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怡 左华江 唐婷范
摘 要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开展的地方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既连接科研需求、教育需求和产业需求,也连接了教师和学生,体现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是大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地方本科院校对一流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应当体现地域性特色,更应当把握国家战略机遇,科教协同育人,进而服务社会。
关键词 双一流;地方院校;應用化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4-0089-03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Che-mistry in Local Colleges based on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TANG Chunyi, ZUO Huajiang, TANG Tingfa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form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chemistr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form not only connects the nee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and in-dustry, but also connec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s the focu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The training of first class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only reflec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grasp the national strategy and opportunity, so as to serve the society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Key words double first clas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ed chemistry; innovation ability
0 引言
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建设任务。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指出“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文件还提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强化科教协同育人,深化国际合作育人,深化协同育人重点领域改革”策略[1]。地方本科院校虽然从整体上不能与国内重点高校高精尖的学科专业相媲美,但是如果跟随国家“双一流”战略的精神指引,总结自身优势,做好长远规划和建设,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仍然能发挥地方性特色,并在“双一流”建设中突破创新[2-3]。
广西科技大学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州市属于工业城市,其地方经济正蓬勃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递增。因此,学校的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院校的建设要求,又要契合地方的发展现状,从而实现地院融合办学。
1 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现状
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于2013年开设的应用化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学生不仅要修学科基础课程,还要学习功能材料、工业分析相关的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并完成课程实验和实习。该专业立足于化学化工的应用,采取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模式,以材料化学、工业分析课程为重点方向,以理为主、理工结合,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应用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技术、管理等工作。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教学也面临诸多挑战,亟待完善。
1)教师对学校倡导的导师制的理解不全面,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本专业在学生入学时仅配备一位年级导师,给予学生学业和课程选择指导,但是一位导师势单力薄,容易造成所有学生对课程认知和就业能力培养规划的茫然。学校鼓励学生主动与专业教师建立导师指导关系,但是学生直到临近大四才意识到联系导师的紧迫感和感受到参与科研实践的益处。
2)除了学科基础课程,该专业课程包括仪器分析、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材料制备与技术、工业分析、现代分离分析方法等,这些课程理论颇具抽象性,但其实践又是具体的。虽然课程教学不断改善,大力推行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是学生由于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不足,容易产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畏惧心理。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此项创新容易受到自身科研方向的限制,导致可拓展讨论的问题有限。
3)课程教学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课程的评价,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程只关注考核的结果,缺乏对学生学术探究热情的激发和科学创新思维的训练,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探究兴趣并不高,知识面狭窄,应用性综合素质和适应性不强。
4)学生对于国家和省市级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虽有一定的参与意向,但是鉴于学校设备和平台的有限性,参与的学生数量不多。
2 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结合国家新时期、新政策和广西地方性高校特点,广西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将围绕科教融合理念、培养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开展。
以学生为主体,深化导师制度 广西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大部分专职教师都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涉及材料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各具特色。科学素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4-5],教师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基本的科研素养在平日与学生的科研交流中可以对学生产生影响。在现行科研导师制的基础上,教师应首先明确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制度设置和实现科教协同育人的意义,对大一到大四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分析后实施。
大一新生对课程知识和教师风采都不甚了解,如果只是教师单纯介绍课题方向,学生未必能真正选择到在四年中都感兴趣的课题和心仪的导师。为此,将在大一开设的专业介绍讲座与大三才开设的专业概论合并,目的是将专业发展、就业状况和教师的课题研究等进行充分的总结、汇报、介绍,避免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认知在大一时处于模糊理解的状态。同时,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向新生做科研实践活动的相关交流,带领新生到课题组介绍他们的科研内容,学生之间的感同身受更容易激发新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再通过导师在大一阶段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基础课程与未来学习和专业发展的相关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到大二,在导师的指导和高年级学生整个科研团队的影响下,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对仪器设备进行操作后,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科研思维,创新探索的兴趣逐渐浓厚。
最后在大三和大四,学生的科研创新实践积极性达到最活跃的状态,能够在导师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开展设计性创新项目,参与学科科研竞赛,以及进入毕业论文环节等。
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四年间得以充分培养,创新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同时有利于促进教师学术能力的提升。
整合师资,促进课程教学 一方面,本专业教师都有其擅长的科研方向。基于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将每位教师适合于本科生的课题分成各种单元模块,单元模块再转变成讨论题,然后将讨论题通过移动互联网线上教学平台(如雨课堂)发布到相应的课程互动讨论当中[6]。学生结束课堂学习后,不再受限于该课主讲教师单方面的知识引领,而是可以更广泛地选择来自各个与本课程学术相关的教师设立的讨论题,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和讨论区与相关科研课题的教师在线互动[7]。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这些科研实际相关的讨论题相结合,可以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增强开放思维的訓练,同时加深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在科研导师制度下,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若有不理解之处,除了任课教师,还可以与导师交流,通过实验室课题与导师进行实际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性理解。
完善考核评价 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学生成绩的评价不再只注重期末考试。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要在知识点的应用和创造性思维训练上分配成绩比例。例如:减少考试成绩比例,增大平时成绩比例,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专业课程的相关讨论题中。另外,借助科研课题开展对应课程的认知训练,并从中引导学生从课程理论知识到实际课题原理再到实际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思路,分配考核评价标准,确定评价量规。
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与理论课相比,大部分学生对实验和实践课程都有较高的积极性。因此,实践教学过程中更应重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训练。如在专业实验课程中,可以教师科研课题为基础设计课程实验项目,所设项目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新颖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 当学生学完专业课程后,开展本专业的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将反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科研成果设计为适合本科生实验教学需要的基础实验或者综合实验。通过竞赛的评价要求,真正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点融入实际的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在创新研究过程中快速地提升专业知识能力。
建设实践平台 除了专业教师可提供的有限的实验场地外,还可以本学院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为基础改建场地,建设开放性的学生创新研究实践平台,学生能自行规范使用常规仪器设备,并在教师指导下对课程中所学知识开展实验探究。
3 结语
本科教育以“立德树人、创新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为长远目标,而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培养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为长远目标的。本文旨在通过科教融合的理念研究广西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一流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A/OL].(2018-10-08)[2020-09-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蔡文伯,杨丽雪.“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1):56-62,84.
[3]赵汝海,朱广,汪方斌.新工科背景下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4):70-71,75.
[4]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A/OL].(2018-10-08)[2020-09-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5.html.
[5]秦粉菊,刘恒蔚,袁红霞.科研导师制:生物技术专业科教协同育人探索[J].高教学刊,2019(4):15-16.
[6]张亚男.浅谈雨课堂在杂化轨道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74):203-204.
[7]纪永升,吕瑞红,胡春月,等.基于微视频和互联网的翻转课堂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4):115-117.
35685019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