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域下中国小提琴艺术个性化养成研究

2021-03-08 13:02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6期
关键词:学派小提琴民族

张 静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我国的小提琴艺术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在民族领域有着相当出彩的成绩,然而,受到文化全球趋同化现象的影响,我国的小提琴艺术还存在个性养成以及风格沉淀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文章基于文化自觉的视角,针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小提琴艺术的民族化身份认同与艺术特色培养进行分析,对我国在小提琴领域方面的建设以及思想发展浪潮进行了梳理,针对于我国小提琴艺术在历经本土化发展之后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旨在进一步提升小提琴艺术的审美价值,推动中国小提琴艺术的优质发展,这对于构建民族文化艺术品牌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文化自觉的观念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在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各项关于文化自觉的学说里,包含了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文化是有“自知之明”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其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该过程是一个理性考量的过程,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反思和提升的过程[1]。文化自觉有效地解决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和而不同”的关系,小提琴艺术作为我国众多艺术领域当中的分支,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融合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小提琴艺术所具备的自觉定位分析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开始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而信息化对原本因地域以及族群所构建成的文化自我体系产生了冲击,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人类的历史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交融的过程当中,并在该过程当中不断地前进,遵循着某种特定的规律一直向前发展。然而,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够如今天这般,因为技术所带来的变革影响着文化艺术融合的进程,此种不可逆的趋势进一步打破了原本的发展轨迹和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当今时代的文化发展中也出现一些趋同化问题,在此种环境之下,艺术的民族属性遭受到一定的侵蚀,这和上个世纪初期阶段所涌现出来的“中体西用”以及“全盘西化”等思想浪潮有着类似的情况,尽管命题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然而主体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环境在科技以及信息化的冲击下早已焕然一新。文化的发展一定要具有文化自我的形式和特色。

文化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和民族特色进行深度融合,只有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才能够形成中华文化发展的亮点,从而为民族文化的更快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2]。

当今时代背景下,人们不需要对文化艺术当中的西方文化以及中国文化进行争辩,但是必须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之下认识和理解趋同化与民族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保证在全球文化趋同化的浪潮之下,音乐艺术文化能够具有较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个性化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看,小提琴艺术在中国属于一种舶来品,在进入到中国之后,小提琴艺术家们在与民族融合的过程当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创作和培养出了一批有着高素质水平的民族化小提琴演奏家,也创作出了诸多有着民族文化影响力的作品。然而,基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就不难发现,我国小提琴艺术发展在民族个性化养成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不具备稳定性和成熟性,如同新生的幼苗,还需要培养并具备一定的能力和鲜明的个性,才能够立足于世界。

在文化艺术全球趋同化的环境之下,小提琴音乐所具备的民族属性和世界多元音乐之间的关系,必须要进行重新审视,有效地建立起我国小提琴文化所具有的自觉及自信,从根本上提升小提琴音乐所具有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在立足于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之上,构建起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批判及自我创造的文化体系,也是当今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国艺术行业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中国小提琴艺术个性化养成的价值意义分析

小提琴艺术发展的必然性

一直以来,小提琴非自觉式发展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实践表现最多的就是处于尴尬地位的文化心态,此种尴尬心态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作品创作和演奏等各个方面。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始终在模仿和学习西方小提琴[3]。然而由于文化审美的差异,导致了小提琴艺术出现了重技巧、轻内涵的情况,一些获得过国际奖项的小提琴演奏家在技巧方面显得炉火纯青,然而,对于作品内涵的诠释尚且不足。除此之外,由于小提琴演奏者一直以来都接受了西方的训练体系和模式,在自我文化方面并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因此,演奏家在对本民族的音乐作品进行演奏时,不仅觉得西方的标准不能够完全适用于本民族的作品,甚至觉得难以诠释好作品的内涵,缺少了一些东方特色。

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容易陷入中西方小提琴艺术交融的漏洞之中,成为了制约中国小提琴艺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从根本上看,这也是由于中国小提琴艺术领域至今为止都没有明白谁为主体以及为谁所用的问题,对于小提琴艺术民族身份认同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在没有获取身份认同的情况下,是不能够进一步创新发展的。

中国小提琴艺术如果仍然不具备中国式的表演风格,那么,将会使得本民族优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忽视,在演奏时也不能充分展现出作品的内涵。为了能够使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必须要构建起中国小提琴的主体意识,对中国小提琴学派进行建设,必须要具有清晰的标准及规范,明确小提琴发展的体系、理论、演奏以及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个性化养成促进文化传播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之下,文化全球化也进一步加深了世界文化艺术的交融程度,“引进来”与“走出去”是交融的两种主要形式。不同音乐价值观念所带来的艺术碰撞和交融,将会构建出更加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价值格局,而多元化也代表着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最主要的动力则是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以及自信。文化只有具备差异性,才能够使民族文化拥有更加鲜明的特色和亮点,这也是文化传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

当前,小提琴在民族化发展的道路上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却没有科学有效的价值引导和机制保障。现阶段优质以及价值走向趋同、风格稳定的小提琴作品较少,更不用说能够在艺术领域引起深刻反响的艺术作品,不管是在民族内涵体现上,还是在演奏技法方面所具备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仍然不够。小提琴并不属于本土的乐器,而是由西方引进,在我国的发展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并且早期阶段大多都是借鉴西方的评价体系。

然而,在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小提琴也并没有完全融入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未构建起较为科学且成熟的教学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在长久的发展过程当中,始终将西方的相关评价标准作为艺术作品的判定标准,没有基于民族发展的角度构建属于自己的判定标准体系,这种现象对于小提琴艺术民族化以及个性化风格的养成是极其不利的。只有经过更长时间的艺术沉淀,建立科学化的小提琴音乐体系,才能够进一步推动发展。

构建中国独特的品牌文化,并推动品牌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这与我国正在发展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深度契合,和我国在经济领域所做出的“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有相似的原理。小提琴艺术是我国文化发展领域的一个分支,具有建立民族品牌的时代任务。为了能够有效地建立起小提琴民族品牌,必须要有效地增强音乐文化发展的自觉和自信心,充分提升文化软实力。如此一来,才能够更加快速地推动小提琴艺术走出去。

文化自觉视野下中国小提琴艺术的转变发展分析

转变和寻求发展道路

若在小提琴艺术当中融入中国文化价值理念,那么势必会引发一定程度的文化应激反应。从某种意义上看,当多种文化进行融合和碰撞时,文化自觉就已经开始形成了。如今,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当今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然而,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尽管文化自觉一直存在,但是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并不能够完全促进主体转型。

从整体上看,如若将民族化比作传统音乐文化对于小提琴艺术文化的排异融合促进体,那么,中国的小提琴艺术文化所面临的“后民族化”相关发展问题的重点就在于主体的转型以及定位方面了,在文化艺术领域,形成中国小提琴学派是最为关键的目标之一。

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学派,早已经不是一个热点话题,在该领域的几代音乐学家们早已经开始了研究,在基于文化自觉以及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中国小提琴学派的建立显得更为迫切[4]。不同的艺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都会形成与国家以及民族化发展特征相结合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建立起了艺术的独有特征,还能够使民族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

关于中国小提琴学派建设方面的构思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文化个性化的目的,有效地推动中国小提琴学派的构建,必须要立足于文化成果以及学术沉淀进行深入发展。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关于学派成立是否应该具有十分成熟的条件和环境这一问题,文化领域的诸多学者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然而,中国小提琴艺术在经过了百余年的实践和积累之后,虽然在体系构建、创作创新和教育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其仍然具备学派创建的条件。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成就是有目共睹,其为学派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而小提琴学派建设最为关键的问题则在于增强文化自觉。就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小提琴学派的构成以及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社会条件,从而使理论和实践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融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理论基础构造。必须要对于小提琴艺术相关的资料文献、演奏技巧以及教学方面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建设起科学化的评价体系[5]。

作品载体建立。对当前我国所拥有的,多样化民族特色的中国小提琴音乐原创作品和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做好风格沉淀式研究以及作品价值的统一概括,建立起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展开民族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人才载体构建。在当前的人才基础之上,要培养新一代的小提琴演奏者,培养出一批热衷于传播民族特色且有着高技能水平的人才,构建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精英人才库。

教育载体构建。应当对当前我国小提琴艺术所具有的艺术规律以及演奏技法规律等进行总结。在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在小提琴艺术教学方面的教学体系加以完善,打造出有着鲜明特色的教学方式以及教材范本[6]。

体制基础构建。在结合中国小提琴艺术学派发展以及构建的实际情况之下,搭建起研究中心,针对小提琴在理论、演奏和教育等各个方面做好自觉性引导,对小提琴的风格沉淀以及体系培养、意识理念传播等内容进行制度性的保障。

中国小提琴艺术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其在个性化养成以及学派建设方面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其任务之艰巨,道路之长远,是当下的社会发展环境不能够预测到的,未来仍然有诸多的建设工作需要去完善和改进。

因此,必须要对意识观念进行革新和转变,增强文化自信。抓住世界文化艺术快速融合和发展的机遇,对中国小提琴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基于核心价值理念加强引导的力度,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此外,必须要保障中国小提琴艺术学派建设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搭建具有保障性的孵化基地。

从艺术发展规律的层面上看,我们不能一直依赖于西方小提琴艺术的发展成果以及发展技巧,必须要建立起有民族特色的小提琴艺术。想要最大程度促进中国小提琴艺术的长远发展,需扎根于丰富的传统文化之中,以中国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为基础,充分地挖掘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和小提琴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深度融合,让小提琴艺术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只有注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才能够从根本上唤醒在人们心灵深处对小提琴艺术文化的身份认同,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不仅如此,还必须要建立起统一且规范化的艺术标准以及审美规则,让小提琴文化能够拥有更加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由此可见,优秀的民族文化特性以及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是中国小提琴艺术个性化养成、学派建立和发展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猜你喜欢
学派小提琴民族
我们的民族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