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程 兰州师范附属小学
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小学教育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思想和政治教育,而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上述三方面的内容。文章通过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融合的意义,找出了二者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根据“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提出了二者相融合的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相碰撞,部分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另外,由于部分家庭过度溺爱孩子,有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懒散、懈怠的问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其可以作为现代小学教育的载体,同时也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小学时期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小学教育必须在立足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与理解道德,以充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应大力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必须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文化可以给其以有力保障。从大局观来说,在小学的教材编写和课堂内容中加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说教的层面,更需要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物及事件,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念[1]。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校的日常教育进行全面的融合,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弘扬与传承,让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理念深入学校教学的日常,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典故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为小学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
虽然当前不少小学教学课堂已经开始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但是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是非观念不强,容易被不良舆论引导,而且由于课堂教育的时间远低于他们接触其他多元文化的时间,也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输出力度较弱。此外,由于互联网传播的广泛性以及自媒体的兴起,文化传播的权威性增强。虽然课堂上的教育还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但其权威性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2]。再则一些教师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更注重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而不对内容的深层次内涵进行深入的引导,也不注重引导中华传统文化等主流文化,使得部分小学教育内容与传统文化思想脱节,小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也不了解。
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全面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融合。首先,需要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借助多种传播媒介,构建良好的小学教育校园环境。其次,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挖掘古诗词的价值。第三,可以通过最新的VR、AR等技术让学生深入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场景。第四,可以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在校园内开展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最后,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课堂,共同提升小学教育的融合程度。
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生对于各类新媒体的接触越来越频繁,甚至新媒体已经成为小学生文化学习的主要工具。自媒体在新媒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小学教育可以以学校或区域教育局为单位,制作一些适合碎片化学习的动画、短片等,并上传到各个网络平台,在网络的各类传播媒介上占领内容输出的高地。同时还可以借助校园电视台、课间网络广播、校园网络节目等校园传播媒介,通过中华传统文化道德宣传片、经典故事新编、网络知识竞赛等形式,打造良好的小学教育环境。此外,传播方式的确定需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通俗易懂、简短而完整地陈述故事情节,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画、雕刻等等,各种类型的作品之间,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古诗词中的价值挖掘提供更加便捷的方法。比如,教师在讲解《探访古代文明》一课时,可以利用古代文明这条清晰的时间线,挖掘出各个历史时期我国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的特点。从古代的一些历史事件进行衍生,以突出道德和思想文化的价值。教材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表面的价值,更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从而让学生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合理有效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更好地挖掘到古诗词的潜在价值,让古诗词的价值更加凸显,更能发现道德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有利于小学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让学生在接受现代化思想的同时,充分学习和运用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教育,方式必须多样化,以避免因为教学方式的枯燥无味导致的教育效果不佳。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VR、AR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已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借助VR、AR技术让一些知名的教育典故在课堂中上演,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例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学会分享,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学会奋发图强和忍辱负重,包拯断案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学到刚正不阿的品质。此外,除了使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课堂情景剧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情境式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教师可以在学生模拟的过程中或感悟完成后进行点评,也可以直接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从而正确引导小学生的思想观念[3]。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仍值得小学教师学习。其中,儒家的礼制较适合在小学教育中体现。为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注重教学的娱乐性,那么传统节日就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切入点。春节、端午、中秋以及重阳等传统节日,均有一些礼仪需要遵守,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不同形式的礼仪文化体验活动,以促进学生对礼仪文化的践行。如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让小学生回家为爷爷奶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提议学生在中秋节跟爸爸妈妈一起制作月饼;在端午节组织学生一起包粽子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融合,让教育不仅仅是一些空话,或者仅仅是教师的填鸭式单项传递教育,而是更多地让小学生通过真实的事件,去参与和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礼仪,以形成小学教育的双向互动。
小学教育需要结合语文、思想道德、音乐以及美术等多门学科一同完成,让每一门学科都能在自身层面上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小学语文课堂可以有效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作品中均包含了传统文化中的家训、家风内容,其完全能胜任小学教育载体的作用。另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一些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结合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其新时代的新内涵[4]。当然还能通过诸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卫填海》等小学语文课文,传递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寓言故事、绘画作品和音乐作品都能成为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让小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道德内涵,从而达到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多维度融合。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手段,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不断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真正做到教学源于生活和寓教于乐,让小学教育方式与方法迈向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