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看富丽堂皇的清代皇家园林被毁之后,我们是否有能力
重建和恢复,而是我们能否直面历史上的屈辱,并且让内心得到修复。
近日,国家文物局的一条回复,让“重建圆明园”的建议引起了各方关注。
此前有人大代表提出“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对此,国家文物局答复称,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虽是婉拒,但其中表达的意思已经够明显了。而在舆论场,此建议也遭到了近乎一边倒的反对,媒体、网友都认为这是个荒唐的建议。
其实,这个话题并非今年才有。几十年前,学界就曾有过关于圆明园重建的探讨,甚至还出现了“重建派”与“废墟派”两大阵营。“废墟派”主张历史不容抹杀,应保留圆明园遭焚毁后的残迹以警示国民勿忘国耻;“重建派”则主张,重建或修复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荣光,抚平这段历史创伤。
众所周知,圆明园是耗时长久、耗资巨大建成的皇家私属园林,其辉煌奢华景观的背后,是无数普通民众的血泪汇聚。如果认为耗费巨资重建算是“爱国主义文化建设”,难免有历史观虚无的嫌疑。家长带着孩子到圆明园遗址参观,也从来都不是来膜拜建筑艺术、欣賞皇家奢华生活的,而是到这里直面外国列强侵略给中华民族留下的疮疤,告诉我们的后代“勿忘国耻,建设强国”。
如果想让后人领略圆明园的历史风貌与奢华景致,大可以通过虚拟的数字技术,让大家通过电脑画面去感受。现在的故宫、敦煌莫高窟等景点已开始尝试通过影像技术,让游客不亲临现场就可以观摩文化遗存。国家文物局也在答复中提到,未来将“采用数字化等虚拟方式再现圆明园昔日盛景,宣传、普及圆明园遗址核心价值内涵”。
古希腊的城邦遗址,零星地散落在爱琴海岛屿上;古罗马的斗兽场,至今还保留着残破的容貌……人们面对它们,思古之情总会油然而生,而丝毫不会考虑它是残破的还是完整的。可见,圆明园重建与否,其实并非问题的关键,而是在面对历史时,国人能否有一种接纳与反思的态度,而非一味“执着”于历史遗址的重建。
●媒体评点:圆明园的爱国主义价值,并不在于其曾经的奢华景观,而是其在挥霍无度的建成之后,却又被野蛮破坏的悲剧结局。保存现有断壁残垣的现状,所能给予的反思价值,要远大于再重建一座圆明园。
当下,我国文物保护和修复的资金仍然有限,亟待抢救的历史文物随处可见。如果列强侵略所造成的文化古迹被毁让我们耻痛在心,那么那些行将消失的文物毁损在我们的手中,则更该引发另一种羞耻和痛心。历史文物需要始终保有活的生命,我们不该一边眼睁睁看着历史建筑文物消失、一边建造消失文物的赝品,也不该一边破坏式修复、一边又持续讨论无意义话题。“重建圆明园”这个话题不是应该暂且按下不表,而是应该就此罢休了。(守一,红星新闻;刘雪松《光明日报》)
◎话题拓展:“重建圆明园”之争;接纳与反思;断壁残垣的圆明园,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之一;直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红星新闻”“江苏新闻广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