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硕 毛伟伟
摘 要: 街舞在时代浪潮推动之下,以其自由的表达迅速蔓延,成为前沿流行舞蹈艺术,并在中国生根发芽。街舞本质为舶来文化,在不断的中国本土化进程中,关于中西方文化耦合性的研究亟待讨论。舞蹈作品是街舞文化最直接的表达手段,创编具有中国文化属性的、内容健康向上的、人民喜爱的舞蹈作品成为聚焦热点。回归舞蹈审美属性,街舞作品的编创需坚定中国街舞艺术道路,积极借力文化桥梁,寻求艺术发力点,探索更多可能性,打造精品力作,用世界舞蹈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街舞;文化桥梁;作品编创;中国街舞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街舞,伴随20世纪80年代的一部电影作品 《霹雳舞》走入中国舞者视野,逐渐在广袤的中华艺术沃土扎根、成长、发展,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国街舞探索者。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文艺对世界文艺的学习借鉴就更广泛了。现在,情况也一样,很多艺术形式是国外兴起的,如说唱表演、街舞等,但只要人民群众喜欢,我们就要用,并赋予其健康向上的内容。”[1]街舞,这一受到人民喜爱的外来流行舞蹈形式获得肯定,洋为中用,融会贯通,中国文艺和世界文艺的交流互鉴带来了文艺繁荣。2013年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成立,街舞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协会组织,力量更为团结凝聚,行业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清晰。2018年中国街舞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街舞文化进入舞蹈艺术院校研究视野。2021年街舞(breaking)正式成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比赛项目,为街舞更广范围的普及注入了一剂强有力的助推剂。无论从产业业态角度、体育竞技视野还是艺术领域,街舞在中国正以高速昂扬的态势阔步前进。
随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人民对于文化产品的品质要求也更高了。这就需要文艺作品的创作不仅要具备生活的底蕴,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文化是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街舞本质为舶来文化,但其作为舞蹈艺术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还应以优秀文化为立足点与生发点,努力达成从风物到人物再到精神文化内核的同构或嵌套,并进行现当代探索和建设。在中国街舞概念范畴,好的街舞作品应当是具备根源文化属性的、内容健康向上的、满足时代需求的、人民喜爱的。特别是中国街舞尤着眼于抒发青年人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表达新的社会阶层舞者代代心向党的情感。中国街舞青年正能量生态圈层初具雏形。[2]56-58再进一步说,街舞作品创排可尝试以文化为媒,积极寻求艺术发力点,探索更多可能性,并始终坚定中国街舞艺术道路,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以创新之力助推街舞作品走向“舞台中央”。
一、文化理解:破题立意之根基
创排一部作品是很辛苦的,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但有时候作品形成了,却没有产生预期的反响,问题或许就出在破题立意上。也就是编导没有把想法、立意剖析清楚,没有根基的作品观众很难看明白,更谈不上获奖或被认可了。其实在一部6分钟左右的舞蹈作品中,其核心立意不应追求繁冗复杂,创排的想法需要高度坚定、凝练、简明,切忌避重就轻,纠结于旁枝末节。对于街舞作品,其本身有着相对强烈的文化烙印,因此尤不可忽视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理解是基本,也是根基源泉。这里讲的文化理解不仅是西方文化输出的街舞,更是基于中国文化的街舞,甚至是二者重合交叉的。
从街舞自身主体性语汇出发,街舞编导首先要对街舞文化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但值得反思的是,有些编导对于街舞的历史内涵、文化背景、形成发展的关注程度不够,甚至对自己所擅长的街舞舞种概念、历史由来、强文化特性等也是一知半解,讲不清楚,又何谈编创。虽然说不一定要求编导对街舞进行史料性考究,但对其基本的舞蹈肢体与文化内涵是一定要熟知的,万不可做模棱两可、随手拿来的编创。举例来说,锁舞(Locking)舞蹈语汇中以头、肩、臂、臀、肘关节的突出和锁定动作为输出表达,编导需要在不同音乐快慢节拍变化中给予每一次锁定动作以意义,形成风格,进而组构和连接不同组别的舞蹈动作,为内容表达提供舞动气口。再者,街舞作品中时常选用或整编融合多首曲子,有些曲风还不同,音乐段落间有明显的风格差异,有可能从民族乐器直接转到电子音乐,若编导没有音乐文化感知理解力和掌控力,是很容易丧失编排的主动权和话语表达权的,也很难形成优秀的作品。缺少文化理解的创排很可能庸庸碌碌,或干脆就变成了Freestyle,作品很容易丧失应有的舞蹈性和风格。换言之,街舞编导首先要做一名所擅长的街舞门类的行家里手。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极强的。街舞在中国的发展绕不开中国文化的影响,这就必然涉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艺术的契合。以“街舞”“中国文化”为核心词汇在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可以发现以中国元素创排的街舞舞蹈作品并不少,大致涵盖武术功夫、诗歌文篇、山水建筑、历史传说、思想文化等。粗略统观检索到的舞蹈作品,让人欣喜的是街舞编导已经尝试在街舞编创中进行文化拼贴和嫁接实践了;较为遗憾的是相对趋同地存在一类编创瑕疵,即缺乏文化内部契合。具体来说,街舞作品拼贴融入中国元素并不是说简单地在原有街舞结构中加入一段古典舞、民族舞或武术,不是在音乐中加入鑼鼓点重音节拍,更不是让演员手中执剑就代表侠客,简易粗暴、胡乱嫁接的编排其实就是缺乏文化理解的表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理解,是艺术与直觉的知识统一,不局限于了解,而是要能从文化中寻找和挖掘,理出逻辑条理,实现文化的解码和组码,打通壁垒,在作品中完成文化理念空间的互通互融。[3]16-19例如以肌肉发力为方向,在街舞的震颤与民族舞的呼吸动律中尝试类比,抛弃工具论思维,切实谋求交汇点,从舞蹈语码、身体动律层面创新表达,挥洒淋漓尽致的个性情感。对于街舞作品,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不是单纯的调味剂,不是简单加入就可以,而应当脚踏实地地学习、思考,将文化咀嚼透彻,真正理解中西文化内涵,寻求艺术契合。
文化理解对于构筑作品而言,如同高楼大厦平地起全靠地基坚固不催。无论是对街舞文化的认知,还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都从编导萌生构思、选题立意之初就发挥着根本性作用,甚至左右着作品的成功与否。只有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理解,编导面对文化类选题才具有信心,善于破题而不再闪躲,进而充分理解节目立意,打开编创视野,创作出根基扎实、具有表达性的作品。
二、文化碰撞:思维与身体的思考
节目具备了扎实的选题立意根基,接下来编导要做的就是围绕节目核心主旨进行素材的搜集、整理、构思。街舞的价值观与肢体表达上存在西方文化烙印,而中国街舞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具有本土艺术属性。在中国街舞作品编排过程中如何结构与解构街舞语汇,亦或如何在同一身体上阐释多个维度,文化碰撞是必然的,这种必然造就了更高的艺术的突破。这种碰撞既是思维上的,也是身体上的。
这里讲的思维上的文化碰撞,并不是刻意拽文弄词,而讲的是怎么围绕节目主题进行文化素材的甄选、类比和思考,并使之转化成有效的街舞律动,形成节目。举例来说,编导拟确定创排一个讲述诗人李白的节目,那么如何通过文化碰撞收集灵感,组建内容?首先可大致确立几个标签:文人雅士、古诗词、城市文化、生平故事,这可以称为一级文化标签纲目。然后大胆进行头脑风暴:李白的人物性格是什么?与李白相关联的城市有哪些,是否有故事挖掘点?李白与杜甫是好友,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关于诗句,有哪些具备象性条件或具有舞台塑造可能性?等等。回答这些预设会出现一堆答案或线索,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归类,找到可以提炼肢体表达的关键词或关键点,如诗文中有具体象形的词句、读书吟诗行为、师生学堂氛围、举杯共饮场面等,并继续顺藤摸瓜进行再丰富。如此,二级文化线索纲目逐渐清晰。第三层级的纲目要完成文化条目与街舞动作的匹配与整编工作,将抽象的概念、名词转化为具备可舞性的肢体表达,这也是编导尤为容易发生编创混淆的一环。最常见的困境是选用错误的街舞语汇讲故事或诉情感,如“文人书生”这一主题,那么可以有读书、吟诵、双人对诗的延伸,此时若选用动作特点是送胯、扭腰、身体呈波浪型扭动的爵士舞(Jazz)元素进行内部碰撞显然是不合适的。那么读书的形态可以选用机械舞(Popping)收缩与放松的技巧,通过不同演员不同方位的身体震颤表现互相交流的画面,再有可以加入街舞独有的斗舞(Battle)设计,表现两位文人争相比试才华、吟诗对垒的激烈。当然,若编导还有能力在队形变化或动作中融入中国舞中“士风”的元素,那更是锦上添花了。至此,思维碰撞的三级大纲基本明晰,编导要做好案头工作,对行不通的路径尤其要标注清楚,不单是为了避免弯路,日后也可作为参考资料,万不可随手拿几组动作配音乐,不问原委、不问出处地盲排。
进而,身体上的文化碰撞大体可表现在肢体表达、技法技巧、身体开发方面。有了编创思维三级大纲的基础,编导步入编创实操,也就是要根据节目主题建构段落、设计队形、填充动作,完成草创。对于专业街舞舞者而言,身体开发工作的难度不大,可以略过,若作品演员中还有其他舞种舞者及非专业舞者,那么编导首先要带领全体作品演员进行符合节目表达的相应的身体开发,如节奏的适应、身体动律、基本步伐等,促进达成节目整体相对的肢体协调,便于后续。说到技法技巧碰撞,可包含两个部分:其一,演员的技术动作是否能多元组编;其二,编创技法是否能相得益彰。继续以“文人书生”为例,编导大概率会尝试在男子齐舞中加入中国舞编舞技法,那么要先进行语汇解码,如古典舞身法中的剑指、托掌、山膀、弓箭步拧身等步位与手位手形,再如街舞动作中自由走步、动感震颤、机械定点等男子动作要点,使它们碰撞、交汇,让两种文化在身体上双向迸发。当身着古装的男子们手执书卷,在明快节奏中用街舞动作诠释勤于读书的画卷浮现时,文化碰撞悄然发生而无丝毫突兀。值得注意的是,当街舞编舞中增加他类舞种动作元素时,编导在收集资料、解构元素、结构组合时要把握住街舞视角,不排斥拼接嵌套,但身体语汇一定要是街舞的,演员的肢体是活跃的、动态的、力的、美的。[4]6-9最后,街舞编导一定要在个人能力范围内编创作品,要重视采风工作,这是在很多时候所欠缺的,碰撞过程中的任何素材内容材料应是原汁原味的,通过有计划地回看和思考,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整或修整,确保文化碰撞的有效性。
三、文化互鉴:增色作品的内容与结构
舞蹈类的综艺节目近年火熱,不乏优秀的街舞节目展露风采,广获认可。但也有不少作品在初选时就失利,成绩不理想。这两类现象可谓天差地别,编导时常困惑是否是因为动作技巧难度不够,实则是节目欠缺优质的内容及合理的框架。舞蹈作品是有结构的,有了起承转合,情绪才能流动于作品之中,如同呼吸一般,充满美的动律和生命的气息。街舞作品以舞蹈属性立足,如何凸显街舞特色、具备逻辑架构?如何在原有的动作上进行创新优化?文化互鉴谓之可行路径。尤其对热衷于跨界文化、元素混搭的街舞编导来说,充分有效的借鉴常见且好用。
文化互鉴,重点在于“互鉴”,讲的是中西方文化精粹的互相感知、不同舞蹈间的动作元素合理变形、同一节目中不同层次间的呼应联系、同一舞蹈概念下不同舞蹈技术技巧的拆合汇编、跨文化主题的思维创新等。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互鉴之力涉及颇广,作为街舞编导编创而言,在万千法则中必须掌握一条宗旨性,即坚守街舞舞蹈属性,只有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互鉴,才能增色作品的内容与结构。
首先,互鉴不是互相抄袭,而是编导在自身编创之上选择更好、更充分的素材,拓宽思维以充实作品。最基本的,编导要能够选择驾驭所擅长的舞种,能够区分和把控不同街舞的风格、技巧。统观目前较为流行的街舞类综艺中涌现出的出彩作品,可以看出好的编排是不拘泥于单一舞蹈炫技的,在启承变化间能够综合多门类街舞舞种的动作特质,如锁舞(Locking)快速、明显的手臂及手部运动,极具戏剧色彩的高举双手击掌(Giving a high five);霹雳舞(Breaking)招牌地板风车、头转、单手撑等节奏强烈,风靡青少年的技巧;嘻哈舞(Hip-Hop)中最具代表性的UP Down、C-walk、Shake组合动作,充满协调性与柔韧性。[5]这些审美多元的节目编排满足了观众感官与内心的双需求,也传达出一种趋势,那就是编导在街舞编创方面,应该是一专多能的。怎样才能达到一专多能呢?通过互鉴。编导平日要下功夫,通过学习,大致提炼出不同舞种的动作特点、技术特性、情感属性,融会贯通,为作品增色。
其次,互鉴不是生搬硬套,是在保证舞蹈性的基础上,拓展思维,汲取养分,将精粹充分吸收转化,构筑更丰满的结构。这就不免要谈到一些街舞作品中的硬伤陈窠了,一部作品由两分钟技巧动作、两分钟中国元素串联、一分钟主跳表演、两分钟炸裂的队形变化或齐舞组成,看似丰富,但却结构松散、东拉西扯、舞不达意。这是因为编导曲解了互鉴,走向了拿来主义和拼凑主义的编创。保证节目自身的完整性和可舞性是宗旨,任何元素都要服务于它,不能说排一个中国风街舞,就真的要让演员抱着琵琶、古筝弹奏穿插其中,或者让B-boy穿着长袍长褂完成地板技巧。更不是说要像完成规定动作似的,好好的一段完整街舞生要从中间切开,塞进去一段民族舞,音乐上也不顾串联,机械地中止而又莫名地继续,这样做是乱涂脂粉,根本不是文化互鉴。但这样的错误做法并不少见,编导一定要格外注意。文化互鉴中舞蹈表达边界是非常重要的,好的作品可以融合边界甚至模糊边界,但一定不可随意逾越边界。以功夫主题为例,并不是一定要打拳,而是要内化精神,中国功夫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讲的就是胸怀大志、勤学苦练的精气神。这是否能在机械舞的肌肉震颤动律中找到身体表达的共通性,或者中国功夫中相互切磋的感觉是不是可以和街舞中的斗舞进行连接。再比如,中国功夫中甩动、翻转动作是否可以结合嘻哈舞的转动、环绕、波浪形扭动韵律。总之,街舞作品需要矢志不渝地坚守街舞表达,用街舞的结构讲故事,这才称得上“街舞作品”四个字。
最后,文化互鉴并不是一条路走到黑的,当编导在文化碰撞的基础上,去进行互鉴的时候,发现效果不好,那么一定要及时停下,勇于放弃。这并不是说不能挑战自己,编导需要日积月累地积淀,不断学习,不停尝试,所以要从小的节目开始,要从简单的题目积累,例如总结街舞不同舞种的不同动律、技巧,类比街舞与民族舞种中的哪类相似性组合,不限于甩手动作、踏步动作、转腾动作,是否可以统一身体语言。再或者街舞音乐强重音、金属感的节奏旋律中是否能选取中国乐器或民族乐器中与之契合的音乐元素,例如竹竿舞节拍、烟盒舞节拍、拍手舞节拍等。文化互鉴讲求的是注重舞蹈的动作节奏的特质、水到渠成的增色、带给观众舞蹈独有的快感和快乐,切不可鱼目混杂地杂糅。[6]163-168
四、文化融合:作品呈现的美好愿景
其实一个好的舞蹈节目,就是要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亦或表达一种情感,再或记录一类生态,任何作品都不是空泛泛的,即便竞技性舞蹈亦是如此。经历了破题、思考、建构、增色,作品已初见雏形且日渐丰满,只待绽放舞台。作品所传递的诉说感是基于文化互通、文化融合的,能打动观众,实现共情的。对于编导,以文化为媒,在文化理解之上,完成文化碰撞,并努力文化互鉴,最终,文化融合可以说就是舞台呈现的美好愿景了。这里的文化融合是一种相得益彰的舒适状态,在恰到好处中彰显着艺术自觉与文化自信。
毋庸置疑,文化融合的作品一定是主题鲜明的。不论作品的时长多少,不论作品的结构繁杂几何,不论作品的动作连贯多紧密,所要陈述的主题一定是简明扼要的,是几个词亦或一句话可表达的,且具有标识性。比如编导要讲述自己的故乡,不能说随便给个诸如“美丽的故乡我的家”“家乡美”“我的家乡是文化之城”这类漫无目的的标签,要精准、清晰,如“辣是家乡的味道”“我的家在黄土高坡”“屯子里的事儿”,这样的标签就鲜明,有很多可挖掘、可组构的内容。嘴巴里的味道、身体上的随同、思绪上的共感,悄然间融合凝缩在舞台上的6分钟之内,观众欣赏过程中也能一一明了,自然掌声不断。上述这些都是较为具象的题目,编导也可以选择相对概念化的方向,但道理是基本相通的。再比如主题确定为“自由”,那么什么代表自由,可以是鸟在天空飞翔、风呼啸吹过、挣脱束缚的畅快,即便空泛也还是要切合到鲜明、清楚的动作上。文化融合也可表现为作品音乐、服装与形体上的,动作是要符合音乐的,服装要符合节目的氛围,是辅助于舞蹈的,不可胡乱混搭,穿着皮裤打醉拳,舞蹈把所有这些背后的元素呈现在舞台,需要的是合宜、合理、达意。文化融合再有就是“观”与“演”的融合,这点也很重要,不能说演员在舞台上面跳的火热开心,然后台下观众却无动于衷或连连瞌睡,再或者演员演的很累,观众看的也很累,这都是尬跳的作品。好的作品应该是演员演得尽兴,观众看着过瘾,这才说明囊括在舞蹈中的各类内容是适配的,这个节目才有更好的打磨空间。此外,立足于文化信息飞速传播的数字时代,街舞作品的文化融合还要关注推广普适性。一部好的作品编创了,不能单单只停留在舞台上,尤其是街舞,表演场地更为自由、即兴表演性强,那就要让喜爱街舞的人群都去学、去跳,舞出中国街舞人的风采。
那么,何为街舞精品?如获得舞蹈行业最高奖项“荷花奖”的街舞作品《黄河》堪为经典。《黄河》作品中综合了街舞概念范畴内的不同街舞语汇,紧紧围绕黄河顽强不屈的精神与铁骨铮铮的气势展开。编导并没有在区分男女舞者造型设计、道具布景设计、繁杂队形设计上浪费过多精力,而是将街舞的身体表达发挥到极致,舞台上的中国红都演绎着街舞態度,如行云流淌于作品中。每位舞者的肢体诠释为黄河奔流的浪潮、自强奋斗的祖国儿女、传承不息的中华血脉、昂扬奔腾的时代力量,汇聚即形成洪荒之力,分散亦有钢筋铁骨。整部作品以独到坚定的街舞语言,将交响曲、街舞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完美糅合,观众直观清晰地感受到黄河带给他们的精神震撼,感受到文艺的传承、交织与创新。这样的作品传承和弘扬了中华美学精神,创造了艺术典型,让街舞作为载体实现了跨文化传播,完美诠释了文化融合。
五、结语
街舞搭载数字信息高速发展列车,不断创新于网络、电视、视频媒介,以综艺节目、赛事活动、晚会节目等不同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国街舞人展露着积极向上的青春风采,大放光芒。在这样包容、自信、自觉的美好艺术时代,舞蹈作品绽放着街舞的独特魅力,街舞审美趋向多元,单一的炸裂式街舞表达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对优秀街舞作品的期待,具有中国街舞自己态度的作品亟待喷涌。
对于街舞作品的创排而言,以文化为媒,仅仅是推开了一扇窗,更广阔美好的艺术天地在手中。中国街舞作品需要矢志不渝地坚守街舞表达,用街舞语汇讲时代故事。诚然,街舞在中国的前行之路尚待探讨与实践。特别是在舞蹈语境中,当街舞与他类舞种同台竞技时如何保持自己的风格和语言?在街舞作品编创过程当中,编导应该如何把握和运用多元技术?除去培训教育方法之外,中国街舞如何以作品扎根人民沃土?街舞在面对表演场域转换,尤其是剧场场域表达时如何适从?等等,这都需要新时代街舞人进行不断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可以坚信的是:中国街舞,不忘初心,创造无限,前路璀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4).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2]邓佑玲,于港.街舞理论在中国[J].中国文艺评论,2020(09).
[3][意]克罗齐.美学原理[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腾守尧,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5]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网页[EB/OL].(2014-01-12).https:// www.chhuc.org/68.html.
[6][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责任编辑:万书荣)
305250190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