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兹社会主义生态重建观

2021-03-08 11:43刘庆康
公关世界 2021年2期

刘庆康

摘要:高兹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进行批判,把生态危机归结于资本主义经济理性。他主张以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构建“少而好”的生态社会主义。尽管高兹的社会主义生态重建观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乌托邦性质,但对其生态主义重建观的分析,有利于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高兹 生态重建 资本主义批判

安德烈·高兹(Andre Gorz)是二十世紀生态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政治生态学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为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问题,高兹反对“越多越好”的经济理性,而提倡“少而好”的生态理性。对高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批判的分析,把握其社会主义生态重建思想,有利于发掘其当代价值,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一、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批判

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批判,是高兹构建其“少而好”社会主义生态重建思想的理论前提。“经济理性”这一概念最先由亚当·斯密提出,意指经济活动中生产者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价值取向。根据这一价值取向,生产者在经济行为中,总是把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马克思曾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做过深刻批判,“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把人和自然的关系转化成工具关系,使生产者丧失人性。也就是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经济理性加强对生产者的控制,生产者被异化为资本的机器。

高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经济理性批判思想,在阐述经济理性这一概念时,高兹区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高兹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和交换受到来自生产者之间的协议及行会垄断经营的限制。这些规定限制了商品产量和价格,使生产者能够自行决定其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长,从而免受竞争侵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主导人们生产和劳动的原则是“够了就行”(Enough is Enough),即生产只为满足日常需求。相比之下,在经济理性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追求利益最大化。突破原有的“够了就行”原则,转向对“越多越好”(The More The Better)的追求。高兹指出:“生产必然仅仅是被商品交换所支配,它必然被市场交换原则所驱使。”既然生产是为了交换、为了资本积累,那么这种生产就越多越好。

高兹认为,经济理性是资本主义诞生的产物,“从我的生产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市场那一刻开始,一切就开始变了”。经济理性充分利用剩余劳动时间,生产者生产更多商品,从而使资本家获得更多利润。而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在于只追求经济增长、利润增加,对经济生产中造成的生态问题视而不见,因此必然导致生态危机问题。在高兹看来,资本家唯一关心的问题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获得最大利润,对生产者的工作环境、身体状况等问题则不予考虑。可以看出在经济理性主导下,资本家无节制攫取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生态重建的理论构想

高兹认为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进行社会主义生态重建。在他看来,生态理性的意义可以概括为“少而好”,即生态理性以“生活得更好但劳动更少、消费更少的社会”为价值取向。要求生产与投资不再追求经济增长而是经济减速,即缩小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理性辐射范围。如果不限制活跃的资本积累,不通过自我节制减少消费,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生态重建。高兹认为生态重建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引导经济发展走社会和生态之路”。也就是说我们应当考虑如何在引导和重塑经济发展时,又不破坏它的相对自主和发展能力,引导经济走生态理性之路。

那么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生态重建?在高兹看来,首先要树立将经济理性置于生态理性之下的思想。把生态理性置于第一位的做法与经济理性下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是相对立的。高兹认为重建我们的生活世界,就必须对需求进行限制,把商品生产和商业服务的发展速度降低下来。即通过民主方式重新定位经济发展,同时减少工作时长,通过建设集体和群体设施来拓宽合作或协作性自我生产范围。

其次,缩短生产者每天或每周的工作时长。按照高兹的表述,缩短工作时长包括如下几种形式:休假年或者像魁北克那样每工作五年休假一年;延长育儿假并给予恰当的津贴;或者休三年育儿假领取70%的工资;或者各种休假+培训;再或者采取“短月”“短年”的工作形式。”之所以缩短工作时长,是因为在高兹看来缩短工作时长既是恰当的又是必须的。说恰当,是因为缩短工时可以缓解每个生产者时间安排的紧张,使时间的使用更加多样,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说必须,是因为随着生产率的提高,人们能用更少的劳动生产更多的商品。如高兹所说:“假设所有人都必须找到工作的话,那么每个人的劳动量必然会不断减少,这一点大致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再次,要对重工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进行产业调整。将产业向“生态友好与平衡”形的农业转型,可以降低化学制品使用量,进而促进化学制品工业进行产业转型。此外,发展城乡公共交通、优先使用铁路而非公路进行人员和物资运输、限速以及环保出行等措施,都有利于社会主义生态重建。高兹指出,“应该增产那些巩固生活基础(即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产品,加强创造的自主权和自决权;减产甚至停产对生活的自然基础造成威胁的产品。可以看出,对于高污染或对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威胁的产业,高兹的态度是“消极”的。

最后,生态重建构想提倡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节能产品、氢气存储、氢气发动机和绿色农药等产品。高兹认为,在“环境经济”背景下指望生态理性使用在别处节省下的劳动力和资金弥补传统工业的减产和转型是不可能的。他说:“很多企业认为,过渡时期的生态重建可以成为拉动增长的发动机,但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这不能成为长期目标。”工业和经济运行不能指望靠生态重建来改善,而应该想到如果没有生态重建,生态环境的情况只会更糟。高兹坚持他的社会主义生态重建构想,并认为生态重建不仅是出于经济动机,而且更是出于生态危机的考虑。

三、烏托邦的实质及启示

高兹的资本主义经济理性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弊端的揭露,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但实际上,高兹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生态重建具有高度的乌托邦性质,这是其思想局限所在。他把生态危机看作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夸大了生态环境的作用,认为只要解决生态问题,资本主义内部的一切发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如斯特凡尼娅所说,“高兹发展了一个社会主义乌托邦,在那里人们重新控制了工业技术,不是通过国家计划形式,而是通过个人和社区的自我管理。”高兹把人类生产生活看作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孤立关系,忽略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及其内在矛盾。此外,高兹把资本主义的生态问题看作资本主义核心问题,其思想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他的判断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高兹构想的“少而好”社会主义生态重建体系,其实质是从伦理价值角度出发,刻画出的一幅理想社会主义蓝图。与其说是生态重建,不如说是生态改良。高兹的一系列生态重建观点,如限制重工业、缩短工时等,更像是“空中楼阁”,不具现实可行性。因为任何经济生产活动都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消耗的基础上,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是难免的。如果为了改变生态环境问题,选择“少而好”的经济生活方式,不仅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不符合社会实际的发展潮流。

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高兹的社会主义生态重建思想。虽然高兹的生态重建构想具有乌托邦性质,但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批判,对资源消耗、工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的深刻反思,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启发我们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善部分行业生产相对过剩的现状。同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发展经济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还要注重加强生态保护教育,强化公民环保观念,提高公民素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时,充分发展人的精神需求,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消耗。提倡节俭、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从而彰显高兹生态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Strange,.G..Which.Path.to.Paradise?.Andre.Gorz,.Political.Ecology.and.the.Green.Movement..Capital&Class,1996(1):81-102.

[3].Andre.Gorz..Critique.of.Economic.Reason..London:1989.

[4]高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生态[M].商务印书馆,2018.

[5].Stefania,.B..Labour.and.the.ecological.crisis:.The.eco-modernist.dilemma.in.western.Marxism(s)(1970s-2000s),Geofor um,2017(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