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燕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者在第一学段的课文中安排了很多篇古诗,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一学段的古诗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初步感受古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魅力,进而爱上古诗学习。
学习生字是第一学段学生绕不开的任务。由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受年龄和识字量的限制,学习古诗时遇到的绊脚石就比较多,而且学生一个一个地学习生字的读音,往往会觉得枯燥、单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一些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品味汉字独有的美。
如《村居》这首诗,诗中的生字有“莺、拂、堤、柳、醉”等。在“拂”和“柳”两个生字的学习中,一位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柳”字,通过出示垂柳的课件,让学生说说柳树的特点。有的学生说柳枝长长的,很柔顺;教师再出示“柳”字,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笔画与柳枝比较像,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柳字右边的“卯”中的撇、竖都像长长的、柔顺的柳枝;教师接着提示,柳树属于树木,让学生继续找柳枝,学生又从“木”字旁中找到了撇、捺;这样的汉字学习,学生把生字与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一下子就能够品味出汉字中所包含的美来。在学习“柳”的基础上,学生接着学习“拂”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为“弗”中的撇、竖也代表了那些长长的、柔顺的树枝(像柳枝),而“拂”的提手旁,则像无形的春风的手,一遍遍梳理着长长的、柔顺的树枝,有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虽然是两个生字,但是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品味生字蕴含的独特美感。
反复诵读是古诗学习的重要目标和策略。第一学段的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意义即可,但是,学生要充分利用记忆的黄金期,将古诗留存在大脑里。在诵读古诗的时候,学生要关注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古诗应有的美感和节律,这是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古诗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需要下功夫才能搞定的。
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在节奏上的规律性比较强。第一学段的学生学习这首诗,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探求诗句的节奏感,也就是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自己尝试着画出节奏,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最后教师出示规范性的划分:XX|XX|XXX,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找出其中的节奏规律,努力读出不一样的位置上停顿的意味来。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认为这首诗很有气势。为了强调诗歌的气势,很多教师就一味地高调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这首诗中,“生紫烟”需要读出上升感,“挂前川”中的“挂”字需要读出奇特感,“飞流直下”要读出夸张的气势来。但是,“疑似”的语气显然需要收敛,读出一种回味悠长的美妙感觉来,与“银河落九天”相匹配。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诵读,才能感受诗的韵律美。
虽然说第一学段学生学习古诗,不要求把握诗的意象等复杂的内容,但是那些形象和画面鲜明的诗句是挡不住学生油然而生的想象的。因此,在第一学段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读相关诗句时,借助想象的画面来更直观地感知和了解诗句的大意,让诗句在学生心中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更长久。
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诗人杨万里在这首送别诗中,借助描绘的景象来表达送别的情感,属于比较含蓄的表达。第一学段的学生肯定体会不了其中的意思,甚至也难以了解荷花、荷叶所表达的美景与送别之间的联系。教师不能因此就放弃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表达的画面美——诗人描写荷叶的“接天莲叶无穷碧”,风送来阵阵荷花的清香;描写荷花的“映日荷花别样红”,“红”的花与“碧”的叶在阳光下相映成趣。在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与友人分别,希望友人能夠记住这样美好的时刻。这样的想象画面,就初步包含了诗的意境。
总而言之,在第一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紧扣古诗教学的目标要求,组织学生在识字、诵读和初步了解诗的大意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