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宽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亮点极多。比如成功地实现了“逃逸”,达到了“反押题”的目的。高考作文真题必须具有“逃逸”功能,但如果我们认为命题人仅仅是为了“反押题”而选择让考生以“发言稿”的形式写一篇“史论”,就可能会忽视命题人的另一个命题动因——以教育部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来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于“第8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阅读”)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中列举了多项要求,其中就有这样一条——“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能够“选择一部或一篇作品,从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就是基于这样的课程标准要求而命制的考题。命题材料中的“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语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典出另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史记》。考题要求考生从命题人于材料中所给出的对中华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的三个人物中任选其一,以“发言稿”的文体,阐发自己“最深的感触”,再清晰不过地表明,这道作文考题完全是遵循2017年版《课程标准》来拟制的。
“史论”文体的写作,近些年已极少出现于高考语文试卷。如何让学生在高考考场上迅速地谋篇布局,写出一篇不俗的考场作文呢?
审题,就是关键的一环!
考场作文又是限时写作。虽然高考语文考试总时长为150分钟,但是作文时间一般只有60分钟左右,在这60分钟的时间内,留给审题的时间一般又不会超过十分钟。而这600秒时间的审题,又直接决定着考生的考场作文是否切题,角度是否新颖,立意是否高远。正因为如此,称这600秒为“黄金600秒”,绝非夸大之辞。
这“黄金600秒”的审题,面对2020年作文命题中的“材料”,面对写作“史论”的要求,于考生而言,又何尝不是一场“理性思维风暴”!因为,在这600秒的时间内,考生必须根据命题要求,高速启动自己的“思维马达”,快速唤醒自己的阅读积累,在完成多个“逻辑关系”辨析的同时,选择出最切题、最能把控且最具竞争力的写作角度,确定最能展示出立论高度与分析深度的“立意”,拟写出中心论点及数个分论点,思维敏捷的同学甚至还可以拟写出能够支撑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论据要点。
那么,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有哪些“逻辑关系”需要考生于“黄金600秒”内进行思辨呢?在辨析这些“逻辑关系”的同时,又如何明确论题、选择论证角度、确定立意呢?下面试从四个方面一一阐述。
一、厘清“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明确论题
从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归类,命题材料存在以下三组“事实判断”——
作为公子纠的重臣的管仲,因在战场上射中公子小白,与他结下“死仇”;作为阶下囚的管仲,因鲍叔的荐举,却又戏剧性地被公子小白重用,并大展才华,辅佐他终成霸业。
作为齐国公子的小白,曾被管仲射中衣带钩,险些命丧管仲箭下;作为齐国君王的小白,却终能采纳鲍叔的谏言,不念私仇,重用管仲,终成霸业。
作为公子小白的重臣的鲍叔,与管仲兵戎相见之时,各为其主;公子小白夺得齐国王位后,鲍叔却又力谏他:若想成就霸业,必须不念私仇重用管仲。因此,管仲得以为公子小白所信任、所倚重,公子小白终成霸业,管仲也因此实现了其人生价值。
将命题人提供的人物品评材料进行归类,也可见出三组“事实判断”——
“世人”曾如此评价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曾如此评价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曾借世人之口如此评价鲍叔——“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以上为命题材料中存在的“事实判断”,再关注命题材料中的“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呈现于高考作文题的命题材料,多为“道德判断”。“道德判断”又大多可以用“应该”“必须”等词来表述。2020年全国Ⅰ卷的作文材料,存在多个或显或隐的“价值判断”,我们可以作如下分类、归纳与概括——
先说管仲,身为公子纠的重臣,其主争夺王位受辱而死,根据当时的君臣之间的伦常道德,管仲最应该做的就是赴死殉主,公子纠的另一谋臣即为公子纠自杀而亡。管仲即使不能殉主,至少也应该不事二主,大可效仿伯夷、叔齐,不食“公子小白之粟”。
再说公子小白,“要想成就霸王之业”,就应该不念私仇,不杀管仲,必须信任并重用管仲。换言之,一位贤君,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君王,必须对个人恩仇有所超越。
最后,再分析鲍叔的谏言。鲍叔的谏言是一个假言推理——“如果公子小白您想成就霸王之业,就不能逞一时之快杀掉管仲;相反,还必须信任并重用他。”
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命题材料中的三则“人物品评”材料,也缠杂着“价值判断”。比如司马迁的“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就隐含着这样一个“价值判断”——如果没有鲍叔的力荐与力谏,管仲纵有王佐之才也没有机会施展,因此鲍叔更应该值得天下人称赞。
通过以上分析,考生即可结合作文题中具体的写作要求,明确“论题”——写作一篇史论,品评历史人物。
二、关注“对比关系”,确定论证角度
第一重对比:管仲之贤能、鲍叔之谦忠、桓公之明智的对比。
第二重对比:孔子欣赏管仲与司马迁肯定鲍叔的对比——孔子在肯定桓公的功业的同时,却更欣赏管仲的辅佐之功;司马迁借世人之口,欣赏鲍叔的善于知人。
第三重對比:管仲前后的对比——先辅佐齐国公子纠,与后侍奉公子小白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