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强
(江西省南昌县中医院 康复科,江西 南昌 330200)
腰肌劳损是因长期反复过度腰部运动、急性腰扭伤后遗症、气候过低、湿度太大等因素引发的慢性疾病,以腰部及骶骨反复发作的胀痛为典型表现。目前治疗本病以口服药物联合物理疗法为主,但起效慢、易复发,治疗效果不理想[1]。近年中医理论的补充与完善,使得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者将中医方法运用于腰肌劳损的治疗中,诸多报道中,以针灸及推拿疗法疗效较好[2]。笔者从此得到思路,考虑针灸与推拿疗法联合运用应当可得到更优治疗效果。为验证此结论,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腰肌劳损患者为例开展实验,现报道如下。
采用分层随机法将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60例腰肌劳损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参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9岁~47岁,平均(33.56±4.91)岁;病程9个月~8 a,平均(39.25±4.77)个月。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1岁~45岁,平均(34.15±4.48)岁;病程6个月~9 a,平均(38.89±4.3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施行针灸治疗,使用30号1.5寸毫针,选肾俞、大肠俞、风市、承山、委中、秩边、环跳、飞扬、昆仑、太冲、阳陵泉、阿是等穴,于上述穴位皮肤消毒后针刺,采用浮针疗法,针尖刺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得气后向痛点推进平刺25 cm~35 cm,握针柄左右摇摆针体,以局部酸胀为宜,3次/周。疼痛穴位外以灸法治疗,点燃艾草套于针尾部,熏灸30 min,以患者感到灼热为限,3次/周,治疗4周。
施行针灸联合推拿疗法治疗。针灸方法同参照组;推拿沿脊柱两侧夹脊穴,重点按揉肾俞、大肠俞、环跳、关元、委中、承山、风市、飞扬、昆仑、阳陵泉等穴,以拳面推法、轮刮法推揉上述经穴,各穴位按压2 min~3 min,间隔10 s~20 s,至局部穴位强烈酸胀停止,对于疼痛点,配合患者呼吸反复揉捏点按,必要可行足部按揉,指导正确坐、卧、行姿势。
统计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①中医症状积分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进行评估,主症含活动情况(4分),腰部压痛(3分),痛有定处(2分);次症含脉象(2分),舌象(2分),总分越高则症状越严重。②VAS评分:画10 cm横线,一端为0,另一端为10,中间为不同程度疼痛,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划线,表示疼痛程度。③记录两组病情恢复情况,指标包括恢复工作时间、疗效稳定时间、复发率。
两组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显效:腰椎压痛消失,活动正常;有效:腰椎压痛减轻,活动略受限;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
3.4.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比较分)
3.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 %,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0.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3 两组病情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恢复工作时间、疗效稳定时间均较参照组更短,且复发率更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情恢复情况比较
腰肌劳损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分属“痹证”“腰腿痛”范畴,病机为肾气亏虚,寒湿入体阻塞经络,故本病治疗原则应以补益肝肾、散寒祛湿、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4]。廖思敏[5]联合应用中医推拿与针灸方法,指出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可达93.18 %,远高于单行推拿治疗的对照组的74.42 %。
本研究实际以我院收治的腰肌劳损患者为例开展实验,结果发现,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较参照组更低,且治疗有效率达到93.33 %比参照组高(P<0.05),与上述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针灸采用针刺与热灸两种方式刺激太阳膀胱经重要腧穴,实现活血通络、补肝益肾、活络止痛之效。推拿则是按压肌肉促进疼痛部位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酸痛,提高患者疼痛阈值,从而减轻症状和疼痛感[6]。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恢复工作时间、疗效稳定时间短于参照组,复发情况更少(P<0.05)。这与推拿、针灸联合发挥的协同效应有关,两种方法均可松解患者腰背部粘连肌肉组织,疏通痉挛闭塞血管,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使腰部供氧与新陈代谢得到恢复,有助于排出代谢废物,减轻炎性刺激[7]。此外,推拿疗法还可帮助患者矫正不良姿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进一步降低疾病复发率[8]。
综上所述,腰肌劳损患者施行针灸联合推拿疗法治疗有助于改善症状,减轻疼痛,缩短恢复工作时间,且复发率更低,具有推广与借鉴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