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以来“1+X”证书制度将产教融合发展出了新局面。当前高职院校正在开展“1+X”证书工作,大部分高校已经完成了一轮的培训和考试。X证书为院校的专业改革指引了方向,本文认为高职会计专业改革应从会计实训课程入手。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应经过信息技术的培训;院校应形成教学团队对X证书内容进行提炼形成教材,教案等教学资料。“1+X”证书制度依托企业的深度参与为会计实训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保障。
关键词:1+X”证书;会计实训;课程改革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指出:1+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1代表学历证书,X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我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发展的阶段,高等级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增加,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方案》提出要构建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并试点“1+X”证书制度,这也是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应用。
一、“1+X”证书内涵
在此之前,会计专业学生主要考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证书。该证书属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组织考试及发证。2019年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证通过率在20%左右,考试科目为初级会计实务和初级经济法,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考试题型为客观题,不设置实践操作题型。截止2020年1月22日国家已公布三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些X证书与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证有着本质区别。此X证书的标准制定、考试出题、考试组织均主要由企业负责。X证书将企业引入,成为最重要的参与者。这也保障了X证书与行业的“零距离”。X证书的培训与考试过程70%是技术技能的实操题型。培养的是能够适应最新行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资格证书重在评价“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即便取得证书,应对实际工作仍有欠缺。学校存在人才培养周期长,人才结构和规格滞后于社会需求的问题。而X证书正是对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补充。学生可以在多个X证书中进行选择,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所以X证书的内涵是产教融合模式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二、课程改革内容
1. X证书课程为会计实训课程改革提供方向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分为理论课、实训课和实践课。其中理论课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的主要是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奠定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是学习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前置课程和主干课程。选修的理论课是在学习完本专业基础理论课之后可以选择的进阶课程。选修课拓宽学生的就业面,面向行业对财务不同方面的需要。实训课主要是对理论的应用。主要手段是通过模拟真实会计工作,使学生能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保证学生熟悉岗位工作流程,具备岗位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X证书课程往往以实训为主,理论部分其内容与院校课程重复较多。X证书中还存在一些信息技术类内容,这部分内容,除了会计信息系统专业之外,大部分院校其他会计专业是不开设的。会计行业当前面临转型危机,高标准化的会计工作非常容易被机器替代。信息技术会计是会计专业转型方向。这也说明X证书课程为会计实训课程改革提供方向。
2. 高校会计实训课应为学生选择X证书提供决策信息
会计专业的X证书有7个之多,如表1所示。不同X证书培训的是什么样的技能,学生应该获得足够充分的信息以便做出报名决策。会计实训课程应该为学生决策提供足够的相关信息。应对其内容做详细的介绍,并对每种证书的就业岗位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选择哪些X证书。这样的实训课的培训对象也可以面向全社会。X证书本身是面向社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
3. “1”与“X”课证融通
X证书课程往往以实训为主,理论部分其內容与院校课程重复较多。所以“1”与“X”的课证融通还要从会计实训课入手。课证融通不应该是简单替换,也不是增加一门会计实训课。X证书培训不能代替实训课,比如会计手工账实训,这是X证书培训所没有的内容。X证书的优势是“新”,它代表行业亟需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企业对行业发展的敏感性高于院校。院校也有自身的优势,院校有一批具有专业教学能力的教师团队。教师应该将X证书培训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提炼,形成教学材料,如教材,教案等。将工作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的成因,解决方法进行分类,梳理,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
课证融通是会计实训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X证书的实训平台,资料,是会计实训改革的珍贵资源。依托X证书平台,会计实训课程可以增加原本欠缺的新技术新技能,弥补其滞后性,同时保留原来的优势。借助X证书深入企业的优势,一些原本难以解决的难题也可以解决了。原本难以实现的部分,比如院校开发平台难,开发平台学校缺乏技术、人才和资金;由于利益关系,院校难以深入企业获得真实案例资源。由于X证书是由企业深入参与的。这些改革难题有了突破性进展。
三、课程改革措施
1. 师资队伍建设
会计专业教师往往缺乏实践经验,思想观念和眼界都落后于行业发展。由于缺乏配套的激励机制,教师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量高无精力推进改革,形成恶性循环。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需求不匹配,这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行业的转型发展。院校应出台激励机制,从多方面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2. 融入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并不是会计的必修课,除非是会计专业群中的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当前会计行业正面临转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做出应对。X证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其中中级和高级涉及更多的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主要是RPA机器人应用。当前会计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比较基础,另开设有数据库课程,这个课程与就业相关性较弱可以取消。当前计算机相关课程无法满足行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因为学习是面向会计从业者的,这门课不能由纯粹的计算机教师讲授,应由既懂得会计又懂得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教师来讲授。由会计教师应经过系统的师资培训之后承担该课程比较合适。这也为师资建设提出要求。
3. 对X证书进行提炼
X证书的设立主要体现在“新”和“缺”。即行业已经变革而高校和社会都缺乏相应的培训供应。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必然有一定比例的实训课程,包括会计实训、财务软件实训、税务实训、管理会计实训、经营决策实训、综合实训等。学生报名X证书考试之后将接受X证书培训。其内容与学校课程有重复部分,尤其是基础理论部分。我认为课证融通理论课并不需要做太大的变化,而会计实训课就需要做较大的变化。具体的改革措施就是进行提炼。
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来说,相关的X证书较多,院校应对多种证书的内容进行梳理,这其中不乏共性。不同X证书的平台虽不同,但设计的逻辑是共通的。学校要做的是进行总结提炼,解释好“为什么”,即为什么要如此设计,遵循的是什么会计原理和计算机逻辑。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就不是轻易被机器人可以替代的人才。知其所以然是创造的能力前提。当遇到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进行独立判断,进行个性化设计创作,从而拥有处理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学了一个X证书,只会这个X证书。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有了高质量的人才,才能促进行业高质发展。也就不必担心“淘汰危机”,而是“大有可为”。
四、结语
依托“1+X”证书制度,深化校企合作,会计实训课程改革迎来契机。X证书平台和真账资源为会计实训课程改革提供了条件。院校在改革中应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思维,设置配套激励机制。在课证融通上,应建设教学团队,将X证书资源进行提炼,形成教材教案,实现完整的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娥.“1+X”证书制度体系构建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成人教育,2020,40(04):42-49.
[2]赵倩,谢红.“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要义与形成途径[J].成人教育,2020,40(12):68-73.
作者简介:
何文萱(1990.9),江苏财会职业学院会计系专任教师,助讲,新疆财经大学会计硕士,研究方向:公司治理与审计,会计教学。
课题项目: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校级课题:“1+X”证书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项目編号:2020XJ03) 。
308150190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