模拟被广泛地运用于汽车被动安全性领域[2]。
根据GB 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法规要求,本文以某型客车车身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车身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利用RADIOSS 软件对该型客车车身正面碰撞进行仿真计算[3]。 通过分析碰撞过程中的变形、能量、速度以及加速度变化,完成对该型客车车身在正面碰撞过程中的安全性评价[4]。
在HyperMesh 软件中导入PRO-E 建好的几何模型,通过拓扑修复、抽取中面以及简化模型等操作,完成对车身数模的几何清理。 由于客车车身在正面碰撞过程中,变形较小的是中尾部,而变形较大的往往是车头部分,因此采取“后疏前密”的原则划分网格。车尾、车身中部、车头部分的网格单元大小平均分别为20 mm、15 mm、10 mm。客车车身有限元模型如图1 所示,共有426 299 个单元,453 391个节点。
图1 车身有限元模型
碰撞过程中的塑性变形是车身碰撞吸能的主要形式,合理的材料参数设置对碰撞仿真精度有着重要的影响[5]。 在有限元模型中,车身蒙皮的材料是08AL 钢,车身骨架是16Mn 钢。 材料模型选用的是RADIOSS 中各向同性的弹塑性材料PLAS_JOHNS。表1 是车身材料的密度、泊松比、弹性模量以及屈服极限等参数。
表1 材料参数
通常情况下,车身各钣金件的连接方式主要有焊接、螺栓连接以及铆接。 其中车身装配的常用连接方式是点焊。 在碰撞有限元仿真中,模拟焊点模型主要有梁单元、体单元以及弹簧单元几种形式[6]。本文选取弹簧单元焊点模型来装配客车车身各部件,其主要通过弹簧单元连接各部件的壳单元,然后通过定义弹簧单元的材料属性来模拟焊点的应力应变特性。 图2 是车身装配的焊点模型,共包含了6 728 个焊点。
图2 车身焊点模型
在汽车碰撞仿真计算中,常用的接触类型有节点与面的接触、面与面的接触、单面的自接触。此次碰撞仿真分析中,接触类型选用的是RADIOSS 中的/INTER/TYPE7[7],它可以模拟自接触以及主从点面接触,其中静摩擦系数设置为0.25。
按照法规GB 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的要求,在RADIOSS 软件环境下,设置碰撞初始速度为48.3 km/h,仿真时间为130 ms。
图3 是在不同时刻下(0 ms、40 ms、80 ms、120 ms)车身的变形图。从图中可发现,车头前部变形较大,其中引擎盖、前围、保险杠的吸能效果较好。 此外,在40 ms~80 ms 时间段,车身前部变形趋势明显,在之后的时间段,车身结构变形不大。
图4(a)是车门相对变形量曲线,图中最大变形量为4 mm,碰撞结束后车门可以在不借助其他工具的情况下打开。 图4(b)是驾驶室的相对变形量曲线,由图可知最大变形量为46.4 mm,远小于法规规定的127 mm[8],并且该变形量对驾驶室乘员的安全生存空间影响不大。
汽车发生碰撞时,大部分动能都转化为系统内能,另外一部分则转化为沙漏能和接触能,还有极少部分以发光、发热等形式耗散掉。 图5 是能量变化曲线,从图中发现,系统总能量(初始动能)为360 kJ,碰撞结束后,系统内能为340 kJ,占总能量的94.4%。另外沙漏能为11 kJ,占总能量的3%,小于5%的控制目标[9],这也表明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图3 不同时刻变形图
图6是保险杠上点(节点417403)和驾驶室地板上点(节点355864)的速度变化曲线。 从图中发现,保险杠的速度下降很快,在3 ms 时速度就降为0,接着又增大到4.1 m/ms,随后又减小接近为0。 驾驶室地板上的速度则一直在减小,在109 ms 时,速度降为0,之后开始回弹。 通过这里分析得出,车身前部保险杠等部件的变形吸能,使得车头往后部件速度的衰减程度明显小于前面。
图4 变形量曲线
图5 能量变化曲线
图6 速度变化曲线
图7 加速度变化曲线
在评价车身结构安全性时,加速度分析是一项重要指标,过大的加速度峰值会导致乘员受到二次碰撞[10]。 图7 是驾驶室座椅下方地板上某点的加速度曲线,由图可知当车身与刚性墙接触后,加速度曲线发生急剧变化,在70 ms 时,曲线出现最大峰值,最大值为110.6g(g 为重力加速度);80 ms 之后,车身前部结构变形基本结束,加速度变化曲线逐渐趋于平缓。
图8 是该型客车实车碰撞试验图。 从图中发现,引擎盖经过碰撞后向上折叠隆起,塑性变形发生在客车前围部位,挡风玻璃没有破碎,车门没有明显的挤压变形,驾驶室乘员空间完好,假人姿势也保持较好。
图8 实车碰撞试验
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发现,在碰撞仿真过程中,车头结构的变形部件、变形位置、变形趋势与试验结果相吻合,这也较好地验证了车身模型的准确性。 此外,碰撞仿真过程中驾驶室、车门的变形对驾驶员乘员的安全生存空间影响不大,与实车碰撞试验结果相一致,也进一步验证了碰撞仿真结果的可靠性。
本文利用PRO-E、HyperMesh 软件,建立了车身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调用先进的RADIOSS求解器对客车车身进行正面碰撞仿真计算。 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车身前部的引擎盖、前围、保险杠变形量较大,起到了良好的吸能作用;车门与驾驶室变形较小,保障了乘员的安全生存空间。 车身变形仿真结果与碰撞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所建立的车身模型得到了有效验证。
仿真结果与碰撞试验结果对比的一致性可以说明,基于RADIOSS 的计算机仿真方法可以有效地指导客车车身的碰撞试验,同时可以在实车碰撞试验中大量地缩减试验成本,具有较大的工程借鉴意义。 本文的仿真与试验为进一步优化车身结构提供了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