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近年来,我国各大博物馆不断推动数字化进程,利用多种数字化手段激活馆藏资源,为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在梳理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就新形势下的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对国内数字化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科技、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带来了巨大影响。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普及与观众行为方式的变化,博物馆对于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探索成了新形势下博物馆发展的关键。
1.中国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历程
数字化博物馆的理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博物馆的功能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古物及艺术品的陈列、收藏和研究转变为集教育、休闲、娱乐、传播等的多重交互体验。我国文博行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77年,发展至今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计算机技术应用下的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80年代中期,上海博物馆率先开展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和储存功能,通过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来实现对于文物信息的快速检索、统计等资源数字化,开始了文物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初有成效后,国家文物局在此基础上召開了计算机技术应用研讨会议,开始了以藏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为核心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到90年代初期,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文博单位先后组织开发了文物藏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为数字化服务提供更多可能性。
这一阶段的举措给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带来重大的探索意义,但受制于计算机技术发展不足等多方条件,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没能广泛开展。
1.2多重数字技术集成的智能化馆陈创新建设
90年代中期,我国博物馆进入了以场所建设、陈列形式创新为核心的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全面实现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将场馆中的文物资源信息整合,通过触摸屏、全息投影、声光电的控制、沉浸式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和观众的高效互动,在趣味中传播知识,一定程度上达到让文物“活”起来的目的。
1.3“互联网+”趋势下博物馆数字化的推进
90年代后期及21世纪后,中国的博物馆在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上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自1998年8月河南博物院成立自己的互联网网站开始,以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为代表的多家博物馆都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从网站建设、多媒体应用等入手,跨越博物馆实体的围墙,建立起数字虚拟展馆和以三维数字建模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文物资源库。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静态的文物用声画结合,交强互动,VR/AR技术等动态形式多元化呈现,拓展了博物馆展示和传播信息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增强了用户的观展体验。
在此阶段,数字技术的应用把博物馆的功能和对社会作用的发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也让人更加意识到,面对更广泛的受众和更多元的时代,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成了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更多数字技术所辅助的展览和应用模式的探索势在必行。
1.4移动互联时代下的博物馆数字“三化”建设
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博物馆更加集中于全面化、精细化和智慧化的数字化建设。一是将多种数字技术全面应用到博物馆各类业务之中,如藏品管理、馆陈建设和智慧导览、人工智能等,二是更加着眼于观众的体验和接受程度,通过VR/AR技术、二维码扫描技术及微博、微信新媒体矩阵及独立APP等基于移动互联终端发展的数字应用,从趣味性、知识性、广阔普及性等角度满足观众多元的个性化需求。三是通过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整合博物馆运营相关的资源信息,以完成博物馆文物征集、保护、传播、研究和管理活动的智能化,推动建设数字博物馆和智慧博物馆,以更多的交互式功能去实现物与人的交流,挖掘博物馆的更深价值。
2.中国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现状
我国博物馆的建设在不断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利用更多元的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来逐步推进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成长阶段,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使珍贵的文物资源得到整合和保护,在做到寓教于乐的同时,还利用文创盘活文博产业,逐渐完成了博物馆建设核心从“物”聚焦到“人”的转变。
近年来,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成了博物馆发展建设的一大重心。中国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就一直致力于推动“数字敦煌壁画项目”的发展。她认为人的呼吸对于壁画有所损害,所以十分重视敦煌数字化的建设。敦煌石窟壁画数字化,不仅能抢救敦煌石窟珍贵的文物信息,使之得以永久真实地保存,也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准确详细的信息资料,还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制作虚拟洞窟供游客参观学习,缓解石窟开发的压力。
与此同时,我国博物馆也看到了新兴传播媒体的巨大潜力,不遗余力的在微信、微博双“微”系统及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着力宣传,利用载体的多样化和内容的年轻化营销,从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到小程序和APP的开发,文创以及IP跨界营销,既帮助博物馆宣传推广,又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知识教育的普及。
总的来说,我国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势头是不断向上的,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例如,海量的数字文化资源该如何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博物馆之间数字化应用推进程度不一带来的质量和体验的差别,以及数字化博物馆科普性和娱乐性的分配,都是需要在不停的探索与发展创新中解决的问题。
3.新形势下博物馆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技术转变着博物馆与公众的沟通模式。在特殊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民“宅经济”带来的线上产业的蓬勃发展,给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此期间,人民日报联合多家文博机构、业内专家及行业媒体,在518 “国际博物馆日”,推出“了不起的中国博物馆”系列活动,以云直播、云游览、云课堂的方式,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博创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吸引更多人参加到博物馆文化体验当中。“十四五”期间,国家文物局拟进一步在文物知识深层挖掘、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孪生博物馆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为博物馆线上业务的开展提供科技支撑。这一舉措也为多方面推进博物馆在线业务和文物数字化工作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在这场博物馆云游览的热潮之中,新媒体助力博物馆传播的优势十分显著。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移动APP、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及时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作用,在信息发布,知识科普的同时与观众互动,打破距离感。但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进行宣传,对于博物馆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外,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应用都更应该聚焦到人本身上来,通过多媒体互动设备如数字沙盘、全息投影,VR等方式连结用户,做到文物信息的有效传播。由此,对于现代博物馆信息化发展到数字化深度转型的未来,不论是在博物馆内部的数字技术应用上,还是基于大数据和新媒体平台的博物馆内容传播上,都应该更加全面精细的考虑。在注重用户体验的同时,多方面、多角度的使文物焕发出新的活力,真正做到科技与文化相联,数字与产业相通。
参考文献:
[1]赵君香.基于艺术博物馆的“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J].人文天下,2016(21):32-37
[2]陈剑飞. 刍议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模式的改进方法[J]. 建筑知识:学术刊, 2012, 000(001):34-35.
作者简介:
范秋垚(2000年6月),女,汉族,贵州省遵义市人,本科生在读。
研究方向:品牌整合推广,广告调查与媒介计划,数字营销策划,整合营销传播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数字博物馆普及现状调研与信息整合平台建设”
项目编号:20201085602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 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