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大省战略视阈下的红色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1-03-08 12:32:32兰州文理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9期
关键词:甘肃红色音乐

王 茜 兰州文理学院

甘肃集丝路文化、石窟文化、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于一体,多年来以建设文化大省为目标,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红色音乐文化是甘肃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文章结合本土地域文化特色,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甘肃红色音乐文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内陆,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战略通道和商埠重地,可以说它曾经历和见证过古丝绸之路的辉煌。进入新时代的甘肃,并没有抹去它曾经深厚的文化底蕴。按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和中国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甘肃以丰富的文化资源名列全国第五,这也为其带来了“文化大省”的称号。

回望历史,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黄河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甘肃全省的博物馆馆藏文物达到43万件,无论藏量、种类和价值在31个省里面都名列前茅。同时甘肃文化资源有着鲜明的个性,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闻名中外,石窟文化更是举世闻名,甘肃也因此被誉为“石窟艺术之乡”。随着新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思想和实践开启,沿线丝路文明再次呈现与发展。甘肃在艰苦奋斗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不仅是先辈们百折不挠的精神,还有宝贵的红色文化。

据甘肃省党史研究室在本世纪初期的革命遗址普查结果可知,甘肃全省现存的革命遗址多达600处,遍布在全省不同的地方。这些红色文化不仅以物质的遗址形式存在,其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传承、融合、寄寓在多样的意识形态中,而音乐就是红色文化传播的良好载体之一。

现今,我们常采用多元化的视角对红色文化进行研究分析。首先,研究的着眼点第一时间会放在“红色”二字上,红色音乐和其他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一样,都具有特定的精神内涵。因此,它具有厚重的历史性,能够唤起人们对特定时代记忆的共鸣感。同时,在对红色文化整体概念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探讨红色音乐文化所具备的特质就会更加有说服力。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我们可以用音乐去感知红色文化,用流动的音符去勾勒一幅幅振奋人心的画面。

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特色与价值

甘肃红色音乐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歌曲,作为甘肃红色音乐的典型代表,成为了全国流行的经典红色歌谣;以华池封芝琴为原型创作的“刘巧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典型艺术形象;说唱红色故事的“南梁说唱”更是甘肃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人民的歌声中呈现,不识字的农民用真情实感唱出《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在困苦岁月中,走街串巷的说书艺人在集会中、在乡间田野中,用手里的三弦诉说着对这段红色革命岁月的感恩。《陇东红色歌谣》一书收集的曲目就有160余首。

首先,每一首红色音乐的背后都是厚重的历史画面。它们是活态的历史,是当今研究历史强有力的珍贵史料,也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其次,每一首红色音乐的背后都是真实的生活画面。红色音乐的创编大多来自民歌,而民歌就来自一个个平凡的老百姓和他们平凡的生活。因此,保护红色音乐就是保护老百姓祖祖辈辈共存的血脉传承。

最后,每一首红色音乐的背后都是可考的科学画面。红色音乐里所渗透出来的社会学内容、民族学内容、语言学内容甚至是宗教学内容都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价值。此外,将甘肃的红色音乐作为对外宣传手段,对于甘肃全省经济的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

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生存与现状

众所周知,甘肃是文化大省,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甘肃还不是一个文化强省。红色民歌虽然具备着众多优势,但其生存与发展的道路上却仍布满荆棘。

首先,新时代娱乐形式的增多,对红色音乐的传播产生了颇多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年轻人接触红色音乐多是在节庆时日,这造成了红色音乐只作为文本存活在纸面上的尴尬局面。其可传唱度不高、年轻人接受度低、内容有限制等,这些都是导致红色音乐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

其次,擅长创作、表演红色音乐的艺人减少。以南梁说唱为例,其尽管作为甘肃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也有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重视,但是由于这些非遗传承人多是老人,而年轻人又多在外打工谋生,即使有留守的青壮年,也鲜少有人愿意主动学习这项艺术。这也是目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

最后,红色音乐展现的舞台较少。打开电视节目,多数都是以取悦大众为方向的娱乐综艺节目,鲜少有节目去投放大量的时间给红色音乐提供平台;大众所知道的红色音乐作品寥寥无几,他们往往也不愿意花时间去接纳更多的优秀作品;媒体也从广告收入等既得利益角度出发,拒绝花时间去策划优质的红色音乐节目。这就形成了:媒体不播放—观众看不到—观众看不到就越陌生—媒体播放得就更少—观众了解得也就越少的恶性循环。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发展红色音乐,成为甘肃红色音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卡。

甘肃红色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甘肃红色音乐的传承、传播与发展,任重而道远。上文已述,无论是从媒体的支持,还是红色音乐的内容本身与时代所产生的距离而言,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与红色音乐渐行渐远。因此,增强红色音乐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红色音乐文化,以加大红色音乐的影响力,增强年轻人对红色音乐的热爱之情,加强他们对甘肃本土文化的认可和自信。

方法之一是告别红色音乐“土味色彩”。长时间以来,年轻一代对红色音乐的认识还停留在“那是老一辈人才去听去唱的音乐”这一固有印象中。从音乐形态本质上来说,由于音乐本体发展的局限,红色音乐的作曲技法以及编配能力都表现出了与现代音乐的差距,它更加注重体现历史内涵,其中有些红色音乐是直接来自田间地头的,是最直接地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歌唱的,其以强调铿锵有力的节奏感来表现人民斗争的坚定决心和力量。这些都与现代年轻人对音乐的审美和接受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但是据调查发现,年轻人对于当时的历史故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音乐创作者们可以凭借这一现象,在保证红色音乐历史内涵的前提下进行创编。例如,前段时间某电视台的《红歌会》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红歌新唱的形式不仅是一次红色音乐搜集和整理的过程,更是一次展现红色音乐魅力的机会。作为拥有丰厚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的甘肃,就要抓好红色音乐的创编,打造一批精品红色音乐。

二是加大甘肃红色音乐文化推广力度。随着新时期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运用,每个人都成为了文化宣传的主力军。拍张照片、截取一段视频,轻松点击“发送”键,这样一个简单的传播过程就完成了。这种传播过程没有强制性,没有利益的输送,是大众最真实的喜好和反应。因此,当地文化宣传部门,除了借助传统媒体的报道进行传播之外,可以将红色音乐文化进行多角度、多视窗、多舞台的优质展现,使红色文化更多地借助自身的历史底蕴和红色内涵魅力,唤起大众自觉的传播意识,从而真正走入百姓心中。

红色文化作为甘肃省的特色文化项目,相关单位及部门要把握历史时机,抓住时代机遇,保护好现存红色音乐文化,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甘肃红色音乐
红色是什么
行走甘肃
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 03:10:42
甘肃卷
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20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20
红色在哪里?
甘肃卷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18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音乐
音乐