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柯
常识告诉我们,越是高雅的艺术,越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一开始接触都有点欣赏不了,要学会欣赏,得靠熏陶。比如芭蕾舞、交响乐,都可以作如是观。这是洋的,再看中国的。以文学为例,先不说《诗经》《楚辞》,就说“唐宋八大家”的美文,不通古文,断不了句子,就够你琢磨的。既不懂又不通,欣赏就谈不上。
不过不要紧,只要你肯学,肯下功夫,慢慢就懂了。譬如看昆曲、听京剧,开始接触时感觉云里雾里,别人叫好,自己茫然,好像眼睛与耳朵都有问题,经年累月之后,终于玩味出唱腔身段与笙箫管弦的妙处,于是你被熏陶成戏迷,每每跟着板眼摇头晃脑起来。后来,瘾头上来了,不看不行,不听不行了,有的甚至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愿意亏了耳朵。
从不懂到懂,从不会欣赏到学会欣赏,从无意识地懂得知识与道理,到有意识地进学堂接受传道授业,正是文明的台阶。
审美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从审不懂到审得懂的过程。
读书亦是如此。常识还告诉我们,读懂读透一本难懂的好书,特别是读进去一部经典作品,胜读很多本一般的书。传统的中国教育讲究记诵之学,读私塾要“念背打”。现在看来,除了“打”可以商榷之外,念书、背书的好处之多就不必多说了。
杨振宁先生在一次演讲中告诉听众,他在中学时曾利用一个假期背下了《孟子》,有些内容当时不会懂得,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加深,慢慢地都懂了。杨先生特别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好处就是,在年轻的时候教你背诵一些东西,储存起来,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懂得来体会。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审美标准降低到令人寒碜的程度:以电视春晚为例,作品必须人人一看就懂、人人一看就笑才能挑大梁。雅俗共赏的作品当然好,曲高和寡的作品你也不能说不好。也许正因为有曲高和寡的东西在前面引路,雅俗共赏的作品才能雅得上去。
人们学习知识,懂得欣赏,不正是从学习不会的东西学起,从看不懂的东西学会看懂的吗?小孩出生后天生的技能一个是吃奶一个是躺着,如果不教他学走路,他永远只会躺着。一个只会躺着吃奶的人,会有多大出息呢?
适用主题:生活的趣味;快乐的味道;成长的路径;付出与收获;俗与雅;难与易……
文本解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廖瑞钦
“不懂”即未知的事物,而探索未知本是人与生俱来的动力。奈何如今人们似乎已丧失对未知的探索欲望,懒于思维的进阶活动,只满足于即刻的廉价享受。尬笑的综艺,千篇一律的影视剧大行其道。当整个社会都沉浸于已知乏味的生活状态中时,人们的审美水准会降低,文化水准亦随之降低。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生活的极大趣味本应来自于高阶的精神活动。正如文中所说,人们学习知识,懂得欣赏,正是从学习不会的东西学起,从看不懂的东西学会看懂的。如果不再探求,懒于思考,变成一个只会躺着吃奶的人,会有多大出息呢?
学生运用示例
古今有两极:难与易。当下“易”成为了大部分人做事的前提。并非“易”优胜于“难”,只是探索未知直视困难的品质在人们心中逐渐分毫不值。人们的傲骨在“难”的压迫之下逐渐服软,扑向“难”的深渊的本能也逐渐消散。人们的喜好开始取决于“易”与“难”,从不懂到懂的文明台阶逐渐虚幻。试想:万物始于混沌,难道人们刚开始探索万物之时是易的吗?拿破侖在远洋航征时吟出“最困难的时候便是离成功最近之时”,起点于难,将难化为易,探索未知,拂去尘土,方现珍珠。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谢智杰
宋子渊《对楚王问》有“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客郢者歌自雅妙,然郢民所和者寡,自因为其俗,闻之而不能解,岂雅妙之过欤?人亦非生而通诗书,晓六艺,然则君子所以能通,晓,唯因君子有向雅之心,凿壁囊萤,钻之弥坚,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故可习句读以至通,师先进以至晓;由不知而至知,故可“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有雅妙之乐。人初生而方趾圆颅,所长不过仰卧吮乳,若止于此,不思再进,何以成人?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李晗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