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声音

2021-03-08 01:47周齐林
安徽文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元军东莞

周齐林

1

李用的居住地南城白马离我上班的地方莞城只有几里之隔。七百多年过去,李用的遗迹已经无从寻觅,只剩下一条以他号命名的竹隐路默默纪念着他。一辆辆沉重的卡车从竹隐路上碾压而过,我仿佛听到了路痛苦的呻吟声。竹隐路时刻向路人默默诉说着它的人生际遇。竹隐二字的来历过往的路人已经很少有人知晓,但在几百年前的那个时代,竹隐二字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站在竹隐路上,我隐约听见大海的声音,海浪一浪接着一浪从远处翻滚而来。

七百多年前,李用收拾好行装,离家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做好了客死他乡的准备。生不食元粟,死不葬元土。这是他生前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叶落归根,人到暮年,思乡情愈浓。一个年愈七旬的老人到底遭遇了什么会在暮年选择离开故土,乘船去往异国他乡。假设是对历史的一种好奇和臆想。李用孤身一人东渡日本的情境和细节,我们只能通过合理的想象去推断。

时间到了南宋,漂洋过海已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凭借着优秀的航海技术和船只质量,国人频繁远航到朝鲜、日本和印度等国,海外贸易频繁。但是航海技术再发达,对于一个垂暮的老年而言,瘦弱的身躯都要经受海浪翻滚下的颠簸之苦。恶劣的天气,台风和海啸的侵袭,增加了船的颠簸和命丧大海的危险。在国破家亡,外敌入侵的情况下,许多家境尚可的商人为了逃避战乱,选择远渡重洋去日本避难。在众多的逃难者当中,李用显得有些另类,别人都是离家逃难,而他却是为了去寻求救援。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孤身一人前往异国他乡,他内心的悲凉可想而知。

在那艘载着无数逃难者的商船上,站在甲板上的李用面对着浩瀚无边的海水以及故土渐行渐远的风景,他内心的悲伤与痛苦愈加浓郁。他应该会想起自己的祖父。祖父李卓,人到中年恰逢北宋靖康之耻,而他自己人到暮年却遭遇南宋濒临灭亡,两代之隔,他们的命运却存在着一种极度的相似感。

2

李用出身名门贵族,曾祖父与李纲是亲兄弟。李用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就因患重疾去世,他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极其孝顺,酷暑时节,烈日高悬,李用站在一旁侍奉母亲时也不敢把脚上的袜子脱掉。穿着袜子侍奉,表达的是自己对母亲的敬爱。这个在村里人眼里看似迂腐的细节,李用却坚持着。自幼勤奋好学的李用希望通过科举来改变一家人的命运,重塑祖辈的辉煌,然而一天深夜李用读了周敦颐、程颢等理学大家的著作后,立刻弃科举,闭门读书,潜心攻读理学。

李用弃科举的姿态是决绝的,他看到了这个制度的僵化和腐朽。理学的一字一句让李用的内心日渐丰盈起来,他的《论语解》是对古论语著作的寻根溯源,每一个注解都浸透着他的心血。

理学治国理家关乎人性的庞大思想体系,让李用看到了人性的光亮和温暖,他如沐春风。李用平日里足不出户,只有遇上亲戚朋友婚嫁或者乡村邻里有人去世时才会出来,由此可见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此潜心研究理学近三十年,李用博学多才的名声愈传愈广,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无形中吸引着许多人慕名而来听课和拜访。

来自番禺鹭江的李昂英专程来到东莞南城白马拜访李用。同是李氏家族,李昂英是广东科举考试的第一位探花,名声甚广。李昂英是南宋文坛有一定影响的词人,又是有名的敢于向皇上谏言的官员。他曾上疏弹劾一个贪官,宋理宗置之不理拂袖而去,李昂英不忍就此放弃,拉着皇帝的衣袍继续陈述。这个令人忍俊不禁的事情足以说明李昂英这个人骨子里流淌着的那股阳刚和正直的血液。气味相投,冥冥之中促成了这次相见。只有同道中人,才能彻夜相谈,却丝毫也不感到倦怠。

李昂英与李用相谈甚欢,畅聊了一整天,李昂英依旧兴奋不已,未觉倦意。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无从知晓李用当初和李昂英畅聊的话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一见如故。

李昂英对李用有相见恨晚之意,离开东莞后,见人便夸李用。好东西只有流传开来才能让更多人受益。李昂英没有文人之间相轻的恶劣习性,而是很爱才,他无疑成了李用最大的宣传者。李用的名声能响彻全国,离不开李昂英的赏识和宣传。接下来,李昂英做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将他的著作《论语解》献给宋理宗。

多年后的今天,透过历史的烟云,能想象出宋理宗从李昂英手中接过书,翻了几页之后拍手叫好的情景。宋理宗立刻下旨授李用为校书郎。除了封官之外,宋理宗还下令把《论语解》印刷发行全国。李用名噪一时。但是面对封官加爵,李用却不为所动,反而反问道:著书立说难道是为了功名利禄?这一问一下子把来人给问住了。没想到这是一个不按正常套路出牌的人。皇帝给你封官你不要,那你不是让皇帝老儿下不了台吗?李用的拒绝,彰显了一个文人的风骨。在众人为了一官半职奴颜媚骨卑躬屈膝之时,他直起了腰杆子。见如此,宋理宗又封他为承务郎,以彰显他的气节,也算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当时担任宗正少卿兼中书舍人的周梅叟和担任广东转运使的刘震孙与李用交集颇多,他们欣赏其才华和人品,又一起向宋理宗举荐。宋理宗从他们口中听闻李用在建新房,答应了刘震孙的请求,挥毫泼墨,在白纸上写下“竹隐精舍”四字,还特制“竹隐精舍”的匾额赐予他,以彰显他清高的品质。

宋理宗挥毫泼墨写就的“竹隐精舍”匾额很快就被快马加鞭送到了李用的手中。李用把皇帝老儿赐予的牌匾挂在自家的书房里,继续教书育人,隐居于此。一时间李用的故事在家乡成为美谈。

李用虽然性格恬淡,无意仕途,但他并没有严令子辈远离官场。一种海一般的包容性在他身上得以呈现。

长子李春叟自幼聪颖好学,他不仅秉承父亲的家学,而且常思考经术,对其颇感兴趣。李春叟在学问上精益求精,并经常远游拜师学艺,喜欢与别人讨论经术之道,他与当时在宫廷担任宗正少卿和中书舍人的周梅叟交流频繁。

1240年,二十岁的李春叟以《春秋》中乡贡举人。1259年,李春叟参加省试再次入选。即将公布名单之际,宰相向皇帝进言道,西广边境发生骚乱,应该优先给予一名省试的名额,以安民心。李春叟的名额就这样被顶替掉了。惋惜之余,朝廷官员纷纷推荐其入仕,于是授予惠州司户。当时的广东提刑官刘允恭欣赏其不钻营于仕途名利,即使两次省试遗憾落选,依旧淡然面对,仿佛未曾发生过一般,在家勤于研究经学之道。李春叟的才华和人格的魅力无形中打动了劉允恭。抱着惜才用才的想法,刘允恭特意为此写了奏章,奏告皇上。皇上听了颇为感慨,下旨授予其肇庆府司理,这是个专门管狱讼的官职。在肇庆为官期间,李春叟平反了很多冤狱,令提刑官刘叔子叹服。

作为李用的长子,李春叟以梅自居,号梅外处士。父亲是竹子,儿子是寒梅。竹子和梅花都象征着顶天立地的精神,有着别样的风骨。在李春叟的一言一行里,我们看到了血脉的传承和延续。

李春叟在德庆教授期满后,回到了故乡东莞,继承父亲的衣钵,广收门徒,传道授业。当时许多村民知其知识渊博,为人正直,纷纷向其诉苦。他听闻广州银场盐税重,地方官员与商人勾结,抬高盐价,百姓高价只能买到很少的盐,生活苦不堪言。李春叟听后十分生气,积极上奏广东监察御史郭阊。郭阊是岭南六先生之一,广州番禺人,为人正直,敢于谏言。郭阊从李春叟处得知后,颇为气愤。他上奏朝廷,广州盐司官员立刻被罢免,百姓闻后在田间小道上载歌载舞,纷纷叫好。李春叟的名声传得愈来愈广,传到了朝廷之上。朝廷授予其军器大监的官职,李春叟辞而不就,终日在家陪伴年迈的父亲,以教书育人为乐。

李春叟的辞而不就,透露的是对南宋末年官场腐朽黑暗的失望与无奈。

1269年,一个潮湿飘着细雨的下午,当时的广东提刑官刘叔子欲给李用建祠堂,专门找人给李用画了一幅活灵活现的画像,悬挂于县学的墙壁上,以激励求学的孩子。这是圣人的待遇。画像上的李用,面容清瘦,手中捧着一卷书,这是一副标准的读书人模样。李用不热衷于功名利禄,只是一心一意痴迷于周程理学和教书育人。生祠建好后,许多人前来瞻仰。当时肇庆知府苏良曾写《竹隐精舍》一首,其诗云:“千古仪型竹隐堂,此身虽晦道弥光。轩裳不入山林梦,尘土难侵冰雪肠。清影雅宜梅共瘦,高风堪与菊同芳。斯文一脉流传远,羞把庭槐祝二郎。”苏良,这个李春叟在肇庆为官时的上司对李用的仰慕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由此可见,李用已是南宋末年岭南一带的名儒,更是文人的一种精神标杆。

如果世道安稳,李用或许可以一直这样过下去,过着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但他偏偏生在一个乱世。南宋的覆灭彻底把他平静的生活给打乱了。偌大的村庄已经完全放不下一张用来学习的桌子。

1276年,蒙古兵攻陷南宋都城臨安,宋恭帝被俘,南宋被逼到了绝境。战火早已烧到了岭南东莞。

3

李用恬淡自然的性格背后是对僵硬科举制度的唾弃,是对这个腐朽朝政的失望。在自己喜欢的朱程理学中,他仿佛一尾搁浅的鱼重新回到了大海的怀抱。李用教书育人,通过自己的言行和学说来影响并改变身边的人。他多年痴迷和研究的学说就是他们这个家族无形中的一把衡量言行举止的尺子,更是他这个家族的家教。他的子女在这种学说的耳濡目染下慢慢成长。

李用生有三子二女,长子李春叟,次子李得朋,三子李松叟。第三个儿子也颇有文声,但英年早逝。李用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东莞本地两个有气节的人。

长子李春叟并非贪生怕死之辈,他的身上时刻弥漫着傲骨寒梅的气节。南宋末年,元军欲入侵东莞之际,年近六旬的李春叟独自乘船去拜谒元军的主帅,以死来抵抗元军入侵的步伐。李春叟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元军停下入侵的脚步已经无从知晓,但他的智慧和孤身入虎穴的胆识却无不令后人敬佩。

对于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而言,国破家亡之际,李用只能寄希望于后辈的力量去挽救。两个女婿的表现让他看到了一线生机,他的女婿都是铁骨铮铮的抗元豪杰,他们的气息存在着极度的吻合。先辈的风骨不断地在下一代得到验证和传承。

1276年正月,此时的岭南空气里弥漫着丝丝寒意,临安沦陷之际,无数忠义之士纷纷起兵勤王,熊飞便是其中之一。熊飞是李用的女婿,擅长骑马射箭,也懂得带兵打仗的计谋。在李用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他的两个女婿都准备抗战,另外一个女婿是叶永青,两人召集东莞各地的义士几千人,准备追随文天祥的步伐。

熊飞准备投靠文天祥。临行的那一日,屋外下着小雨,岭南的春天潮湿而又阴冷,岳父李用、妻儿、小舅子李春叟都纷纷出来送行。小舅子李春叟写下诗歌《送熊飞赴文丞相麾下》:龙泉出匣鬼神惊,猎猎霜风送客程。白发垂堂千里别,丹心报国一身轻。划开云路冲牛斗,挽落天河洗甲兵。马革裹尸真壮士,阳关莫作断肠声。熊飞率兵在春寒料峭中日夜奔行,抵达江西没多久,遭遇了元军招讨使黄世雄,黄世雄兵强马壮,作战经验丰富,几番交战下来,熊飞被元黄世雄击溃,熊飞使诈,先假装归附元军,借守卫潮州的理由,一路从惠州回到了东莞。熊飞假装归附元军时行的跪拜之礼,实为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表现,表面上看似臣服,内心却大骂不已。由此可见,熊飞虽不是科班出身,却是有勇有谋,令人拍手叫好。拖着残军回到东莞,归来路上横卧的白骨和荒芜的土地让熊飞感到形势的日益严峻和艰难。元军势如破竹,南宋的一兵一卒形同摆设。暗夜里熊飞走出房门,站在院落里,仰望星空,一股悲凉感竟从内心深处涌起。国破家亡,南宋濒临崩溃的边缘,自己却束手无策。

见失败归来的熊飞心情低落,李用三番五次鼓励其再次起兵抗元。

熊飞起兵勤王失败后,重新带兵回到了东莞故乡。当时东莞的百姓纷纷逃难到他乡以躲避战乱。东莞一下子成了空城。熊飞听闻后,十分气愤,认为这些人不归附自己,张榜发出告示,限三天内回东莞,未回者将出兵屠戮。一时间人心惶惶。李春叟得知后,给熊飞谏言,说到动情处,哭泣不止。熊飞素来敬重李春叟,听了他的一番话之后,顿有悔意,而后撕去榜单。如此,熊飞才作罢。

战乱的年代,底层百姓容易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朝代的更迭,往往是以血流成河的野蛮方式作为代价。纸上谈兵在众人眼里是贬义词,但李春叟从纸上集聚的力量让人望而生畏。人是会思想的芦苇,野蛮的征服只能持续一时,却不能长久。当时,各路兵马纷纷起兵,四处烧杀抢掠趁火打劫,许多人碍于李春叟的名声,不敢轻易侵犯东莞。李春叟的存在仿佛一面巨大的盾牌,保护着家乡的百姓。

后来元军攻陷广州,惠州城内死伤无数,饿殍遍野。元军手下的士兵蠢蠢欲动,欲攻入东莞,百姓听到消息后,终日人心惶惶。李春叟得知后孤身来到元军营中,以死抗争,元帅惧其名声,终于停下了进攻东莞的步伐。元军让李春叟出任东莞的县令,他拒绝了。李春叟的举动,让故乡的百姓免于战乱的祸害。李春叟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元军的细节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他深入敌军军营的智慧和勇气却无不令人叹服。

猜你喜欢
元军东莞
十年等待,“大狼”的战友何时归?
十年等待,“大狼”的战友何时归?
东莞振宗机械展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公益金救孤的“东莞样本”
攻破长江天险
盗刷房东余额宝,“安全堤坝”从哪里溃口
走进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