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艳
(温岭市植保耕肥能源总站,浙江 温岭 317500)
黑线姬鼠(Apodemusagrarius)栖息环境广泛,是浙江省农田的优势鼠种,占总鼠数的76.2%[1]。2011—2019年监测发现,温岭市黑线姬鼠的占比已从2011年的10.64%升至2019年的78.43%。通过对2011—2019年温岭市黑线姬鼠种群性比、怀孕率、胎仔数及繁殖指数的分析,旨在为鼠害防治及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时间在2011—2019年,监测地点在泽国镇三王村和新河镇岸头村,主栽作物为水稻、甘蔗、蔬菜等,一年一熟或两熟区。采用夹夜法[2],于每月上旬(1—10日),以生花生米做饵,沿田埂、沟渠及路旁直线或曲线排列,放置120 mm×65 mm中型铁夹(慈溪市亚细亚卫生杀虫药械厂)300只,夹行距5 m×50 m,晚放晨收。
对捕获的黑线姬鼠进行编号,逐一测量体重、体长、尾长等数据,鉴定性别、年龄,解剖观察其繁殖情况,获取胎仔数(统计子宫内肉眼可见的胚胎数)等资料,计算性比、捕获率、怀孕率[2]和繁殖指数[3]。年龄鉴定采用胴体重法[2],划分为幼年组、亚成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5个年龄组,并计算年龄结构比例。
采用Excel 2007和DPS软件[4]进行求和、平均、显著性及相应的统计分析。
2011—2019年的黑线姬鼠总捕鼠数407只,雌鼠总数217只,雄鼠总数190只,总性比(雌/雄)为1.14。卡方适合性检验表明,差异不显著(χ2=1.66,P=0.20),符合1∶1的性比关系。对不同月份的性比进行卡方检验发现,雌雄个体性比12月(4.80)有极显著差异(χ2=11.17,P=0.000 8),3月(1.76)与6月(0.55)均有显著差异,其他月份差异不显著(表1)。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性比差异较大,依次为亚成年组(3.34)>幼年组(2.44)>成年Ⅰ组(0.95)>老年组(0.36)>成年Ⅱ组(0.34),亚成年组最大,成年Ⅱ组最小;幼年组与亚成年组的总性比为3.13,经卡方检验发现,雌雄数量差异极显著(χ2=40.76,P=1.72 E-10);成年Ⅱ组与老年组的总性比为0.34,两性间差异也极显著(χ2=23.54,P=0),成年Ⅰ组的雌雄数量差异不显著,雌雄性比有一个从年轻雌性占优到年老雄性占优的转移变化。说明黑线姬鼠雌雄种群比一定程度上受到月份和年龄的影响,也可能年老雌性死亡率较雄性高。
表1 不同月份与不同年龄组黑线姬鼠的性比变化
2011—2019年共捕获黑线姬鼠雌鼠217只,经解剖发现,孕鼠数51只,总怀孕率为23.50%。从表2可见,全年怀孕率有2个高峰,分别为在4月(61.90%)和9月(62.50%),1、2月的怀孕率较低,分别为4.17%、3.70%,最高为最低的16.89倍。进一步对不同年龄组的黑线姬鼠怀孕率进行比较发现,幼年组不具繁殖能力,亚成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的怀孕率依次递增,分别为11.34%、37.50%、47.62%、60.00%。经卡方检验,各年龄组之间的怀孕率差异极显著(χ2=33.08,P=0.000 1)。说明温岭市常年均有黑线姬鼠雌鼠怀孕,春、秋季是繁殖高峰期,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三个年龄组中的雌鼠数量和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消长密切相关。
表2 不同月份与不同年龄组黑线姬鼠的怀孕率变化
统计2011—2019年的黑线姬鼠胎仔数,总胎仔数247只,平均胎仔数4.84只,胎仔数最高7只,最低3只,比例最多的是每胎5只,占总孕鼠的47.06%,胎仔呈正态分布,奇数胎仔(60.78%)占比明显高于偶数胎仔(39.22%);繁殖指数反映一定时间内平均每只雌鼠增殖胎仔的数目,繁殖指数越高,越利于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增长,通过下式计算[3]。
I=N·E/P
式中,I为繁殖指数,P为总捕获只数,N为孕鼠数,E为平均胎仔数。2011—2019年黑线姬鼠的繁殖指数为0.61。
2.3.1 不同月份间的变化
从表3可见,不同月份间的胎仔总数有变化,3、4月的胎仔总数最多,分别有57和68只,1、2、11月的最少,仅4只;不同月份之间平均胎仔数无显著差异,平均胎仔数在4.00~6.00只,最高(12月)是最低(1、2、8、11月)的1.5倍;全年繁殖指数有2个高峰,分别是4月的1.31和9月的1.47,1和2月的繁殖指数最低,最高繁殖指数(9月)是最低(2月)的21倍。结果发现,1和2月的胎仔总数、平均胎仔数和繁殖指数都处于全年最低水平。
表3 不同月份黑线姬鼠的胎仔数与繁殖指数变化
2.3.2 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变化
由表4可知,对捕获的黑线姬鼠按年龄划分显示,成年Ⅰ组数量最多,占36.36%,亚成年组次之,占30.96%,其后依次为成年Ⅱ组(20.39%)>幼年组(7.62%)>老年组(4.67%);不同年龄组之间平均胎仔数有变化,年龄越大,平均胎仔数则越高,老年组(6.00只)最高,与亚成年组(4.64只)、成年Ⅰ组(4.85只)、成年Ⅱ组(4.70只)之间有显著差异;胎仔分布上,成年Ⅰ组与成年Ⅱ组的5胎胎仔数最多,老年组的则7胎胎仔数居多;计算繁殖指数显示,老年组最高,成年Ⅰ组次之,皆高于0.61的总繁殖指数,且最高(老年组)是最低(亚成年组)的2.38倍。
表4 不同年龄组黑线姬鼠的胎仔数与繁殖指数变化
通过对浙江省温岭市2011—2019年农田黑线姬鼠繁殖特征的分析,捕获黑线姬鼠407只,种群雌雄性比1.14,平均怀孕率23.5%,平均胎仔数4.84只,总繁殖指数0.61。全年均有孕鼠,4月(61.90%)和9月(62.50%)2个高峰期怀孕率相当,这与相邻地区王万友等[5]报道的往年(1987—1997年)前峰明显大于后峰不一致,且2个高峰期的怀孕率也高于王万友等报道的峰期怀孕率52.82%;不同年龄组的怀孕率和平均胎仔数随年龄递增,幼年组无繁殖能力。其中,老年组的平均胎仔数和繁殖指数均高于其他年龄组,成年Ⅰ组的平均胎仔数和繁殖指数仅次于老年组,高于成年Ⅱ组和亚成年组,且成年Ⅰ组的种群数量占比最高,为36.36%。综合分析,4月与9月的怀孕高峰期,分别为早稻播种期、晚稻抽穗孕穗期,田间食物充足,为黑线姬鼠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可将每年的4月和9月定为黑线姬鼠的防治适期。不同年龄组中,当种群中以成年Ⅰ组和老年组为主时,黑线姬鼠种群数量易大量繁殖,其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多少可作为预测种群数量的一个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