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伟
“传球传球!”1月21日,在甘孜州雅江县八衣绒乡木灰村小学的篮球场上,一群十来岁的男孩儿正在踢球。喊队友传球的男孩儿名叫陈铁云,现就读于雅江县呷拉教育集中办学区。放寒假回家后,他和小伙伴们好似出笼的鸟儿,在雪山下跑呀跳呀,精力充沛。
在村小从幼儿园读到小学3年级,4年级转入呷拉教育集中办学区继续读书,陈铁云和很多小朋友一样,离家之初很不习惯。但村小教师张永正告诉他们:“时代的列车跑得飞快,一溜烟就看不见了,留在乡村虽然恬淡,但可能连时代列车的背影都没有机会看到。”十来岁的孩子对老师的话或许一知半解,但川西高原上的教师和家长尽己所能,让下一代学好知识,彻底告别贫困。
扫除教育盲区
适龄儿童“一个也不能少”
然充乡位于甘孜州色达县,距离县城100多公里,平均海拔3870米,辖区面积830.38平方公里。2015年,全乡8个行政村中就有6个贫困村,是教育扶贫一块难啃的骨头。为补齐教育短板,甘孜州教育和体育局(以下简称“教体局”)在安排32万元新建然充乡拉加村幼儿园的基础上,又投入393万元改扩建然充乡小学。
“我们是干教育工作的,深知脱贫既要立足当下,解决乡亲们吃饭穿衣的问题,更要看到长远,在‘造血上下功夫,教育无疑是先行选项之一。”甘孜州委教工委副书记敖春玲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原上的教育工作者更加能掂量得出这句话的分量。
甘孜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为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习生活,全州以师生“一对一”“多帮一”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安心就读。对仍存在就学困难的学生,则通过开展教育扶贫基金救助予以解决。截至目前,全州共为8921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发放救助金735.84万元。
针对当地个別农牧民因各种原因不愿意孩子接受教育的情况,甘孜州教体局明确了一个理念——扶贫扶志才能做到治穷治愚。敖春玲介绍,甘孜州教体局以“小手拉大手”为抓手,通过学生让家长转变思想观念。此外,在甘孜州教体局带领下,该州教育系统协调行动,在全州范围内进行排查,以下派驻村第一书记等方式,一个点一个点地为扫除教育盲区而努力。
“在高原地区,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大得多。”2017年5月,甘孜州理塘县教体局选派至理塘县章纳乡(现为格聂镇)查冲西村(现为则巴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多吉就碰到了难题。
查冲西村是一个建村才13年的新村。2008年建村以前,村民过着世代沿袭的游牧生活,现代教育几乎无从谈起。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多吉也曾感觉“工作无从下手”。“要想治贫,教育是关键。”局里老同志的这句话令他心里瞬间敞亮起来。
“每次入户开展工作,首先检查的就是该户的适龄儿童是否入学,与家长交流的第一个话题就是送子女入学。”多吉说,只有让老百姓打心底里懂得优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的思想观念才会逐步转变。而只要“要我上学”到“我要上学”的态度出现,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工作多年,多吉很清楚一点,工作推行效果如何,不能光靠嘴巴说,关键还得用制度管:“我和村干部、群众沟通交流后,村上把适龄儿童入学纳入了村规民约。有了规矩约束,家长们行动积极了。”截至2017底,查冲西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
在众多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甘孜州十五年免费教育不断巩固提升,教育脱贫成果丰硕。该州教体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实施免费教育政策,免除全州3.87万名学前在园幼儿保教费3142.63万元,免除16.4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13111.74万元,免除1.55万名高中生学费和教科书费3157.56万元;实施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12.65万名寄宿制学生和8897名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21217万元,对8919名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1783.6万元。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高原地区教学质量
“新学校的老师很好,生活学习环境也好。”从瓦多中心小学毕业后,扎西仁青转到了雅江县呷拉教育集中办学区继续学习,目前正在读初一的他对新学校很满意。
从雅江县城沿雅砻江畔行驶约10公里,就到了呷拉教育集中办学区。这个自2013年开工建设至2019年全部建成的园区,总占地面积233亩,总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总投资4亿余元,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各1所。对高原贫困县而言,这样的投入是为教育事业发展“下了血本”。
“以前的学校设施陈旧、师资配比低、教学质量差,一系列问题好比紧箍套在全县父老乡亲头上。谁都知道,荒了教育是没有未来的。教育,砸锅卖铁也要上。”雅江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洛绒倾培说,勒紧裤腰带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是全县人民的共识。
川西高原面积广袤、人口稀疏。以往散落各地的教学点,不利于教育水平提高,集中办学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规模效应,为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创造条件。雅江县教体局副局长李斌说:“呷拉教育集中办学区的落成,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在校学生全部享受免费寄宿制教育,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可以接受同等优质教育。”
对于教育质量提升,呷拉镇片区寄宿制学校副校长宋志华感受更加深刻:“我们学校的48个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并与成都实验小学联网,学生不出雅江就能学到和成都小学生一样的课程。”与成都的中小学生接受同质量的教育,曾是高原地区学生和家长的奢望,如今,奢望正在变成现实。
2012年,《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小学植入式远程网络教学正式启动,甘孜州31所小学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试点。截至目前,甘孜州开展远程网络教学学校达124所、网班教师达3631名、网班学生达49285人,实现了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全日制远程网络教学全覆盖。
在呷拉教育集中办学区读小学的陈铁云说,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大家从视觉和听觉上直观地“看到”课文里的内容,“效果比以前好多了”。像陈铁云这样的小学生,可以享受到成都市实验小学开展的小学植入式教学,幼儿园的孩子们则可以享受到成都市机关三幼开展的幼儿园观摩式教学,中学学生则可以通过录播式教学方式享受成都七中等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敖春玲表示,未来,甘孜州将持续强力推进远程网络教学开展力度,拓宽远程教育引进渠道,积极探索适合甘孜州远程教育的新模式,逐步扩大远程教育实体学校覆盖面,加大远程网络教学跟踪服务力度,完善远程网络教学管理激励机制。
全力帮扶
浇灌“格桑梅朵之花”
参观空港花田、蛟龙港海滨城海洋馆、制作手工艺品……虽然时间已经过去4个多月,甘孜州巴塘县小学生丹曾次登对去年10月份到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参加学习交流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从‘天上飞到‘海底游,啥都看了,眼界开阔了好多。”成为2020年度双流巴塘格桑梅朵绽放工程的入选学生,丹曾次登是幸运的。
在藏语中,“格桑梅朵”是象征着爱与吉祥的圣洁之花,也是藏族群众对孩子的亲切称呼。为让“格桑梅朵绽放”,从2012年算起,双流对巴塘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已有九个年头。双流区对口援建巴塘指挥部指挥长、挂职巴塘县委常委、副县长黄冕说:“每年遴选几十名巴塘籍学生到双流学校就读,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为川西高原的长远发展蓄力。”
教育扶贫是促进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2016年8月,四川省出台相关文件,对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教育对口帮扶力度不断加大。
教育是百年大计,也是拔除穷根的治本之策。在川各大高校师生也纷纷走出“象牙塔”,奔赴雪山高原,为当地教育注入活水。作为凉山州甘洛县斯觉镇的联系单位,四川大学启动了“四川大学—甘洛校地合作扶贫项目”,每学期从四川大学附属幼儿园选派两名优秀教师到斯觉镇中心幼儿园支教;西南民族大学通过在阿坝州红原县中学校设立“格桑花”奖学金、建立“爱心书屋”等,深化教育扶贫系列活动;四川师范大学每年选派数百名学生奔赴凉山州普格县、布拖县、甘孜州理塘县顶岗支教……
帮扶单位的全力帮扶,有力助推了被帮扶地区教育发展。“金堂县对口帮扶理塘县以来,针對理塘全县20所学校(幼儿园)制定了精准帮扶工作措施,如开展‘校对校对口帮扶、领办对口学校、完善对口帮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理塘教育发展,促进金堂、理塘教育事业共同进步。”金堂县教育局局长刘伟说。
“通过选派支教教师、开展人员交流、送培送教、开展工作坊研修、帮助培养学生等途径,两县‘校对校结对关系不断深化。”理塘县教体局局长雷红生说,金堂县教育局积极接收对口学校干部、教师到金堂跟岗学习、挂职锻炼,理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了切实提升。
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使高原农牧民送孩子就近接受教育的信心得到了很大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热切渴求倒逼教师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素质,良性循环正在川西高原加速形成。
时值寒假,高原上的师生暂时停下奔跑的步伐,他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新学年休整蓄势。抬头仰望,高原的天蓝得摄人心魄,天上的云白得纯粹无瑕。展望这片土地,纯净的冰雪融水浇灌的格桑梅朵之花必将在祖国这一大花园中绽放得愈加夺目。(责编/蒋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